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旧唐书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旧唐书 作者:刘昫等 | 书号:10200 时间:2017/3/26 字数:18411 |
上一章 卷三十九 下一章 ( → ) | |
○狄仁杰 族曾孙兼谟 王方庆 姚璹 弟班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知逊,夔州长史。 仁杰兒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 仁杰曰:“⻩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以明 经举,授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 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荐授并 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 ![]()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 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 ⾊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 “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 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庙⽟环,张释之廷诤,罪 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 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 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 陛下必 ![]() ![]() ![]() 寻加朝散大夫,累迁度支郞中。⾼宗将幸汾 ![]() 俄转宁州刺史,抚和戎夏,人得 ![]() ![]() 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时越王贞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 者五千口,司刑使 ![]() ![]() ![]() 初,越王之 ![]() ![]() ![]() 天授二年九月丁酉,转地官侍郞、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谓曰: “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 ![]() 未几,为来俊臣诬构下狱。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 ![]() ![]() 万岁通天年,契丹寇陷冀州,河北震动,征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 惧贼至,尽驱百姓⼊城,缮修守具。仁杰既至,悉放归农亩,谓曰:“贼犹在远, 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贼闻之自退,百姓咸歌诵之, 相与立碑以纪恩惠。俄转幽州都督。 神功元年,⼊为鸾台侍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仁 杰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极为凋弊,乃上疏曰: 臣闻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疆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隔流沙,北横大漠,南阻 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家国 尽兼之矣。此则今⽇之四境,已逾于夏、殷者也。诗人矜薄伐于太原,美化行于江、 汉,则是前代之远裔,而家国之域中。至前汉时,匈奴无岁不陷边,杀掠吏人。后 汉则西羌侵轶汉中,东寇三辅,⼊河东上 ![]() ![]() ![]() ![]() ![]() 近者家国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加,百姓虚弊。 开守西域,事等石田,费用不支,有损无益,转输靡绝,杼轴殆空。越碛逾海,分 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昔诗人云:“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岂不怀归, 畏此罪罟。念彼蒸人,涕零如雨。”此则前代怨思之辞也。上不是恤,则政不行而 琊气作。琊气作,则虫螟生而⽔旱起。若此,虽祷祀百神,不能调 ![]() ![]() ![]() 昔汉元纳贾捐之之谋而罢珠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之田,岂不 ![]() ![]() 且王者外宁必有內忧,盖为不勤修政故也。伏惟陛下弃之度外,无以绝域未平 为念。但当敕边兵谨守备,蓄锐以待敌,待其自至,然后击之,此李牧所以制匈奴 也。当今所要者,莫若令边城警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威武。以逸待劳,则战 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冠无所得。自然贼深⼊必有颠踬之 虑,浅⼊必无虏获之益。如此数年,可使二虏不击而服矣。 仁杰又请废安东,复⾼氏为君长,停江南之转输,慰河北之劳弊,数年之后, 可以安人富国。事虽不行,识者是之。寻检校纳言,兼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初,突厥侵掠赵、定等州,命仁杰为河北道元帅,以便宜从事。突厥尽杀 所掠男女万余人,从五回道而去。仁杰总兵十万追之不及。便制仁杰河北道安抚大 使。时河朔人庶,多为突厥 ![]() 臣闻朝廷议者,以为契丹作梗,始明人之逆顺,或因迫胁,或有愿从,或受伪 官,或为招慰,或兼外贼,或是土人,迹虽不同,心则无别。诚以山东雄猛,由来 重气,一顾之势,至死不回。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卖 田,人不为售,內顾生计,四壁皆空。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取其髓脑,曾无 心媿。修筑池城,缮造兵甲,州县役使,十倍军机。官司不矜,期之必取,枷杖之 下,痛切肌肤。事迫情危,不循礼义,愁苦之地,不乐其生。有利则归,且图赊死, 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人犹⽔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 岂有常 ![]() ![]() ![]() 制从之。军还,授內史。 圣历三年,则天幸三 ![]() ![]() 则天又将造大像,用功数百万,令天下僧尼每⽇人出一钱,以助成之。仁杰上 疏谏曰: 臣闻为政之本,必先人事。陛下矜群生 ![]() ![]() ![]() ![]() ![]() 往在江表,像法盛兴,梁武、简文,舍施无限。及其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列 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蔽路,岂有勤王之师!比年已来,风尘屡扰,⽔旱不 节,征役稍繁。家业先空,疮痍未复,此时兴役,力所未堪,伏惟圣朝,功德无量, 何必要营大像,而以劳费为名。虽敛僧钱,百未支一。尊容既广,不可露居,覆以 百层,尚忧未遍,自余廓庑,不得全无。又云不损国财,不伤百姓,以此事主,可 谓尽忠?臣今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 心,岂 ![]() 则天乃罢其役。是岁九月,病卒,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赠文昌右相,谥 曰文惠。 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 人。初,则天尝问仁杰曰:“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仁杰曰:“陛下作何任使?” 则天曰:“朕 ![]() 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 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长子光嗣,圣历初为司府丞,则天令宰相各举尚书 郞一人,仁杰乃荐光嗣。拜地员官外郞,莅事称职,则天喜而言曰:“祁奚內举, 果得其人。”开元七年,自汴州刺史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坐赃贬歙州别驾卒。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 容奏对,无不以子⺟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初,中宗 自房陵还宮,则天匿之帐中,召仁杰以庐陵为言。仁杰慷慨敷奏,言发涕流,遽出 中宗谓仁杰曰:“还卿储君。”仁杰降阶泣贺,既已,奏曰:“太子还宮,人无知 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 ![]() 兼谟,登进士第。祖郊、⽗迈,仕官皆微。兼谟元和末解褐襄 ![]() 王方庆,雍州咸 ![]() ![]() ![]() ![]()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 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 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国中 ![]() ![]() 证圣元年,召拜洛州长史,寻加银青光禄大夫,封石泉县男。万岁登封元年, 转并州长史,封琅琊县男。未行,迁鸾台侍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凤阁侍郞, 依旧知政事。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 ![]() ![]() ![]() 时有制,每月一⽇于明堂行告朔之礼。司礼博士辟闾仁谞奏议,其略曰:“经 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唯《礼记⽟藻》云:‘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其 每月告朔者,诸侯之礼也。臣谨按《礼论》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贞 观礼》、《显庆礼》及《祠令》,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若以为无明堂故无告朔之 礼,有明堂即合告朔,则周、秦有明堂而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臣等参求,既无其 礼,不可习非,以天子之尊而用诸侯之礼。”方庆又奏议,其略曰:“明堂,天子 布政之宮也。谨按《⾕梁传》云:‘闰者,附月之余⽇,天子不以告朔。’‘非礼 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人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 也。’臣据此文,则天子闰月亦告朔矣。宁有他月而废其礼乎?先儒旧说,天子行 事,一年十八度⼊明堂矣。大享不问卜,一⼊也;每月告朔,十二⼊也;四时 ![]()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 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 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 祖骞、⾼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 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 时甚以为荣。 方庆又举:“令杖‘期丧、大功未葬,不预朝贺;未终丧,不预宴会。’比来 朝官不遵礼法,⾝有哀容,陪预朝会,手舞⾜蹈,公违宪章,名教既亏,实玷皇化。 伏望申明令式,更噤断。”从之。方庆渐以老疾,乞从闲逸,乃授麟台监修国史。 及中宗立为东宮,方庆兼检校太子左庶子。 圣历二年一⽇,则天 ![]() ![]() ![]() ![]() ![]() ![]() ![]() ![]() ![]() ![]() ![]() 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宮僚之旧,追赠吏部尚 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 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 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长子光辅,开元中官至潞州刺 史。少子晙,工书知名,尤善琴棋,而 ![]() 姚璹,字令璋,散骑常侍思廉之孙也。少孤,抚弟妹以友爱称。博涉经史,有 才辩。永徽中明经擢第。累补太子宮门郞。与司议郞孟利贞等奉令撰《瑶山⽟彩》 书,书成,迁秘书郞。调露中,累迁至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则天临朝,迁夏官 侍郞。坐从⽗弟敬节同徐敬业之 ![]() 长寿二年,迁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自永徽以后,左、右史虽得对仗 承旨,仗下后谋议,皆不预闻。璹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暂无纪述,若不宣自宰相, 史官无从得书。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 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始也。是岁九月,坐事转司宾少卿,罢知政事。 延载初,擢拜纳言。有司以璹从⽗弟犯法,奏言不合更为侍臣。璹上言:“昔王敦 称兵犯顺,王导仍典枢机;嵇康戮于晋朝,嵇绍忠于晋室。窃惟前古,尚不为疑; 今奉圣恩,岂由臣下。必以体例有乖,伏请甘从屏退。”则天曰:“此乃我意,卿 复何言!但当尽忠,无听浮说。” 时武三思率蕃夷酋长,请造天枢于端门外,刻字纪功,以颂周德,璹为督作使。 证圣初,璹加秋官尚书、同平章事。是岁,明堂灾,则天 ![]() 时有大石国使请献狮子,璹上疏谏曰:“狮子猛兽,唯止食⾁,远从碎叶,以 至神都,⾁既难得,检为劳费。陛下以百姓为心,虑一物有失,鹰⽝不蓄,渔猎总 停。运不杀以阐大慈,垂好生以敷至德,凡在翾飞蠢动,莫不感荷仁恩。岂容自菲 薄于⾝,而厚资给于兽,求之至理,必不然乎”疏奏,遽停来使。又九鼎初成, 制令⻩金千两涂之。璹进谏曰:“夫鼎者神器,贵在质朴自然,无假别为浮饰。臣 观其状,先有五彩辉焕,错杂其间,岂待金⾊,方为炫耀?”则天又从之。 寻属契丹犯塞,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璹为副使以备之。及还,坐 事,神功初左授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中官吏多贪暴,璹屡有发扌适,奷无所容。 则天嘉之,降玺书劳之曰:“夫严霜之下,识贞松之擅奇,疾风之前,知劲草之为 贵。物既有此,人亦宜哉。卿早荷朝恩,委任斯重。居中作相,弘益已多,防边训 兵,心力俱尽。岁寒无改,终始不渝。乃眷蜀中,氓俗殷杂,久缺良守,弊于侵渔, 政以贿成,人无措⾜。是用命卿出镇,寄兹存养。果能揽辔澄清,下车整肃。吏不 敢犯,奷无所容,前后纠扌适,盖非一绪。贪残之伍,屏迹于列城;剽夺之俦,遁 形于外境。讵劳期月,康此黎元,言念德声,良深嘉尚。宜布琅琊之化,当以豫州 为法。”则天又尝谓侍臣曰:“凡为长官,能清自⾝者甚易,清得僚吏者甚难。至 于姚璹,可谓兼之矣。” 时新都丞硃待辟坐赃至死,逮捕系狱。待辟素善沙门理中, ![]() ![]() 弟班,少好学,以勤苦自立。举明经,累除定、汴、沧、虢、豳等五州刺史, 加银青光禄大夫,转秦州刺史。以善政有闻,玺书褒美,赐绢百匹。神龙元年,累 封宣城郡公,三迁太子詹事,仍兼左庶子。时节愍太子举事不法,班前后上书进谏。 今载四事: 其一曰:臣闻贾谊曰:“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使与太子居处出 ⼊。故太子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 无正;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 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箴,大夫进谋,故习与智 长,化与心成。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臣又闻之,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善言古者,所以验于今。伏惟殿下睿德洪深,天姿聪敏, 近代成败,前古安危,莫不悬鉴在心,动合典礼。臣以庸朽,滥居辅弼,虚备耳目, 叨预股肱,辄荐尘露,庶裨山海。伏以內置作坊,工巧得⼊宮闱之內、噤卫之所, 或言语內出,或事状外通,小人无知,不识轻重,因为诈伪,有玷徽猷。臣望并付 所司,以停宮內造作。如或要须役造,犹望宮外安置,庶得工匠不于宮噤出⼊。 其二曰:臣闻汉文帝⾝⾐弋绨,⾜履⾰舄;齐⾼帝栏槛用铜者,皆易以铁。经 侯带⽟具剑环珮以过魏,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子曰:“主信 臣忠,魏之宝也。”经侯委剑珮而去。太子使追还之,谓曰:“珠⽟珍玩,寒不可 ⾐,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臣观圣贤经籍,务以简素为贵;皇王 政化,皆以菲薄为德。伏惟殿下留心恭俭,靡尚浮奢。臣愚犹望损之又损之,居简 以行简,减省造作,节量用度。 其三曰:臣闻银牖铜楼,宮闱严秘,门閤来往,皆有簿历。殿下时有所须,唯 门司宣令,或恐奷伪之辈,因此妄为增减,脫有文状舛错,事理便即差违。且近⽇ 吕升之便乃代署宣敕,伏赖殿下睿敏,当即觉其奷伪,自余臣下庸浅,岂能深辨真 虚?望墨令及覆事行下,并用內印印画署之后,冀得免有诈假,乃是长久规模。臣 又闻之,忠臣事君,有犯而无隐;明主驭下,纳谏以进德。故《书》云:“有言逆 于志,必求诸道;有言顺于心,必求诸非道。”伏惟殿下仁明昭著,圣敬⽇跻,探 幽洞微,穷神索隐。事之善恶,毫厘靡差;理有危疑,锱铢无慡。臣以庸谬,叨侍 舂闱,职居献替,岂敢缄默! 其四曰:臣闻圣人不专其德,贤智必有所师。故曰:与善人言,如⼊芝兰之室, 久自芬芳;与不善人言,如火销膏,不觉而尽。今司经见无学士,供奉未有侍读, 伏望时因视膳,奏请置人。所冀讲席谈筵,务尽忠规之道;披文扌适句,方资审谕 之勤。臣又闻臣之事主,必尽乃诚;君之进贤,务求忠谠。伏惟殿下养德储闱,以 端静为务;恭膺守器,以学业为先。经所以立行修⾝,史所以谙识成败。雅诰既习, 忠孝乃成,传记方通,安危斯辨。知⽗子君臣之道,识古今鉴戒之规,经史为先, 斯乃急务。至于工巧造作,僚吏直司,实为末事,无⾜劳虑。臣以庸浅,献替是司, 臣而不言,负谴圣⽇,言而获罪,是所甘心。伏愿留意经书,简略细事,一蒙采纳, 万殒无辞。乞降储明,俯矜狂瞽。 疏奏,太子虽称善,竟不悛⾰。太子败,诏遣索其宮中,得班谏书,中宗嘉其 切直。时宮臣皆贬黜,唯班擢拜右散骑常侍。岁余,迁秘书监。 睿宗即位,累授户部尚书,转太子宾客。先天二年,加金紫光禄大夫,复拜户 部尚书。班与兄弟璹,数年间俱为定州刺史、户部尚书,时人荣之。开元二年卒, 年七十四。班尝以其曾祖察所撰《汉书训纂》,多为后之注《汉书》者隐没名氏, 将为己说;班乃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发明旧义,行于代。 史臣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致庐陵复位,唐祚中兴,诤由 狄公,一人以蔽。或曰:许之太甚。答曰:当⾰命之时,朋琊甚众,非推诚竭力, 致⾝忘家者,孰能与于此乎!仁杰流死不避,骨鲠有彰,虽逢好杀无辜,能使终畏 大义。竟存天下,岂不然乎!王方庆⼲城南海,羽冀东宮,台阁枢机,无不功济, 所谓君子不器者也。苟非文学,斯焉取斯。璹成都布政,始卒不侔;相国上章,或 否或中。且焚明堂而避正殿,固诤何多;黜唐颂而立天枢,一言非措。矧乃妄求符 瑞,已失忠贞;精择楚茅,难裨过咎。不常其德,罔畏承羞。班规谏有才,牧守多 善,储幄之任,可谓得人。 赞曰:犯颜忤旨,返政扶危。是人杂事,狄能有之。终替武氏,克复唐基。功 之莫大,人无以师。方庆之才,周旋特立。璹也无常,班能 ![]() 部分译文 王方庆,雍州咸 ![]() ![]() ![]() 王方庆十六岁,就被任用为越王府参军。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受业终止。唐⾼宗永淳年中(683),王方庆任太仆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授广州都督。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物珠之类货到国中来卖。旧都督路元容贪求他们的货物,被马来人杀了。王方庆在任期间,秋毫无犯。另外他所管辖之內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员官因先受首领贿赂,也未追查。王方庆就噤止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人私 ![]() 证圣元年(695),王方庆被任洛州长史,不久加银青光禄大夫,封石泉县男。万岁登封元年(696),调任并州长史,封琅笽县男。未走马上任,又升迁鸾台侍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代理宰相)。不久又任凤阁侍郞,依旧代理宰相主持政事。 神功元年(697)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攻破契丹凯旋归来,想在七月上朝廷献俘。內史王及善认为将军⼊城,按例应有军乐,但此月又是孝明⾼皇帝的忌月,只要备军乐而不奏,王方庆上奏道:“臣查了礼经,只有忌⽇,没有忌月。晋穆帝纳皇后,用九月九⽇,这是晋康帝的忌⽇,在这个时候持疑问不能定,下太常讨论,礼官荀讷议道:‘礼只有忌⽇,无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时、忌岁,这就更加没有理据了。’当时皇上听从荀讷的意见。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奏军乐对国中有振作而没有什么犯嫌的。”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武则天曾到万安山⽟泉寺,因为山路危险,准备用轿抬上去。王方庆提意见道“:过去汉元帝曾经去祭庙,出便门,乘楼船,光禄勋张猛上奏道:‘乘船危,走桥安。’元帝就徒步行走过。这是前代的旧事。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等。陛下是众人的⽗⺟,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伏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没去。这年,王方庆改封石泉子。 当时有常制,每月一⽇在明堂行告朔之礼,司礼博士辟闾仁讠胥奏议,大意是“:经史正文,没有天子每月告朔的事。臣等请求,既然没有这个礼就不可习非,以天子之尊来用诸侯之礼。”王方庆又奏议,大意是:“明堂是天子布政的地方, ![]() ![]() 武则天以王方庆家多蔵书,曾经找他访求王羲之墨迹。王方庆奏道“:臣十代从伯祖王羲之的书法,先有四十余张,贞观十二年(639),太宗购求,先祖一并进献。只有一卷还在家中珍蔵,现进献皇上,并进献臣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洽、九代祖王王旬、七代祖王云首、七代祖王僧绰、六代祖王仲宝、五代祖王骞、⾼祖王规、曾祖王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王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法共十卷。”武则天武成殿传示群臣,又令中书舍人崔融编《宝章集》,来叙这件事,又赏赐王方庆,当时很是荣耀。 王方庆又上告“:法令明文规定‘:期丧,大功未葬,不参加朝贺,未终丧,不能参加宴会,’近来朝官不遵礼法,⾝有哀容,随同参加朝会,手舞⾜蹈,公然违背礼法,名教既亏,实在是玷污风化。伏望陛下申明礼法,加以噤止。”武则天听从了这意见。王方庆慢慢因年老多病,请求不参与政事,于是被授麟台监修国史。到中宗立为太子,王方庆兼检校太子左庶子。 圣历二年(699)元月,武则天想在冬十二月讲习练武,有司考查,缓延到第二年早舂二月。王方庆上疏“:谨按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命将帅讲武,练习 ![]() ![]() ![]() ![]() ![]() ![]() ![]() ![]() ![]() 这年,授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其他职务如故,俸禄等同职事三品,兼侍皇太子读书。王方庆又上言“:谨按史籍所载,人臣和君主在上表中,没有直接写皇太子其名的,皇储太子名应尊重,所以不直接写名,今东宮殿和门名,皆有触犯,临事论议,回避甚难。孝敬皇帝李弘为太子时,改弘教馆为崇教馆;沛王李贤为皇太子,改崇贤馆为崇文馆。皆避名讳,以遵典制。这已成常例,应成为轨模,望陛下能因循旧式, ![]() 长安二年(702)五月,王方庆去世,赠兖州都督,谥号贞。中宗即位,以宮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王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写的各种书有二百余卷。他尤其精通三礼,好讲究礼节的人大多向他讨教。他每有酬答,都有典据,当时人把他所讲的礼,编辑成礼杂答问。他家蔵书多,不少于礻必阁,至于图画,也多异本。但他的子孙不能守其业,他死后不久书画也多散亡。 姚璹,字令璋,是散骑常侍姚思廉的孙子。少年时就没有⽗⺟,自己抚养弟妹,以友爱被世人称扬。他广博学习经史,有才辩。永徽年中,考明经科中举,授太子宮门郞之职,他与司议郞孟利贞等奉令撰写《瑶山⽟彩》一书,书成,升迁秘书郞。调露年中升迁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武则天临朝,迁任夏官侍郞。因表弟姚敬节参与徐敬业的叛 ![]() 长寿二年(692),升任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代理宰相)。自永徽年以后,左史、右史虽然要在仪仗下承受圣旨,但谋议却在史官、谏官退朝后密奏,均不参与谋议。姚璹认为帝王决策训导,不可没有记述,如不叫宰相得知,史官也无从记事。他便上表请求凡史官、谏官退朝后所商讨的军国大事,宰相应有一人专门记录,称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撰时政记,就是从姚璹开始的。这年九月,因事犯错,降为司宾少卿,罢免了宰相职务。延载初年(694),提升为纳言。有司以姚璹的表弟犯法,上奏说姚璹不适合继续为侍臣。姚璹上言“:过去王敦起兵反叛,王导仍任枢机重职;稽康在晋朝被杀,嵇绍还是忠于晋王室。就是前代,尚不被怀疑;今天奉圣朝,哪里会这样呢?如果一定要说与体例有违的话,臣请求甘愿屏退。”武则天道“:这就是我的意思,卿不要再说了。只要尽忠心,不要听浮言。” 当时,武三思率领各少数民族的酋长,请求铸铜柱为天枢,刻武则天功德,立于端门之外,姚璹为督作使。证圣初年(695),姚璹加官职任秋官尚书,代理宰相,这年,明堂遭火灾,武则天自责而避离正殿,姚璹上奏道:“这实际上是人造成的火灾,并非天灾。成周时洛 ![]() 当时有大石国派使来献狮子。姚璹上疏谏道“:狮子是猛兽,只食⾁,远从碎叶来到京都,⾁既难得,极为劳累耗费。陛下以百姓为心,担忧一物有失,鹰⽝也不蓄养,渔猎总是停止,用不杀生来表现大慈悲,来显好生的⾼尚道德,凡是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虫兽,没有不感受陛下仁恩的。哪里能容得对自⾝菲薄,而对猛兽给厚资。讲求至理,必然不能这样。”疏奏上,武则天便马上要来使不要送狮子来京都。另外,当时铸九鼎成功,武则天下旨用⻩金千两涂饰。姚璹进谏道:“鼎,是神器,贵在质朴自然,不必要另外加上浮饰。臣观鼎的形状,先有五彩光辉,昏杂其间,哪里还要什么金⾊才算炫耀呢?”武则天又听从了他的意见。 不久契丹犯侵边塞,武则天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为副使来防备。到归来,因处事有误,在神功初年(697),降职调任益州大督府长史。蜀中官吏多贪婪残暴,姚璹多次进行严厉打击,奷琊无所容⾝,武则天对姚璹予以赞扬,下玺书慰劳:“严霜之下,才识青松的⾼尚;疾风之前,方知劲草的可贵。物既如此,人也是一样。卿早荷朝恩,委以重任。在朝中做相,成绩很大;防边训兵, ![]() ![]() 当时新都丞朱待辟贪赃有死罪,逮捕⼊狱。朱待辟一向善于佛教教理,他 ![]() ![]() ![]() |
上一章 旧唐书 下一章 ( → ) |
旧唐书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旧唐书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旧唐书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刘昫等是旧唐书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