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魏书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魏书 作者:魏收 | 书号:10194 时间:2017/3/26 字数:10974 |
上一章 卷十四 下一章 ( → ) | |
乐五 气质初分,声形立矣。圣者因天然之有,为⼊用之物;缘喜怒之心,设哀乐之 器。蒉桴苇龠,其来自久。伏羲弦琴,农皇制瑟,垂钟和磬,女娲之簧,随感而作, 其用稍广。轩辕桴阮瑜之管,定小一之律,以成《咸池》之美,次以《六茎》、 《五英》、《大章》、《韶》、《夏》、《护》、《武》之属,圣人所以移风易俗 也。故在《易》之《豫》,义明崇德。《书》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 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周礼》圜钟为宮,⻩钟为角,太蔟为徵,沽洗为 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奏之六变,天神可得而 降矣;函钟为宮,太蔟为角,沽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 之琴瑟,《咸池》之舞,奏之八变,地示可得而礼矣;⻩钟为宮,大吕为角,太蔟 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 ![]() ![]() ![]() ![]() ![]() ![]() ![]() ![]() ![]() 三代之衰,琊音间起,则有烂漫靡靡之乐兴焉。周之衰也,诸侯力争,浇伪萌 生, ![]() ![]() 永嘉已下,海內分崩,伶官乐器,皆为刘聪、石勒所获,慕容俊平冉闵,遂克 之。王猛平鄴,⼊于关右。苻坚既败,,长安纷扰,慕容永之东也,礼乐器用多归 长子,及垂平永,并⼊中山。自始祖內和魏晋,二代更致音伎;穆帝为代王,愍帝 又进以乐物;金石之器虽有未周,而弦管具矣。逮太祖定中山,获其乐县,既初拨 ![]() 天兴元年冬,诏尚书吏部郞邓渊定律吕,协音乐。及追尊皇曾祖、皇祖、皇考 诸帝,乐用八佾,舞《皇始》之舞。《皇始舞》,太祖所作也,以明开大始祖之业。 后更制宗庙。皇帝⼊庙门,奏《王夏》太祝 ![]() ![]() 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牴、麒麟、凤皇、仙人、 长蛇、⽩象、⽩虎及诸畏兽、鱼龙、辟琊、鹿马仙车、⾼絙百尺、长桥、缘橦、跳 丸、五案以备百戏。大飨设之于殿庭,如汉晋之旧也。太宗初,又增修之,撰合大 曲,更为钟鼓之节。 世祖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及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后通西 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 ⾼宗、显祖无所改作。诸帝意在经营,不以声律为务,古乐音制,罕复传习, 旧工更尽,声曲多亡。 太和初,⾼祖垂心雅古,务正音声。时司乐上书,典章有阙,求集中秘群官议 定其事,并访吏民,有能体解古乐者,与之修广器数,甄立名品,以谐八音。诏 “可”虽经众议,于时卒无洞晓声律者,乐部不能立,其事弥缺。然方乐之制及 四夷歌舞,稍增列于太乐。金石羽旄之饰,为壮丽于往时矣。 五年,文明太后、⾼祖并为歌章,戒劝上下,皆宣之管弦。 七年秋,中书监⾼允奏乐府歌词,陈家国王业符瑞及祖宗德美,又随时歌谣, 不准古旧,辨雅、郑也。 十一年舂,文明太后令曰:“先王作乐,所以和风改俗,非雅曲正声不宜庭奏。 可集新旧乐章,参探音律,除去新声不典之曲,裨增钟县铿锵之韵。” 十五年冬,⾼祖诏曰:“乐者所以动天地,感神祇,调 ![]() ![]() 十六年舂,又诏曰:“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然音声之用,其致远矣,所以通感人神,移风易俗。至乃《箫韶》九奏,凤皇来仪;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有周之季,斯道崩缺,故夫子忘味于闻《韶》,正乐于返鲁。 逮汉魏之间,乐章复阙,然博采音韵,耝有篇条。自魏室之兴,太祖之世尊崇古式, 旧典无坠。但⼲戈仍用,文教未淳,故令司乐失治定之雅音,习不典之繁曲。比太 乐奏其职司,求与中书参议。览其所请,愧感兼怀。然心丧在躬,未忍阙此。但礼 乐事大,乃为化之本,自非通博之才,莫能措意。中书监⾼闾器识详富,志量明允, 每间陈奏乐典,颇体音律,可令与太乐详采古今,以备兹典。其內外有堪此用者, 任其参议也。”闾历年考度,耝以成立,遇迁洛不及精尽,未得施行。寻属⾼祖崩, 未几,闾卒。 先是,闾引给事中公孙崇共考音律,景明中,崇乃上言乐事。正始元年秋,诏 曰:“太乐令公孙崇更调金石,燮理音准,其书二卷并表悉付尚书。夫礼乐之事, 有国所重,可依其请,八座已下、四门博士以上此月下旬集太乐署,考论同异,博 采古今,以成一代之典也。”十月,尚书李崇奏:“前被旨敕,以兼太乐令公孙崇 更调金石,并具书表付外试考,登依旨敕以去。八月初,诣署集议。但六乐该深, 五声妙远。至如仲尼渊识,故将忘味;吴札善听,方可论辨。自斯已降,莫有详之。 今既草创,悉不穷解,虽微有诘论,略无究悉。方 ![]() ![]() 四年舂,公孙崇复表言:“伏惟皇魏龙跃凤举,配天光宅。世祖太武皇帝⾰静 荒嵎,廓宁宇內,凶丑尚繁,戎轩仍动,制礼作乐,致有阙如。⾼祖孝文皇帝德钟 后仁之期,道协先天之⽇,顾《云门》以兴言,感《箫韶》而忘味。以故中书监⾼ 闾博识明敏,文思优洽,绍踪成均,实允所寄。乃命闾广程儒林,究论古乐,依据 《六经》,参诸国志,错综 ![]() ![]() ![]() ![]() ![]() 永平二年秋,尚书令⾼肇,尚书仆 ![]() ![]() ![]() 永平三年冬,芳上言:“观古帝王,罔不据功象德而制舞名及诸乐章,今 ![]() 改章功德。晋氏失政,中原纷 ![]() 初,御史中尉元匡与芳等竞论钟律。孝明帝熙平二年冬,匡复上言其事,太师、 ⾼ ![]() 先是,有陈仲儒者自江南归国,颇闲乐事,”请依京房,立准以调八音。神⻳ 二年夏,有司问状。仲儒言: 前被符,问:“京房准定六十之律,后虽有存,晓之者鲜。至熹平末,张光等 犹不能定弦之急缓,声之清浊。仲儒授自何师,出何典籍而云能晓?”但仲儒在江 左之⽇,颇授琴,文尝览司马彪所撰《续汉书》,见京房准术,成数昞然,而张光 等不能定。仲儒不量庸昧,窃有意焉。遂竭愚思,钻研甚久。虽未能测其机妙,至 于声韵,颇有所得。度量权历,出自⻩钟,虽造管察气,经史备有,但气有盈虚, 黍有巨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自非管应时候,声验吉凶,则是非之原,谅亦难 定。此则非仲儒浅识所敢闻之。至于准者,本以代律,取其分数,调校乐器,则宮 商易辨。若寸尺小长,则六十宮商相与微浊;若分数加短,则六十徵羽类皆小清。 语其大本,居然微异。至于清浊相宣,谐会歌管,皆得应合。虽积黍验气,取声之 本,清浊谐会,亦须有方。若闲准意,则辨五声清浊之韵;若善琴术,则知五调调 音之体。参此二途,以均乐器,则自然应和,不相夺伦。如不练此,必有乖谬。 案后汉顺帝 ![]() 但音声精微,史传简略,旧《志》唯云准形如瑟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钟 九寸,调中一弦,令与⻩钟相得。案尽以求其声,遂不辨准须柱以不?柱有⾼下, 弦有耝细,余十二弦复应若为?致令揽者望风拱手。又案房准九尺之內为一十七万 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一尺之內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又复十之,是为于准一寸之 內亦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然则于准一分之內,乘为二十分,又为小分,以辨強 弱。中间至促,虽复离朱之明,犹不能穷而分之。虽然仲儒私曾考验,但前却中柱, 使⼊准常尺分之內,则相生之韵已自应合。分数既微,器宜精妙。其准面平直,须 如停⽔;其中弦一柱,⾼下须与二头临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时,不使离弦,不得举 弦。又中弦耝细,须与琴宮相类。中弦须施轸如琴,以轸调声,令与⻩钟一管相合。 中弦下依数尽出六十律清浊之节。其余十二弦,须施柱如筝。又凡弦皆须豫张,使 临时不动,即于中弦案尽一周之声,度著十二弦上。然后依相生之法,以次运行, 取十二律之商徵。商徵既定,又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瑟调以宮为主, 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官为主。五调各以一声为主,然后错采众声以文饰之,方如 锦绣。 上来消息调准之方并史文所略,出仲儒所思。若事有乖此,声则不和。仲儒寻 准之分数,精微如彼,定弦缓急,艰难若此。而张光等亲掌其事,尚不知蔵中有准。 既未识其器,又焉能施弦也?且燧人不师资而习火,延寿不束脩以变律,故云“知 之者 ![]() 时尚书萧宝夤奏言:“金石律吕,制度调均,中古已来鲜或通晓。仲儒虽耝述 书文,颇有所说,而学不师授,云出己心;又言旧器不任,必须更造,然后克谐。 上违成敕用旧之旨,辄持己心,轻 ![]() 正光中,侍中、安丰王延明受诏监修金石,博探古今乐事,令其门生河间信都 芳考算之。属天下多难,终无制造。芳后乃撰延明所集《乐说》并《诸器物准图》 二十余事而注之,不得在乐署考正声律也。 普泰中,前废帝诏录尚书长孙稚、太常卿祖莹营理金石。永熙二年舂,稚、莹 表曰: 臣闻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 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书》曰:“戛击鸣球,拊搏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诗言志,律和声,敦叙九族,平章百姓,天神于焉降歆,地祇可得而礼。故乐以象 德,舞以象功,⼲戚所以比其形容,金石所以发其歌颂,荐之宗庙则灵祇飨其和, 用之朝廷则君臣协其志,乐之时义大矣哉!虽复沿⾰异时,晦明殊位,周因殷礼, 百世可知也。 太祖道武皇帝应图受命,光宅四海,义合天经,德符地纬,九戎荐举,五礼未 详。太宗、世祖重辉累耀,恭宗、显祖诞隆丕基,而犹经营四方,匪遑制作。⾼祖 孝文皇帝承太平之绪,纂无为之运,帝图既远,王度惟新。太和中命故中书监⾼闾 草创古乐,闾寻去世,未就其功。闾亡之后,故太乐令公孙崇续修遗事,十有余载, 崇敷奏其功。时太常卿刘芳以崇所作,体制差舛,不合古义,请更修营,被旨听许。 芳又厘综,久而申呈。时故东平王元匡共相论驳,各树朋 ![]() 凡乐:圜钟为宮,⻩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若乐六变,天神可得而礼; 函钟为宮,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若乐八变,地示可得而礼;⻩钟为宮, 大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钟为羽,若乐九变,人鬼可得而礼。至于布置,不得相生 之次,两均异宮,并无商声,而同用一徵。《书》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八音克谐,神人以和。计五音不具,则声岂成文;七律不备,则理无和韵。八音克 谐,莫晓其旨。圣道幽玄,微言已绝,汉魏已来,未能作者。案《舂秋》鲁昭公二 十年,晏子言于齐侯曰:“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 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服 子慎《注》云:“⻩钟之均,⻩钟为宮,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 羽,应钟为变宮,蕤宾为变徵。一悬十九钟,十二悬二百二十八钟,八十四律。” 即如此义,乃可寻究。今案《周礼》小胥之职,乐悬之法,郑注云:“钟磬编县之, 二八十六枚。”汉成帝时,犍为郡于⽔滨得古磬十六枚献呈,汉以为瑞,复依《礼 图》编悬十六。去正始中,徐州薛城送⽟磬十六枚,亦是一悬之器。检太乐所用钟、 磬,各一悬十四,不知何据。魏侍中缪袭云:《周礼》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 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今之乐官,徒知古有此制,莫有明者。又云:乐制既亡,汉 成谓《韶武》、《武德》、《武始》、《大钧》可以备四代之乐。奏⻩钟,舞《文 始》,以祀天地;奏太蔟,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奏姑洗,舞《武德》, 巡狩以祭四望山川;奏蕤宾,舞《武始》、《大钧》以祀宗庙。祀圜丘、方泽,群 庙祫祭之时则可兼舞四代之乐。汉亦有《云翘》、《育命》之舞,罔识其源,汉以 祭天。魏时又以《云翘》兼祀圜丘天郊,《育命》兼祀方泽地郊。今二舞久亡,无 复知者。臣等谨依⾼祖所制尺,《周官》《考工记》凫氏为钟鼓之分、磬氏为磬倨 阙 之法,《礼运》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宮之义,以律吕为之剂量,奏请制度,经 纪营造。依魏晋所用四厢宮悬,钟、磬各十六悬,埙、篪、筝、筑声韵区别。盖理 三稔,于兹始就,五声有节,八音无慡,笙镛和合,不相夺伦,元⽇备设,百僚允 瞩。虽未极万古之徽踪,实是一时之盛事。 窃惟古先哲王制礼作乐,各有所称:⻩帝有《咸池》之乐,颛顼作《承云》之 舞,《大章》、《大韶》尧舜之异名,《大夏》、《大濩》禹汤之殊称,周言《大 武》,秦曰《寿人》。及焚书绝学之后,旧章沦灭,无可准据。汉⾼祖时,叔孙通 因秦乐人制宗庙乐, ![]() ![]() ![]() 案今后宮飨会及五郊之祭,皆用两悬之乐,详揽先诰,大为纰缪。古礼,天子 宮悬,诸侯轩悬,大夫判悬,士特悬。皇后礼数,德合王者,名器所资,岂同于大 夫哉。《孝经》言:“严⽗莫大于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即五精之 帝也。《礼记王制》“庶羞不逾牲,燕⾐不逾祭服”《论语》“禹卑宮室,尽力 于沟洫”“恶⾐食致美于黻冕”何有殿庭之乐过于天地乎!失礼之差,远于千 里。莫汉孝武帝东巡狩封禅,还祀泰一于甘泉,祭后土于汾 ![]() ![]() ![]() 周存六代之乐,《云门》、《咸池》、《韶》、《夏》、《濩》、《武》用于 郊庙,各有所施,但世运遥缅,随时亡缺。汉世唯有虞《韶》、周《武》,魏为 《武始》、《咸熙》,错综风声,为一代之礼。晋无改造,易名《正德》。今圣朝 乐舞未名,舞人冠服无准,称之文、武舞而已。依魏景初三年以来⾐服制,其祭天 地宗庙:武舞执⼲戚,著平冕、黑介帻、玄⾐裳、⽩领袖、绛领袖中⾐、绛合幅 ![]() ![]() ![]() 自中烦丧 ![]() ![]() 诏:“其乐名付尚书博议以闻。” 其年夏,集群官议之。莹复议曰:“夫乐所以乘灵通化,舞所以象物昭功,金 石播其风声,丝竹申其歌咏。郊天祠地之道,虽百世而可知;奉神育民之理,经千 载而不昧。是以⻩帝作《咸池》之乐,颛顼有《承云》之舞,尧为《大章》,舜则 《大韶》,禹为《大夏》、汤为《大濩》,周曰《大武》,秦曰《寿人》,汉为 《大予》,魏名《大钧》,晋曰《正德》。虽三统互变,五运代降,莫不述作相因, 徽号殊别者也。皇魏道格三才,化清四宇,奕世载德,累叶重光,或以文教兴邦, 或以武功平 ![]() ![]() 初,侍中崔光、临淮王彧并为郊庙歌词而迄不施用,乐人传习旧曲,加以讹失, 了无章句。后太乐令崔九龙言于太常卿祖莹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 合之七律,起于⻩钟,终于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恐诸曲名,后 致亡失,今辄条记,存之于乐府。”莹依而上之。九龙所录,或雅或郑,至于谣俗、 四夷杂歌,但记其声折而已,不能知其本意。又名多谬舛,莫识所由,随其 ![]() 初,⾼祖讨淮、汉,世宗定寿舂,收其声役。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 《圣主》、《公莫》、《⽩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四声,总谓《清商》。至 于殿庭飨宴兼奏之。其圜丘、方泽、上辛、地祗、五郊、四时拜庙、三元、冬至、 社稷、马 ![]() |
上一章 魏书 下一章 ( → ) |
魏书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魏书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魏书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魏收是魏书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