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 作者:余耀华 | 书号:44631 时间:2017/12/6 字数:4423 |
上一章 八 积重难返,咽不下一剂猛药 下一章 ( → ) | |
1、积弊如山 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在西北前线的范仲淹、韩琦突然收到朝廷的调令,皇上要调他们回京师,进⼊朝廷中枢中书省和最⾼军事机构枢密院任职。 范仲淹连续五次上表,请求留在西北镇守边关,朝廷一直不批准。六月中旬,他们两人办完了 ![]() 范仲淹、韩琦回京的时候,宋与西夏的和约只是草签,还没有盖上国印互换和约。赵祯为何如此迫不及待地将他们二人从西北前线召回来呢?这要从当时的国情说起。 当时的宋,已经是积弊如山,危机四伏,家国财政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财用不⾜的原因在于“三冗”即冗兵、冗吏、冗费。 冗兵。宋代采取终⾝兵役制,无复员一说,致使军队总数逐年增加。太祖皇帝开国时军队总数为二十万,太宗皇帝统中一国时达到六十余万,至赵祯庆历年间(1041—1048年)已达一百二十五万。 冗官。官吏的增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科举取仕,科举制度创立初年,每年取进士不过三十人。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中进士多达七百余人,而且成为惯例执行,到淳化二年(991年),国全的进士累计多达一万七千三百余人。至此,进士应试才改为三年一次。几十年来,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二是世袭。宋代选拔官吏,除科举外还有“侥幸法”即世袭。例如宋代规定“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兄弟子孙可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推恩之广甚至达到了多及异姓宗亲甚至以门客充数的地步。 冗兵冗吏,使央中财政不堪重负。赵祯朝央中财政收⼊虽然是太宗朝的六倍,但财政状况从太宗时的盈余大半恶化到了财政⾚字的地步。加之西北战事,宋疲于用兵,家国财政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赵祯急召范仲淹、韩琦二人进京,是要借助他们二人在抵御西夏⼊侵的声望和才智,组建一个新的中枢机构,以“振兴起弊”刷新朝政。 在范仲淹、韩琦奏请留任、滞留西北理办 ![]() ![]() 王伦作 ![]() ![]() 赵祯也有志改⾰,便应欧 ![]() ![]() ![]() ![]() 赵祯听从了谏官们的建议,从四月到七月,三次改组中枢班子:罢吕夷简首相之职,夏竦刚被提拔为枢密使即被免职,罢王举正首相职,其中夏竦被黜,完全是欧 ![]() 欧 ![]() 至七月,朝廷中枢班子组建完成:章得象为中书门下同平章事、晏殊为枢密使、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兼陕西安抚使,韩琦为枢密副使代范仲淹宣抚陕西、富弼为枢密副使。 范仲淹就是在这种 ![]() 2、庆历新政 范仲淹回京后,赵祯特开天章阁,召范仲淹、富弼⼊內,赐座、赐纸笔,以最⾼、最隆重的礼遇,要求他们将朝廷当前的急务写出来,不要有顾虑,也不得回避。 这是一种近乎于囚噤 ![]() 范仲淹是一位儒将,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多年,常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平时对朝政很是留意,虽然事先没有准备,经过一番思考,对积存在脑海里多年的关于刷新政治、振衰除弊的想法略作梳理,当场疾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作为改⾰的基本方案,呈献于赵祯。富弼也上陈了当世之务十余条和安边十三策。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十条措施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新政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改⾰力度很大。范仲淹认为当时改⾰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內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改⾰是否能成功,范仲淹本人也没有信心,他常具忧国忧民之心,心中早有蓝本,但并没有公开提出来,这是在赵祯的 ![]() 赵祯对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深有同感,全盘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在当年和次年上半年陆续颁行国全,这次改⾰,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宋廷从整顿吏治出发,由中书与枢密院开联席会议,选拔各路的转运使。 范仲淹在提名时,翻阅名册,凡庸碌无才的人就一笔勾去,推荐讨论的都是一些德才兼备的精锐之士。富弼看到范仲淹提出的人选,笑着说:“范六丈公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 范仲淹同样报之以笑地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呀!” 新政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很多人的官位、前程、利益和朝制朝规,犹如抡起的大铁锤,锤锤砸在官场那些贪渎者、不法者、狡诈者、懒惰者、昏庸者的头上,使他们寝食不安。而“择宮长”择出的数百名都转运按察使和提点刑狱带着刑狱之剑,勘察审问,囚噤抄家,更使他们心惊胆战。 范仲淹的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八个月,在这期间,他重定了《三班审官院流內铨条贯》,通令天下州县立学,更定科举法,出派数百名转运按察使和提点刑狱,查处撤掉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昏庸无为的员官,按新法保举了一批清正廉洁的人士,颁布新规,取消公费宴会、赐宴、聚书和补贴膳食制度,以消除奢侈之风。 新政给天下带来了一股新颖之风,给天下百姓带来了希望。可蛰伏于新政背后的旧势力们并不甘心于失败,他们伺机而动,图谋卷土重来,给新政、给倡导新政的人以致命的一击。 新政对于积弱的宋室,与其说是一剂良药,不如说是一剂猛药。 3、积弊难返,咽不下一剂猛药 庆历四年(1044年)四月,枢密副使富弼掌管宦员的升迁权,他订立新章,规定宗邑局务任期三年,不许谋求连任。宦官对这个规定非常不満,怀恨在心。 被罢去宰相职位的吕夷简看准了这个机会,动员其 ![]() ![]() 被罢去枢密使的夏竦乘机出来配合,说“朋 ![]() 吕夷简更是指使宦官蓝元震上疏,密告朋 ![]() ![]() ![]() ![]() 朋 ![]() ![]() ![]() 宦官是皇帝的心腹,他们时刻呆在皇帝的⾝边,说话方便,做小动作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蓝元震的奏疏递上去后,立即引起了赵祯的疑心。他立即召见范仲淹,问道:“从来都是小人好结朋 ![]() ![]() 范仲淹回答说,他在边疆带兵打仗的时候,勇敢作战的人自结为 ![]() ![]() ![]() 范仲淹的奏言,直言不讳地承认君子也分朋分 ![]() 正在这时,欧 ![]() ![]() 赵祯一直对朋 ![]() ![]() ![]() ![]() 夏竦是一个政坛上的老油条,他敏锐地觉察到皇上对范仲淹改⾰的热情降温了,差的就是没有下诏停止改⾰。他 ![]() 石介是兖州人,时年三十九岁,任太子中允,在集贤院当值。曾作《庆历圣德诗》,公开颂扬新政人物,指斥夏竦是一个大奷臣。一个偶然的机会,夏辣得到了石介写给枢密副使富弼的一填充书信,信中在“行伊、周之事”之句。意思是说,愿意共同做周朝伊尹、周公那样的贤臣,辅佐皇帝,做一番大事业。 夏竦有一个家奴叫萧娘,此人是位才女,夏竦命她临摹石介的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致富弼的密信,信中改“行伊、周之事”为“行伊、霍之事”一字之差, ![]() 夏竦及其 ![]() ![]() 宦官们将伪书上呈赵祯,并以石介的亲笔与伪书相对照,笔迹完全相同。赵祯虽然连说不相信,但心中的疑虑更深了。 范仲淹到此时才预感到处境的险恶。他虽然知道这是有人捣鬼,但又拿不出证据。如果这件案子坐实了,他自己、富弼、石介都是灭九族之罪。直到这时他才知道,夏竦、吕夷简等人的 ![]() 正在这时,西夏与契丹的形势骤然紧张起来,范仲淹自请以河东、陕西安抚使的⾝份离开京师,重返西北边境。 赵祯答应了他的要求,同时,富弼以河北宣抚使离开京师;欧 ![]() 范仲淹等人虽然被贬出了京城,京城的那帮人似乎还不想放过他们。 庆历五年(1045年)初,罢范仲淹参知政事,出知邠州;罢富弼枢密副使,出知郓州。同时宣布废除新法。十一月,罢范仲淹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流放邓州。 “庆历新政”推行仅仅一年左右,就昙花一现地夭折了。 积弊难返的北宋,咽不下一剂猛药。 |
上一章 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 下一章 ( → ) |
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余耀华是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