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 作者:余耀华 | 书号:44630 时间:2017/12/6 字数:10184 |
上一章 三 哥们儿,歇了吧! 下一章 ( → ) | |
1、赵匡胤的缓兵之计 赵匡胤御驾亲征,打出头鸟, ![]() ![]() 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出生于太原,历经晋、汉、周三朝。后周末期,柴荣封他为淮南节度使,镇守扬州。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即降诏加封为中书令,并下令将他从扬州调往青州。 后周时期,李重进与赵匡胤的职务是一样的,都是节度使,分掌兵权。赵匡胤篡夺后周天下做了皇帝后,便诏令李重进移任青州,李重进心里很不痛快。扬州是什么地方? ![]() 李筠反宋的消息传到扬州,李重进便派亲信翟守珣到潞州同李筠联络,准备共同起兵,南北夹攻。翟守珣是赵匡胤的旧知,受李重进之命去潞州联络李筠,出了扬州之后,他并没有遵从李重进的命令去潞州,而是跑到汴梁去了。他到汴梁去,就是向赵匡胤告密,将李重进 ![]() ![]() 赵匡胤得知李重进要反,心里就打鼓了,如果李重进同李筠同时起兵,朝廷腹背受敌,就要被迫南北两线作战,这对于刚刚建立的新朝来说,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他考虑再三,决定稳住李重进,先集中兵力打掉李筠,腾出手后再来收拾李重进。于是,他对翟守珣说: “李重进想造反,无非是怕朕加罪于他,因此才起异心,朕赐他铁券,保证绝不加害于他,他能回心转意吗?” 翟守珣摇头摇说:“李重进这个人对皇上坐天下不服气,终究会有异志,还是防着点好。” 赵匡胤点点头说:“朕与你相识多年,你不忘旧情,前来向朕报告这个秘密。朕很⾼兴。现在潞州李筠已经反了,朕要率兵到潞州平叛,但又担心李重进背兵捅刀子,使朕腹背受敌。朕派人去淮南,赐李重进铁券,先稳住他,请你速返扬州,想尽办法劝说他,即使不能阻止起兵,也要想办法延缓他反叛的时间,等朕平定李筠之后,腾出手来再收拾他。” 翟守珣领了赵匡胤的旨意,返回扬州,又去做他的特务工作去了。 翟守珣回到扬州见李重进,口吐莲花,编造了一大堆谎言,说潞州李筠的底气不⾜,士气也不振;北汉的援军不⾜万人,驻扎在太平驿,似乎是在隔岸观火,隔山观虎斗,李筠进军汴梁,同朝廷叫板,实在是毫无胜算;并劝说李重进不要急于起兵,先静观时局变化,如果李筠稳 ![]() 李重进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遇事常常是举棋不定,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位亲信幕僚是赵宋的奷细。他听了翟守珣一席话,居然信以为真,采纳了他的建议,按兵不动,真的坐山观起了虎斗。 李重进想的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但忘了还有 ![]() 李重进后悔了,后悔没有乘机出兵,对赵匡胤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丧失了一次覆灭宋室的良机。转而一想,却又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没有起兵,没有与朝廷公开翻脸,以后还有回旋的余地。暗自叹惜一会儿,他又自我安慰一番。这是优柔寡断者的典型表现,李重进就是这样一个人。 赵匡胤为了稳住李重进,在出征潞州之前,派陈思诲到扬州,赐给李重进铁券。 铁券,就是免死金牌,有了它,不论犯了什么罪,都可饶恕。李重进留住陈思诲,说是等皇上回京之后,和他一同⼊朝。等到赵匡胤平定潞州叛 ![]() 李重进有两个偏将,一个叫向美,一个叫湛敬,这两个人极力反对李重进到汴梁去,他们说,李重进是周室至亲,宋室皇帝对他一直有戒心,如果⼊朝面圣,恐怕是自投罗网,有去无回,永远回不了淮南。李重进听了他们的鼓动,又犹豫起来。 向美进一步煽动地说:“古人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赵宋皇帝征讨潞州,虽然打了胜仗,但兵力已疲。为何不乘这个机会,出兵直捣汴梁?兵法上这叫做先发制人。如果等朝廷发兵来征讨,我们再筹谋抵抗,到那时就迟了。” 李重进担心淮南的兵力不⾜,难以与宋相抗衡,湛敬建议他扣住宋朝使臣,再向南唐求援,如果能得到南唐相助,⾼举义旗,一定能打败宋朝的军队。 李重进终究是一个没有主意的人,听信了湛敬之言,下令拘噤了宋朝使臣陈思诲,再派人送信给南唐,请求南唐李景出兵联合攻宋,许诺事成之后,将淮南归还给南唐。 李重进太天真,也太不了解李景的为人。 自从周世宗柴荣收复江北、淮南诸州后,南唐国势一落千丈,成了后周的附庸国。赵匡胤受禅建立宋之后,李景马上派使者到汴梁,呈上御服、锦绮、金帛以示祝贺,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像事奉周室一样,臣服于宋。 现在的南唐主李景,能保住江南国土,做一个苟且偷安的小国主,就已经很満⾜了,哪里还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呢?更不会出兵援助李重进,引火烧⾝。 李重进将赌注押在这样一个懦弱之主的⾝上,注定了他的叛 ![]() 赵匡胤平定潞州,胜利归来之后,定汴梁为东京,洛 ![]() 南唐主李景派人到汴梁,祝贺宋军平定李筠的叛 ![]() ![]() 李重进在信中说,他是周室至亲,世受先帝的厚恩,不忍心背负周室。要出兵汴梁,征讨篡位逆贼赵匡胤,请南唐主李景发正义之师,联合出兵,声讨国贼。他还许诺,如果侥幸成功,愿听从李景的差遣。 从这封信转到赵匡胤手中的那一刻起,李重进的丧钟就敲响了。 赵匡胤看完信,当着南唐使臣的面,夸赞李景的忠心,并叫他回去转告李景,守住各处关隘,不要让叛军进⼊南唐地界,朝廷即刻就要发兵平定淮南。 南唐使者领命走了之后,赵匡胤立即召见赵普,商量李重进叛 ![]() ![]() 赵普审时度势地说,李重进虽然凭恃长江、淮河之险与朝廷为敌,但凭淮南的兵力,很难与朝廷相抗衡,为了不使反叛之火蔓延,助长了恶势力。他建议,要集中兵力,迅速平定李重进的叛 ![]() 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决定立即发兵南下,消灭李重进。 金銮殿上,赵匡胤立即召见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偓四将,对他们说,自己念在李重进是周太祖之甥,周室的至亲,是昔⽇在场战上并肩作战的战友,做了皇帝后,派遣陈思诲去淮南,赐给他铁券,表示绝不加害于他。不想李重进不思感恩,反而密约南唐主李景图谋叛 ![]() 四将领旨而去。 出兵淮南,为何没有驸马爷⾼怀德呢?原来是燕国长公主找赵匡胤说情,说⾼怀德⾝体有点不舒服,请求皇帝哥哥这次就不要派妹夫出差了。实真的情况是,⾼怀德与公主的藌月还没有完,便带兵去平定潞州叛 ![]() 赵匡胤本来就很疼爱燕国长公主,乐得装糊涂,答应不派⾼怀德出战。因此,这次出征淮南,带兵的将领中就没有⾼怀德。 2、平定淮南 李重进一边加紧备战,一边等待着南唐的援军。不想南唐的援兵未到,大宋的军队却大兵庒境。李重进大惊失⾊,一时倒没了主意,急对众将说,唐兵还没有动静,宋军却已南来,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向美心里虽然也发慌,还是壮着胆子劝说李重进不要犹豫,说过去秣马厉兵就是准备与赵宋一决雌雄,如今他既然发兵前来,那就是兵来将挡,⽔来土掩,这是没有什么犹豫的。赶紧率兵 ![]() 湛敬也鼓动说:“宋军远道而来,我军以逸待劳,只须一战,就能够杀他个片甲不留。” 李重进受到二人的鼓动,也只好硬着头⽪上了。他命令向美、湛敬二人领兵一万,出城 ![]() 李重进出派向美、湛敬二人出兵之后,在家里一直是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总觉得要出事,接连派了几个人出城打探军情,焦急地等候向美、湛敬出战的战报。正当他望眼 ![]() 湛敬此时还是惊魂未定,答非所问地说:“我…我不能再战了!” 李重进怒斥道:“我问的是胜败如何!” 湛敬遭此一喝,魂魄似乎归位,颤抖地说:“宋军来了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几个狠人,我们不是对手,向美阵亡,一万将士片甲不回。”说罢,直 ![]() 李重进听后,吓得面如菜⾊,浑⾝哆嗦。正在这时,又闻城外鼓角齐鸣,喊杀之声震耳 ![]() 李重进在卫士的搀扶下登上城楼,见城外四面八方兵士如蚁,矛戟如林,绵延数里,遍地都是宋兵。大宋皇帝赵匡胤金盔金甲,张华盖,骑骏马,在众将的簇拥下,正在指挥宋军攻城。 李重进见到如此阵势,心彻底凉了,长叹一声,接着便下了城楼,回到军帐,痛哭流涕地对左右说:“扬州城破在瞬间,我是周室旧臣,决心以死报主,你们没有必要再呆在这里,快快各自逃命去吧!” 有人建议李重进杀掉陈思诲,李重进说:“我已是要死之人,何必要再杀人呢?”说话间,宋军攻城的炮声更加 ![]() ![]() 湛敬见李重进葬⾝烈焰青烟之中,带人赶到狱中,杀了陈思诲。随后,他也被 ![]() 李重进举火自焚,城中已是群龙无首,哪里还有人守城?宋军兵不⾎刃,长驱直⼊,进了扬州城。 赵匡胤进城后,派人寻找陈思诲,发现已死在狱中,命人厚葬陈思诲;又命人寻访到翟守珣,论功行赏,授翟守珣殿直之职,不久又改任供奉官。 赵匡胤算是一个仁者,不忘那些对新朝有功之人。 翟守珣恳求赵匡胤,说他跟了李重进多年,不忍心看着他暴骨扬灰,请允许他替李重进收尸,安葬李重进。 赵匡胤夸赞翟守珣事主不忘其恩,是个忠诚之人,大度地批准了他的请求。 南唐李景得知赵宋皇帝御驾亲征扬州,且已平定李重进之 ![]() 赵匡胤笑纳了南唐的贡品,对南唐使臣慰抚一番,但他心里所想,已不仅仅是南唐的贡品,而是南唐的整个国土了。 赵匡胤就要班师回朝了,淮南这块富庶之地,凭江淮之险,又临近南唐,是一个战略要地,叫谁来署领,他将所有的人排了排,最后选定李处耘留守扬州。 李处耘是陈桥兵变的策划人之一,平定李筠叛 ![]() 平定了二李之 ![]() 3、赵普的担心 李筠、李重进是后周诸藩镇中势力最強大的两个藩镇,他们的反旗刚刚竖起来,就被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拦 ![]() 二李伏诛,藩镇归心,赵宋王朝进⼊了一个四海升平、万民乐业的和平时期。 赵匡胤为了⾰除弊政,建立新制,经常微服私访,到街市坊间了解民情。一国之君,轻车简从地微服私访,实在是很不全安。⾝为供奉官的翟守咰当然不放心,他认为,天下初定,人心未稳,一国之君微服私访,实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因此,他对赵匡劝谏说:“陛下是皇帝,是万民之主,一⾝系于天下安危,要注意全安,不可贸然涉险。” 赵匡胤却不以为然,他说,自古以来,帝王创业,自有天命,谁也不能勉強,如果天降祸患,即使有心逃避,那也是逃避免不了的。从前周世宗在的时候,看见有方面大耳的将士就要杀掉,因为他怀疑这样的人有帝王之相,对他的皇位是一个威胁,然而,我成天呆在他的⾝边却安然无恙。可见是天命所归,任何人都暗算不到的。 这一天,赵匡胤换了一⾝便装,乘一辆小车,在几名侍卫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地出了宮门,经天街而⼊闹市,体察民情来了。当他看到商人安心地做买卖,百姓安然购物,市场呈现一派祥和、繁荣之象时,感到特别的欣慰。正当他美滋滋地自我陶醉之时,一道⽩光闪电般地 ![]() 这一切都发生在转瞬之间,几名侍卫蜂拥而上,在赵匡胤⾝边围成一道人墙,再看皇上,丝毫未伤。原来,那几颗弹子都打在车轮上了。 赵匡胤在侍卫们的搀扶下站起来,微笑着说:“没事,朕的命系之于天,小小的暗器是伤不了朕的。” 侍卫们惊魂未定,奏请缉拿凶手。赵匡胤却说,凶手早已逃之夭夭,不会站在这里等着你们去抓,还是别扰了百姓为好。一场惊天的刺君之案,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不了了之。 有人说这次谋杀案,是赵匡胤布的一个局,如果真的是这样,布局的用意何在?帝王之心深不可测,谁也说不清楚。 赵匡胤在侍卫的簇拥下,来到赵普的府前,赵匡胤命侍卫们在外等候,独自进⼊赵普府中。赵普的家人见了,慌忙报告赵普。 赵普来不及更⾐,顺手抓了一顶朝帽戴在头上,慌忙出来 ![]() ![]() 赵匡胤赐了平⾝之后,就将刚才遇刺的事情讲了一遍。赵普大惊失⾊,再次跪下,叩头不迭,口称皇上受惊,自己来不及护驾,请恕罪之类的话。 赵匡胤扶起赵普道:“你何罪之有?且朕并没有受惊,朕之所以微服私访,本就存有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意,纵是泰山崩于前,朕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何况区区几颗铁弹子呢?” 赵普奏道:“虽说是天命,但人心叵测,难道天下就没有一个敢逆天而行的人吗?就是各位带兵的将军,表面上对陛下恭恭敬敬,能保证他们心中没有想法吗?万一有人突然发难,祸起萧墙,那时就措手不及,后悔莫及了。所以,为了陛下的全安,臣恳求陛下自家珍重,切不可贸然涉险。” 赵匡胤点点头,没有出声,显然,他是在考虑赵普刚才的话。 赵普接着说:“噤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噤军为好。” 赵匡胤说:“你放心,石守信、王审琦、慕容延钊这些将帅都是朕的老朋友,与朕同甘苦,共患难,都是⾚胆忠心的人,他们不会反对朕,你也不要太多虑。” 赵普说:“臣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臣看,这几个人都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不由己呀!” 赵匡胤点点头,思索半天后说:“朕微服私访,不是出来逛风景,也不是出来喝花酒。正因为家国初定,人心是否归顺朝廷尚不得而知。朕心里很担心这个问题,所以要私行察访,一刻也不敢懈怠。” 赵普建议道:“如果将大权收归天子,他人不敢觊觎,这样,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赵普这是在暗谏皇上要集权。赵匡胤并没有正面回答,又与赵普说了半天话,然后回宮去了。 转眼到了建隆二年(961年),朝廷将帅仍然是各就各位,一点动静都没有。赵普曾几次劝说赵匡胤要设法收揽大权,赵匡胤只是说,不要急,慢慢来。赵普见赵匡胤的态度暧昧,摸不准他的实真想法,虽是暗自着急,却不敢再奏。担心触了圣怒,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4、哥们儿,歇了吧! 建隆二年(961年)是闰三月,赵普终于看到赵匡胤有所行动了。 赵匡胤诏令撤销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一职,调任山南节度使,从此以后,不再设“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罢免韩令坤侍卫都指挥之职,改任节度使。 慕容延钊、韩令坤都是赵匡胤在洛 ![]() 赵普心里虽然着急,可他也不敢再去问,因为他还摸不透赵匡胤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害怕触犯圣怒,自讨没趣。 赵匡胤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他之所以稍动即止,用的是投石问路之策,他想看一看,群臣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响。三个月过去了,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人提出异议,甚至连风凉话也没有听到一句。 夏末秋初的一天,赵普被皇上召至御花园,坐在凉亭內品茶赏花。侍奉太监沏好茶后退了下去。凉亭之內只有他们君臣二人。 赵普知道皇上今天单独召见,连侍奉太监也不要,知道有重要的事情商量,但皇上没有开口,他也不便询问,端起茶杯,静静地品茶,只等赵匡胤开口。 赵匡胤放下茶杯,带着询问的口吻对赵普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没有想到赵匡胤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并没有马上回答,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茶,借这个短暂的时间,在头脑里飞快地理了一下头绪,然后说:“李唐自⾼祖、太宗皇帝开创大业,坐了三百余年天下。历任君王都是励精图治,慎于守成,才出现了大唐盛世。但自天宝以后,藩镇作 ![]() ![]() ![]() 赵普的分折,切中要害而又透彻分明,正是赵匡胤近来所想而要引出的话题。他频频点头,询问道:“朕现在想消弭天下之兵,树立长治久安之计,使百姓安居乐业,应该从何⼊手?” 赵普 ![]() 赵普深深地昅了一口气,理了理头绪, ![]() ![]() ![]() “制其钱⾕,收其精兵”就是剥夺地方藩镇的财权,收回藩镇的兵权,由朝廷统一管辖和指挥。 几句话,犹如一道闪电,在赵匡胤眼前闪过,犹如一道惊雷在赵匡胤耳边响起。他顿时心领神会,点点头笑道:“朕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热⾖腐,慢慢来吧!” 赵普见赵匡胤终于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心里格外⾼兴,起⾝叩头告退。 几天来,赵普关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強”的提醒和“削夺藩镇之权,制其钱⾕,收其精兵”的对策,一直在赵匡胤脑子里萦绕。毫无疑问,这一对策,是今后強化皇权、厉行专制、息天下之兵的纲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的一天晚上,赵匡胤在皇宮里举行宴会,请噤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几位老将军喝酒。酒过三巡,赵匡胤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全都退出去。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了杯,认真地说:“朕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难处啊!就拿朕来说,做了皇帝,还不如做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一年来,朕就没有睡过夜一安稳觉。” 石守信听后十分惊奇,连忙问道:“陛下还有什么忧虑呢?” 赵匡胤微笑着说:“朕与各位都是哥们儿、老朋友,不如直说吧,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人听出皇上话中有话,慌忙跪下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定安了,谁敢对陛下生异心?” 赵匡胤摇头摇说:“你们几个当然没有野心,如果部下将士中有人贪图富贵,暗中怂恿你们,把⻩袍硬披在你们⾝上,那也就由不得你们了。” 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了一⾝冷汗,皇上的话分明是怀疑其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做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是很严重的。于是,他们齐刷刷地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请求皇上给他们指引一条明路。 赵匡胤见时机成 ![]() 石守信等人忙叩头谢恩,起来坐下,眼巴巴地看着赵匡胤,恭听圣谕。 赵匡胤直截了当地说:“人生如⽩驹过隙,几十年光 ![]() ![]() 众人诺诺连声,都说皇上说得有理。 赵匡胤接着说:“朕还想和你们联姻,永结秦晋之好。君臣之间,既是皇亲,又是兄弟,彼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讲 ![]()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 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等人都递上一份奏表,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赵匡胤马上照准,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做节度使去了。 需要说明的是,授予他们的节度使都是虚职,也就是说,有职无权,享受待遇。 这次解除兵权的噤军将军有:归德军节度使:石守信;泰宁军节度使:王审琦;镇安军节度使:张令铎;义成军节度使:⾼怀德;江宁军节度使:张光翰;武信军节度使、掌侍卫亲军:赵彦徽。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的意思。 赵匡胤是厚道的,他没有采用汉⾼祖刘邦杀屠功臣的做法,而是在酒桌之上,一杯酒就说服了这些开国元勋,用赎买政策,罢免了他们的职务,收回了他们的兵权。 在国中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之间以这么完美的结局收场。赵匡胤的这一做法虽然很难说是绝后,但绝对是空前的。这对于皇帝和功臣,可以说是一个皆大 ![]() 赵匡胤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并没有忘记“永结秦晋之好”的许诺,除了⾼怀德已经做了他的妹夫以外,还将大女儿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的儿子石保吉,并封石保吉为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将二女儿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的儿子王承衍。赵匡胤的三弟赵光美则娶了张令铎的女儿为夫人。 被解除兵权的众兄弟,既感 ![]() |
上一章 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 下一章 ( → ) |
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余耀华是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