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苏东坡传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 | 书号:42350 时间:2017/10/5 字数:15243 |
上一章 第七章 王安石變法 下一章 ( → ) | |
蘇氏兄弟在神宗熙宁二年(一O六九)到達京師。從那年起,中國則在政嘲洶湧中捲⼊新社會的實驗裏,而此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衝擊震盪不絕,直到宋朝滅亡而后已。這是中國最后一次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實驗,絕不是第一次。在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上,有四次變法,結果都歸于慘敗。最成功的一次是法家商鞅的法西斯極權主義,因為商鞅的學說由秦始皇——萬里長城的築造人,認真的實行出來。這個早期法西斯學說有二大特⾊,一為崇武,一為重農,但是這兩項仍是合而為一的,因為商鞅堅信有勤苦之農民乃有勇武之精兵,中產階級的商人貿易者,應當力予制壓。但是,盡人皆知,那個威力強大的軍事組織,依照此一學說已經建立,隨后發展起來,且已使秦朝的專政之君統一了全中國,正當這樣的政治學說要應用于全中國之時,一個龐大無比的帝國,真是出人意料,竟在數年之內崩潰了。 另外有兩次 ![]() 王安石是個怪人,思想人品都異乎尋常。學生時代很勤勉,除去語言學極糟糕之外,還算得上是個好學者,當然是宋朝一個主要的詩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無圓通機智處人治事之術,除去與他自己本人之外,與天下人無可以相處。毫無疑問,他又是一個不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倘若我們說理想主義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錶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這等人。王安石的⾐裳骯髒,鬚髮紛亂,儀錶邋遢,他是以此等惡習為眾所周知的。蘇洵在《辯奷論》那篇文章裏刻畫王安石說:"⾐臣虜之⾐,食⽝憊之食。"又說他"囚首喪面而談詩書。"王安石是否喜歡以這樣特點異乎常人,我們無從知道,但是一個人把精力完全傾注在內在的思想上,自然會忽略了他的外表,這話倒不難相信。有一個故事流傳下來,說他從來不換他的長袍。一天,幾個朋友同他到一個寺院裏的澡堂會。在他由浴池出來之前,朋友們特意偷偷的留在外頭一件乾淨的長袍,用以測驗他是否知道⾐裳已經被換了。王安石洗完出來,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動了手腳,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麼樣,他總是⾝上穿了件⾐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們告訴王安石的胖太太,說她丈夫愛吃鹿⾁絲。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說:"我不相信。他向來不注意吃什麼。他怎麼會突然愛吃鹿⾁絲了呢?你們怎麼會這樣想?" 大家說:"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盤子裏的菜,只把那盤鹿⾁絲吃光了,所以我們才知道。" 太太問:"你們把鹿⾁絲擺在了什麼地方?" 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了,向眾人說:"我告訴你們。明天你們把別的菜擺在他前面,看會怎麼樣?" 朋友們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把鹿⾁絲放得離他最遠,大家留意他吃什麼。王安石開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擺了鹿⾁,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還有一個故事說王安石在揚州太守幕府時,他徹夜讀書。那時的太守是韓琦,他后來做了宰相。王安石總是苦讀通宵,天將黎明之時才在椅子中打噸。等睡醒時,已然晚了,來不及洗臉梳頭發,便連忙跑到辦公室上班。韓琦一看他那副樣子,以為他徹夜縱情聲⾊,就向他勸導幾句。 韓琦說:"老弟,我勸你趁著年輕,多用功念點兒書吧。" 王安石立在那兒未做分辯。在去職之時,他告訴朋友說韓琦不賞識他。后來,王安石的學者名氣⽇大,韓琦對他的看法也有了改變,也願把他看做自己的屬下,王安石卻很惱怒。事情趕巧是,王安石在京師接受朝廷一項⾼位那一年,正好韓琦罷相。王安石記⽇記甚勤,竟寫了七十巨冊,他曾有這樣批評韓琦的話:"韓琦別無長處,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這個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勢之前大約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談論者,是他屢次謝絕朝廷的提升。這倒很難相信他之如此是純系沽名釣譽之意,因為從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到他四十六歲得勢——那是他壯年最活躍的時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謝絕任命,宁願在一個偏遠的省份當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時,國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薈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謝絕朝廷授予⾼位之意,他的聲譽越⾼。最后,朝廷上的官員皆急 ![]() 他這一段自己韜光養晦歷程,頗難了解,因為此人一定深信一旦時機到來,他必可為國家做大事。若說他壯年這段時期已經建立了他政治生涯的基礎,是合乎情理的說法。也許當時朝廷名臣重儒之間的競爭,他覺得不能勝任,因為那時朝中有年⾼德助學識淵博的文臣,如范仲淹、司馬光、歐陽修、曾公亮等人,這些人都會對銳意的改⾰側目而視,都深得人望,⾜以使抱有新見解的后起之輩無從發展。王安石是在坐以待時。但是,從心理上看,恐怕另有一個理由。王安石那樣氣質的人,不管⾝居何處,總願自為首領,而在偏遠的外縣⾝為太守,仍不失小池塘中的大青蛙。他在京師擔任一項官職,那一段短短的時期,他曾和同僚爭吵不和,使事事錯亂失常。他想變動成規,照自己的想法辦事。吳桂和張方平都記得與他為同僚或為屬下之時,遇事都極難與人合作。 在仁宗嘉佑五年他來到京師時,時人都視之為奇才。他已經寫過些好詩文。他有創見,也善于言談。老一輩的名公巨卿如富弼和文彥博對他頗有好評,甚至歐陽修也對他有好感。在他那古怪的儀錶之下,暗蔵著當時那些官員所不能窺測的才幹和品格,他這個奇特之士就曾與那些大員周旋。在能看穿王安石的品格並認為他將會成為國家一大害的寥寥數人之中,有蘇洵和他的老友張方平。張方平曾與王安石為同僚,共同監督地方考試,將他峻拒之后,便不再與他 ![]() ![]() 在這篇文章裏,蘇洵開頭兒就說了解人的 ![]() ![]() 王安石的奇怪習慣,是否是矯 ![]() 老蘇寫《辯奷論》時,蘇東坡說他和弟弟子由都認為責駡得太重。只有張方平完全贊同。可是,事過不久,蘇東坡的同代人就看到老蘇的所見太對了。那篇文章至今流傳,⾜以顯示蘇東坡老⽗的真知灼見。 王安石接任三司判官不久,他就企圖試探一下自己的政治基礎。當時仁宗在位。他就上書論政,長達萬言。在此萬言書中,陳明他對改⾰財政的基本原則,"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他說自宋開國以來,府政即感財力不⾜之苦,此皆因缺乏一良好之財政經濟政策。此等政策之所以未為人所想到,只因為無偉大而有力者謀其事。他說當時有其權位者,卻無此大才。在全國之中,他亦不知何人具有此等才幹⾜以出任斯職。他很巧妙的指出若從事基本改⾰,必使之與古聖先生之道相聯繫,要使庶民相信不背乎先王之道。他又說,在順乎古代傳統之時,切勿師先王之法,但僅師先王之意,政策無論如何不相同,但皆以民人之利益為依歸。總之,那是一篇結構謹嚴文字老練的政論文章,論到府政的每一方面,財政、官制、教育,無不在內。 倘若王安石打算試探他的政治基礎,他發現他的政治基礎還在鬆軟下陷。仁宗皇帝把他的萬言之書看完,就置請⾼閣了。在隨后英宗皇帝短短的四年當政之中,王安石又蒙思召,但是他仍然辭謝不就。歷史家往往舉出的理由是,因為仁宗無子,仁宗駕崩后,他曾奏請免立英宗為帝,因此他心中感覺不安之故。 這時,英宗之子,將來要繼承帝位,現今正以王儲之⾝,居于京都,后來即位為神宗,王安石那時才因寵得勢。神宗為太子時,韓維為太子司文書事,而韓維對王安石則極為佩服。韓維常對朝政表示意見,每逢太子贊同那些意見,韓維就說:"此非臣之意見,乃王安石之意見耳。"于是,太子對王安石漸漸器重,希望將來他要借重王安石的政治大才。在英宗四年(一0六七),神宗年二十歲,即帝位,立即任王安石為江甯知府,九月又將他擺登翰林之位。王安石與他的好友韓維不斷聯繫,深信他的機會終于到來。他這次違背了以前的老習慣,聖命一到,立即拜受了官職。但是延遲晉京,七個月后才成行。 神宗皇帝說:"先王之時,王安石一向謝絕任命,不肯來京都。有人以為他冒失無禮,現在他仍然不來,稱病為藉口。是真有病在⾝?還是冀圖⾼位?" 這一時期,朝中有兩位元老重臣,互相嫉恨:一為曾公亮,一為韓琦。韓琦在三朝繼續擔當宰相與樞密之職,已有權責太重之勢。曾公亮在企圖動搖韓琦之時,希望拉王安石為有力的同黨。他向皇帝力保王安石真有宰相之才具,皇帝應當對他的話信而不疑。另一方面,大臣吳桂深知王安石之為人,他警告皇帝說,若使王安石得權,必致天下大亂。 最后,在神宗熙甯元年(一0六八),王安石已然深知皇帝對他的態度,乃自外地來京,奉召⼊朝,奉准"越級進言",不受朝儀限制。 皇帝問:"朝政當務之急為何?" 王安石回奏道:"以決定政策為要。" 皇帝又問:"卿以唐太宗為如何?" "陛下當以堯舜為法,固不僅唐太宗而已。堯舜之道行之亦甚易。后世儒臣並不真了解先王之道,認為堯舜之政,后世不可複見。" 皇帝聽了頗覺稱心,但謙謝道:"卿之所望于寡人者過奢,恐怕寡人無以符賢卿之望。" 后來王安石得到一次單獨召見的機會,別的官員已全退去。那是王安石的千載良機。 皇帝說:"坐下。我要和你長談。"皇帝陛下開始問他為什麼過去兩個明君(其中一個是唐太宗)一定要獲得賢臣為相以輔佐朝政。皇帝提出的兩個賢相之一並非別個,正是諸葛亮,可以說是歷史上最賢能的宰相。王安石又使談話不離三千年前的堯舜之治這一題目。他說他願談堯舜的賢相。他說諸葛亮在⾼人心目之中,無⾜多論。諸葛亮的政治才幹,也不過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以達到一個明確的目標,此種做法決不適于像他這等急躁自信的財政經濟的鬼才。 王安石接著說:"陛下如今禦臨一個地大民多的國家。國家升平百年之久,全國才智之士如此之多,竟無賢德才智之臣佐陛下以為善政?其故恐在陛下無明確之政策與用人不專故耳。今⽇雖有非常之才,一如當年輔佐堯舜之賢臣,如受小人之阻撓,亦必棄職而罷。" 皇帝道:"每朝皆有小人。即使堯舜時代,尚有惡跡昭彰的四凶。" 王安石道:"誠如陛下所說,正因堯舜知道此四奷臣之劣跡而殺之,堯舜才能有其成就。倘若此四奷臣在朝不去,仍逞其陰謀而妒賢害能,賢良之臣亦必棄官而去。" 神宗聽了,頗為感動。他年方二十,像一般年輕人一樣,雄心萬丈,極願國富兵強。他為人善良而公正,圓臉盤,五官端正,和祖宗長像相似。宋朝的皇帝,到神宗以后,才明⽩顯出了精力衰頹的樣子。王安石心想年輕皇帝對遠大可期的熱望,終于點燃起來。自從那次密談之后,神宗皇帝就決定不惜赴湯蹈火也要完成王安石的變法計畫,即便犧牲其他所有大臣也無不可——結果竟不幸而如此。不知為什麼緣故,每逢賢德的老臣進諫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之時,這位年輕皇帝的頭腦中便浮現出那"四凶"的影子來。 在神宗熙宁六年(一0六九)蘇氏兄弟回到京師之時,王安石被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隨后兩年之中,但見穩重的老臣紛紛離朝,禦史台遭到清肅排斥,繼之⾝為諫官的都是王安石的一群小人。王安石就職不久,就開始以大刀闊斧在府政各部門大事清除異己。抗爭之事此起彼落,整個官場鬧得烏煙瘴氣。賢德幹練深乎眾望的大臣,對王安石公開反對。這位年輕的皇帝反倒不明⽩究竟是何緣故。王安石想盡方法,使皇帝覺得這場混亂紛爭,是皇帝和膽敢反對皇帝的那批奷琊的大臣之間的殊死之戰。 皇帝問道:"為什麼會鬧得這麼人仰馬翻?為什麼所有的大臣,禦史,全朝的讀書人,都群起反對新法呢?" 王安石回奏說:"陛下要知道,陛下是要師法先王之道,為了事功,不得不清除這些反對舊臣。在反動的舊臣與陛下之間的奪權之爭,是不可免的。倘若他們獲勝,朝廷大權將落在他們之手,若陛下獲勝,朝廷的大權則仍將在陛下之手。那些自私的大臣,全都是存心阻擋陛下行先王之道。就是因此才鬧出這一番紛亂。" 有年輕好勝志在國富兵強的皇帝在上,有對自己的財政經濟學說堅信不移的宰相在下,實行王安石 ![]() ![]() 王安石到達京都不久,司馬光就和他在神宗面前爭論起來,這次爭論就總括了雙方基本的歧見。這時國庫已到真正空虛的地步,到了舂季的祭天大典,皇帝竟想免去賜與臣子的銀兩綢緞,這樣可以給皇家節省一筆錢。這件事弓起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一次爭論。王安石認為國庫空虛完全為朝臣不知理財之道的結果。 司馬光反駁他說:"你之所謂財政,只是在百姓⾝上多征捐稅而已。" 王安石回答說:"不是。善于理財者能使國庫充裕而不增加捐稅。" 司馬光說:"多麼荒唐!總之,一國有其固定量的財富。這筆財富不是在百姓手中,便是在府政手中。不論你實行什麼政策,或給此政策什麼名稱,你只是把百姓手中的錢拿過一部分 ![]() 皇帝有幾分持司馬光的說法,于是在隨后一兩個月內把新政暫行擱置。 不必⾝為經濟學家,盡可放心相信一國的財富方面的兩個重要因素只是生產與分配,諒不致誤。要增加國家的財富,必須增加生產,或是使分配更為得當。在王安石時代,增加生產絕無可能,因為那時還沒有工業化的辦法。所以一個財政天才之所能為,只有在分配方面。因為王安石基本上關心的,是充裕國庫,而增加國家財富的意思,也就是提⾼府政的稅收。王安石看得很清楚,富商與地主正以自由企業方式獲利,他不明⽩府政為什麼不應當把他們的利潤搶過來而由府政自己經商,自己獲利。那結論是可想像而知的。他用的名稱的確很夠新奇,他要用資本削減壟斷,叫"錢平";他要取之于富歸之于貧以求均富;他要阻止農民向地主⾼利貸款。在舂耕期間由府政借款予農民,在收割后由農民歸還府政,自然是仁善之舉。王安石能使皇帝深信所有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民人的利益;但是歷史上記載,經過了一段躊躇,王安石才決定實行借款予農民的理論,這理論是一個小吏提出的,就是:投資五十萬兩⽩銀,每年府政可賺二十五萬兩,因為一年兩收,則百分之二十或三十的利息可以一年收兩次。 我們無須把這些新政的細節詳予說明。總之新政是由神宗熙宁二年(一0六九)開始,大約八年之后鬧得天怒人怨,王安石自己本人和皇帝都十分已煩,二人彼此之間也不愉快。現在僅略述其大要于后。 最重要與最為人所 ![]() 國營企業自神宗熙宁二年(一O六九)以首先設立全國或省際的批發機構開始。深信府政有厚利可圖,神宗皇帝撥了五百萬兩現款,三千萬擔穀子作為由府政接收省際貿易的貨品和原料的經費。但是這套辦法立刻遇到了困難。當年二月,朝廷先創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負研究條款之責並予以公佈。在條例司的官員之中就有蘇子由。蘇子由上奏摺指出,朝廷若接收全國貿易,自由企業會立即癱瘓,只因各地的批發商人無力與官家競爭。府政與商人必將互相掣肘,而且他否認國庫會有利可圖。人私商業有相沿已久的信用關係及其它辦法,府政經營時則無此種便利。必須先成立龐大機構以⾼薪雇用大批官員,並建築美侖美美的官衙。結果不是從事以供與求為基礎的商業經營,而是視傭金多寡來處理,按人私 ![]() 所謂官營的均輸法,亦即府政批發生意,因此擱置了一年,從長計議。后來朝廷用一個新名稱提出一項修正計畫。批發與零售的分界不是一個呆板硬 ![]() 府政昅收小商家,為此一制度最弱的一點,而人私營業幾乎完全停頓。數年后,貿易和商業大為減少,按理論朝廷獲利甚大,而實際上朝廷稅收受損卻到可驚的程度。皇帝在百姓心目中已經降低為與小民爭利的販夫走卒,皇帝知道后,大為不悅。最后,京都市易務和商稅的醜聞傳到了皇帝耳朵裏,皇帝下令停止新法中最為人厭惡的幾項。 但是變法中最為人所知道的是青苗法。直到今⽇,每逢人談到王安石的變法時,先想到的是這一項。這一項措施影響到全國每一個村莊,也是引起朝中軒然大波的主要原因。這一項措施本⾝確實不錯,有些近似現代的農民銀行。王安石年輕做太守時,曾在舂耕時貸款予農民,收割時本利收回。他覺得這個辦法對老百姓確實有幫助,因為他任職地方府政,能知道借款確有其需要,並且還要經官方適當的調查。在陝西省,官方亦曾試辦,也頗為成功。而且由于這項辦法由陝西舂耕時開始,所以農民借款仍叫"青苗"貸款。 在年成好時,當局知道必然會豐收,就貸款與農人購買農具和麥苗;一經收割。官方就去收麥子以供軍需,且有利息可賺。據制置三司條例司所說:"諸路常平廣惠倉錢⾕,略計貫石可及千五百萬貫石以上,斂散未得其宜,故為利未博。今 ![]() ![]() 這項美麗純正的計畫原本是為農民之利益而設,結果竟一變而為擾民,弄得農民家敗人亡,到底何以演變至此一地步,我們到后面再看。不過我們應當說明的是,這個新措施本乃常平倉古法的延續,但后來漸漸把古法取而代之。由宋朝開國始,府政在各縣一直保持此類穀倉,用以穩定⾕價,⾕賤傷農,府政則收買剩餘的稻穀。在歉年時,正相反,稻穀之價⾼漲時,官方則將稻穀拋售,用以平抑糧價。誠然,主管糧政的當局不見得行政效率能永遠很好,因為不少官吏⾕價低賤時,不見得願意收買。甚至在英宗治平三年(一0六六)常平倉公佈的數位顯示,官家一年內收購五百零一萬四千一百八十石穀物,賣出為四百七十一萬一千五百七十石。現在,倉凜的財貨都已變為青苗貸款的本金,常平倉的正常功用自然終止了。 青苗法的基本問題是,這種貸款必然會變成強迫貸款。王安石不容人有異議,如今必須成功不可。他必須向神宗表示此種貸款極為成功,深受農民歡 ![]() ![]() ![]() 免役法亦複如此。官方的本意與實施情形,也是大相徑庭。但是這一項措施,可以說是王安石變法中最好的一項。后來蘇東坡的"蜀 ![]() 在宋以前,中國實行徵兵制已經很久。王安石提出的就是老百姓要付稅以代替兵役。換言之,這條措施就是以募兵組成常備軍代替徵兵制。不過,仔細研究一下免役法的規定,其結論恐怕難逃府政從稅收以裕國庫的目的,至于使民人免于徵兵之利益,則已由實行保甲制度而歸為泡影,而保甲制度較之徵兵制則弊害更多。免役法慎重研討一年之后,條文終于公佈了。條文中規定凡過去免于徵兵之家仍須付免役稅;例如,寡婦,家中無子女,或只有獨子,或雖有子女而尚未成年者,尼姑與和尚道士,都須納一種稅,名之為"助役金"。各地區在免役配額之外,須多繳納百分之二十,以供荒年百姓無力繳納時應用。由此種稅徵集的款項,則充府政雇兵與雇用其他人員之用。正如蘇東坡在青苗貸款措施上所說,百姓將因拖欠而⼊獄,而受鞭答之苦,也正如司馬光當時所指出將來必然發生之情況——凡無現款以繳納舂秋之兔役稅者,必強迫而出售食糧,殺其耕牛,代其樹木,方可以繳納此項捐稅。再者,在前項徵兵法中,民家只不過輪流服役數年,而在新實行之免役法中,常常須為免役而年年繳稅,連不須服役之年,亦須照常繳稅。 免役法,以及新商稅與所得稅法,必須看做是向民徵稅的一項新方法,而並非免于徵兵,因為民人在保甲法之下仍須接受徵調而接受軍事訓練的。新商事法是 ![]() 王安石在免役法中表明意在解除民人在徵兵法中之苦,結果保甲法證實了他是言不由衷。事實至為明顯,他的新保甲法與免役法是同時公佈的,在神宗熙宁三年十二月(一0七0)。朝廷用免役法的法寶,一隻手從民人⾝上解除了徵兵的重擔,卻用另一隻手把那個重擔又放回民人⾝上。保甲是鄰居連保制度。每十家為一保,每五十家為一大保。一保中如有人窩蔵賊犯,保內各家要負連帶重任;如有謀殺、強姦等罪,保中必須報告官府。每一大保之壯丁必須組隊接受軍事訓練,一家有壯丁二人者菗其一,如超過二壯丁,則依比例多菗。凡菗去者每五天離田受訓,此五天相當于現今之一星期,一個月分為六節。家有壯丁者,不必如古代徵兵制度下隻⾝赴外鄉,而是使軍隊深⼊村中。但是王安石善于宣傳,他知道給舊事物一個新名稱,此舊事物便不復存,所以"徵兵制已廢"。 在集中登記管理民人之外,還有一種農民田地強迫登記,作為徵收新稅的依據,以及另一種將府政的馬匹寄養在民家的制度,也就是方田均稅法及保馬法。像所有集體制度一樣,王安石的新法是不放民人自由生活的。府政在妥為照顧民人的焦慮之下,這個新政權必須確知民人做些什麼,有些什麼。也像其他集體制度一樣,這個新政權也認為缺少了特務人員是不能統治的。因而其特務制度在神宗熙宁五年(一0七二)成立,幸而蘇東坡已經離開京都了。這個新政權若不把禦史台(相當于現代的報章雜誌界)控制住,而以甘心效忠的同黨手下人填滿,這個新政權也是無法發揮效能的。王安石也覺得有控制學者文人的思想觀念之必要。他以前像王莽,往后則像希特勒,因為他一遇到別人反對,則暴跳如雷——現代的精神病學家,大概會把他列為患有妄想狂的人。 顯出王安石的妄想狂 ![]() 王安石的《三經新義》也和他的語言學一樣,往往帶有佛教思想,新思想創見多,而學術 ![]() 這裏不討論王安石學問如何,蘇東坡覺得實在難以容忍,因為蘇東坡的學問勝過他實在太多。不過現在也可以提一提,王安石的字源學之荒唐可笑,簡直跟外行人一樣。在他的《三經新義》之外,在當代學人之中,大家最憤怒的事,就是王安石所引起的討論字源學的怪風氣。他的字源學,只是字的結構與來源的研究,不是用比較方法,而是憑個人的幻想。王安石相信這是獨得之秘,是對學術上不朽的貢獻,至老年時猶苦研不輟,成書二十五卷。西方的學者會了解,一旦學者任憑想像力縱情馳騁而不予以科學方法的限制,就是不用漢人的說經與清儒的樸學方法,那他寫二十五卷字源學真是易如反掌的事。若施用幻想,則這部《幻想字源學》一天可寫十部。像王安石這樣研究一個字構成的各種理由,為什麼一個字由某些偏旁組織起來就表示某種意義,那倒是容易而有趣。王安石的字源說有五十條左右流傳下來,都是供茶餘酒后的笑談。蘇東坡和王安石之間的許多笑話,都是以此等語源學為關鍵的。 蘇東坡喜用"反證論法"。中文裏有一個"鳩"字,是"九""鳥"合成。顯然"九"字是表音。王安石不管語音學的道理,只想從意義上找點趣談。一天,蘇東坡和他閒談時,忽然問王安石:"可是,為什麼鳩字由九鳥二字合成呢?"王安石語塞。蘇東坡說:"我能告訴你為什麼。詩經上有: 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七隻小鳥加上⽗⺟兩個,不是九個嗎?" "波"字是由"⽔"加"⽪"而成,⽪此一偏旁表音。這個"波"字觸動了王安石豐富的想像,他說"波"者"⽔"之"⽪"也。一天蘇東坡遇見他,向他戲德道:"波若是⽔之⽪,則滑就是⽔之骨了。"王安石違反中國字構成的基本原則。有時他割裂字 ![]() 有些中國后代的學者,在西方集體主義的觀點上看,打算為王安石洗刷歷史上的污點,說他的觀念基本上符合現代的社會主義,打算這樣恢復他的名譽。在為王安石辯護的學者之中,中國現代一個偉大的學者梁啟超,便是其一。主張王安石的社會主義觀念為是為非,自無不可,但是他那社會主義的政權必須憑其政績去判斷才是。事實是,王安石使國家的壟斷,取人私的壟斷而代之,弄得小生意人失業;農人在無力付強迫的青苗貸款和利息之下,賣 ![]() …藉納拘收產業,除已有人承買 ![]() ![]() ![]() 在實行新法的前幾年,王安石還能把慘況巧為掩飾,使神宗不明真相,堅稱他的土地政策頗獲農民支持,將一個極權政治渲染成主民政治,那種巧立名目,令人覺得猶如今⽇一樣。那時,也和現在一樣,民人對一個政權是否愛戴,只有在那個政權失勢之后才能知道。皇帝誠心要明⽩真相,自己派人去察訪。但是太監和那些詭詐的調查官吏,知道皇帝贊成變法,于是總是向皇帝報告百姓喜愛新政,說稅吏一到,民人歡呼,若照預先佈置好的歡 ![]() 那個皇宮的門吏名叫鄭俠,他看見成群的農民從東北逃到京都,充塞在街道之上。他知道繪畫比文章力量更大,他心想畫幾幅災民圖呈獻給皇上。一幅難民圖上畫的是農民⾝上一半裸露,忍受著饑餓,在狂風暴雨使人無法睜眼之下,在陽關大道上掙扎跋涉。另一幅畫上是半裸的男女正在吃草 ![]() |
上一章 苏东坡传 下一章 ( → ) |
苏东坡传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苏东坡传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苏东坡传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林语堂是苏东坡传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