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路遥散文集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路遥散文集 作者:路遥 | 书号:39183 时间:2017/9/5 字数:9828 |
上一章 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 下一章 ( → ) | |
事先,我必须先给大家声明,我在这里所说的,都是我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这些体会不一定对大家都有用。因为各人的生活经历、创作经历、各方面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人在创作中都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我自己也在学习别人的体会和经验。 问:请你谈谈如何观察生活? 答:作家面对社会生活应该采取积极态度:一是去了解它,了解整个社会生活的复杂状况;再一个是体验。实际上一个作家深⼊生活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了解、体验、思考,然后才能进⼊表现。我的认识是这样的,过去所谓深⼊生活是到一个地方去蹲点,我觉得这种蹲点式的生活方式,有它的好处。但鉴于我们家国目前社会生活比较复杂,各系统各行业互相广泛渗透这种现象,了解生活的方式也不应该是固定的,它应该是全面地去了解。譬如,你要了解农村生活,你搬到一个村子里去住,我觉得你这样了解到的情况不一定是典型的。这和五十年代有点不同,那时候,你到一个村子里,了解了互助合作的全过程,其他地方也大体是这样。现在搞农业生产责任制,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就不一样。工厂和其他方面的生活也同样如此,一个工厂和另一个工厂状况是不一样的。现在各个系统互相渗透也比较普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社会生活 ![]() ![]() ![]() ![]() 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这种体验要引起自己心弦的震动,而不是站在一旁观察、了解、采访、记故事,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必然是⼲瘪的。史的想法是,所谓写最 ![]() ![]() ![]() 它必须是你亲⾝体验、感觉过的,写起来才能真切,才能使你虚构的故事变成事实的故事。如果没有心理、感情上的真切体验,如果你和你所描写的对象很“隔”那么起初的故事也写成了假的。所以我对深⼊生活的理解:第一点要广阔,第二点要体验,不仅仅是外在形态的体验,而更注重心理、情绪、感情上的体验,既要了解处部生活,又要把它和自己的感情、情绪的体验结合起来。我的《在困难的⽇子里》,写一九六一年的饥饿状态,这必须要你自己体验过什么叫“饥饿”你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从地里刨出来一颗土⾖是什么心情?如果你仅仅站在第三者立场上去写旁人在饥饿状态时从地里刨出土⾖的心情是不行的。你必须要自己有这种亲⾝体验,或者是在困难的时候获得珍贵东西的心情把它移植过来才能写得真切,写得和别人不一样。我举这个小小的例子来说明:要注重你自己內心的体验。有些人把深⼊生活理解得非常狭隘,就是去了解、记录一些材料,而不注重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是不行的。实际上作家所表现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你自己体验过的生活。好多伟大作家的作品的主人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作家本人或他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也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把自己的体验,灌输在自己所描写的主人公⾝上,这样就更深切,也更真切——这当然不是写自己的报告文学。从《一个地方的早晨》的主人公,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到列文,都有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当然,你自己的体验,不光是用到一个人⾝上,还可以把它分开,用到各种各样你所描写的对象⾝上。由于作品对我们有这样的要求,所以我认为,作家在生活中应时刻处于一种警觉状态,某件事对别人来说可能很一般,很平常的,引不起什么精神上的反映、折 ![]() 问:请你谈谈作家的历史感问题。 答: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些作家,对我们家国、社会、民族的历史、包括好的,不好的,通畅的或者弯曲的历史,采取一种不太严肃的态度,这是不行的。当然,社会上各⾊人等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个作家,对我们家国、社会、民族的历史,包括好的,不好的,包括“文化⾰命”的历史,采取一种严肃的态度,这是我们写作所需要的。我们应该了解它,分析它,就是对错误,也应该采取严肃的态度。 社会上有的人,对我们家国、社会、民族历史中错误的东西,挖苦、讽刺、嘲笑,反过来对于好的东西也不屑一顾。我认为,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对错误,应采取认真、科学、严肃的态度,去分析它、研究它。一个作家对历史应采取“居⾼临下”的态度去认识它,分析它,研究它。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因为所有历史上的这一切,都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这是逃脫不了的。我认为,在注重现实生活的同时,应对我们家国的历史,尤其是现代史,有比较深的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是某种历史的产物,作为一个作家,不能对什么东西喜 ![]() ![]() ![]() ![]() 问:在一个作品的构思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什么? 答:下面讲一讲我自己感觉到的构思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就事论事,抓住了一个问题,就在这小圈子里转来转去。我的意思,是你抓住了一个题材,哪怕是很小的题材,都应把它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考虑,甚至这背景不光是国中的,而且是全世界的。就是说,你抓住了一个题材后,要尽量把它放在一个非常广阔的背景上去考虑它的意。另外一个,放在整个文学史上去考虑,这是两个角度。当然我这要求是比较⾼的,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是,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这样做。在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有所突破,自己对自己应要求严格些。有些伟大作家的短篇小说,为什么在全世界传诵呢?就是因为它尽量概括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具有普遍意义,而不是就事论事地在小圈子里打转转。我认为,好的作品应该是我们看来是好的,全世界看来也是好的,都能接受它,对全世界都有冲击力量。譬如,托尔斯泰的有些作品就是这样。当然,我们这样考虑了以后,最后也可能是个扯淡作品,但只要你是这样想过并努力过了,那么,扯淡就扯淡吧!我的意思是尽量使作品具有较大的意义,哪怕最后作品仍然是渺小的,也不要紧,要养成这样的构思习惯。 下面我再讲讲,在构思过程中要充分展开艺术虚构、艺术想象。有时候,有这种情况:你抓住一个题材,猛一看很不错,能很快写成一个作品,甚至编辑部也可能采用。但是,你不要忙,既然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基础,你就不要忙着写了 ![]() ![]() ![]() ![]() ![]() ![]() ![]() 问:选材应注意什么? 答:当你遇到一个题材的时候,你马上应考虑到:这个题材的意义?它有没有可以挖掘的地方?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对文史的了解和对生活的了解的基础上。如果,你具有了我们上面讲到的那些,那么你就会对题材的敏感 ![]() ![]() ![]() 问:能不能请你谈谈你的《在困难的⽇子里》、《人生》等作品构思时的情况? 答:我的作品,好多是因为引起了我感情上的強烈颤动、震动,我才考虑珐要把我这种情绪、感情表现出来,这样才开始去寻找适合表现我这种情绪、感情的方式。如一九六一年困难时期,当时我上小学。我次亲是个老农民,一字都不识。家里十来口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只有一就要被子,完全是“叫化子”状态。我七岁时候,家里没有办法养活我,⽗亲带我一路讨饭,讨到伯⽗家里,把我给了伯⽗。那时候贫困生活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十分強烈的印象,尽管我那时才七八岁,但那种印象是永生难忘的。当时,⽗亲跟我说,是带我到这里来玩玩,住几天。我知道,⽗亲是要把我掷在这里,但我假装不知道,等待着这一天。那天,他跟我说,他要上集去,下午就回来,明天咱们再一起回老家去。我知道他是要悄悄溜走。我一早起来,乘家里人都不知道,我躲在村里一棵老树背后,眼看着我⽗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包袱,像小偷似地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完全陌生的地方。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亲把我出卖了…但我咬着牙忍住了。咽为,我想到我已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亲没法供我上学。尽管泪⽔涮涮地流下来,但我咬着牙,没跟⽗亲走。我伯⽗也是个老实的农民,家里也很穷困,只能勉強供我上完村里的小学。困难时我在在上小学,伯⽗有时连粮也没法我供应,我自己凑合着上完了小学。考初中时,伯⽗早就给我下了命令,不让考我。但我一些要好的小朋友,拉着我进了考场。我想,哪怕不让我读书,我也要证明我能考上。我是一九六三年考初中的,作品里,我把背景放在一九六一年,而且是考的⾼中。当时,几千名考生,只收一百来个,我被录取了。一九六三年在陕北还是很困难的,而我们家就更困难了。考我上初中后,⽗亲给我把劳动工具找下,叫我砍柴去。我把绳子、锄头扔在沟里,跑去上学了。⽗亲不给我拿粮食,我小学几个要好的同学,凑合着帮我上完了初中,整个初三年,就像我在《在困难的⽇子里》写的这样。当时我的那个班是尖子班,班上大都是⼲部弟子,而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受尽了歧视、冷遇,也得到过温暖和宝贵的友谊。这种种给我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这种感情上的积累,尽管已经是很遥远的了,我总想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我开始了构思。怎么表现呢?如果照原样写出来是没有意思的,甚至有反作用,我就考虑:在那样困难的环境里,什么是最珍贵的呢?我想,那就是在困难的时候,别人对我的帮助。我想起了在那时候,同学(当然不女同学,写成女同学是想使作品更有⾊彩些)把粮省下来给我吃,以及别的许多。这样,形成了作品的主题:在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是那样⾼尚美好,反过来又折 ![]() ![]() 我在构思时有这样的习惯:把对比強烈的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反差——关心我的人,是班上最富裕的,形成贫和富的反差。如果从总体⾊上来考虑,这边是亮的,那边可能是暗的或者一种投影,主题、人物、情节都要形成強烈的对比。这,我在构思《人生》时,也是这样的。譬如,⾼加林是非常強悍的,他⽗亲却是软弱的。从塔基到塔尖,这种对比都要非常強烈,每一个局部,都要形成強烈的对比。这样矛盾冲突、⾊彩、反差自然就形成了。两个女的,刘巧珍是像金子那样纯净,像流⽔那样柔情的女 ![]() ![]() 问:作品中的所谓“悬念”重要吗? 答:是很重要的。有的作品,一开始就“露”读者盾了一、二章,就知道结局是什么。而你偏偏应该写成一开始是 这样,而中间发生了读者意料不到的大转折,而这种变化,你 ![]() ![]() 我写的作品往往是这样的,人物和情节来个360度的大转折,最后常常转回到了原地方,就在这个转折的过程中,让读者思考。当然这只是构思方法的一种,其他方法也是可以的。作者要善于把作品的意思和人物关系隐蔽起来,不要一下就把气冒了,要到该揭示的时候才揭示它。当然,作品的构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各人有各人的构思习惯,这只是我的习惯,不能要求别人都一样。总之,矛盾的发要多拐几个弯,不要只是一个弯,它体现了矛盾本⾝的复杂 ![]() 问:能不能谈谈你开掘作品主题方面的体会? 答: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孤立地讲主题,它必然和人物、情节融合在一起。作家在构思时,主题、人物、情节是同时进行的。如果你写不出矛盾,写不出人物,也就没有主题。咱们现在考虑作品的习惯,往往是要先有个思想,当然,有时也需要先就没有主题。咱们现在考虑作品习惯,往往是要先有个思想,当然,有时也需要先有一个思想。关键是人物关系、情节,如果你把人物关系处理得很准确,很有典型意义,那你的主题也就有了典型意义。如果其他东西都站不住脚,仅仅有个正确或者尖锐的思想,那是 ![]() 问:作品构思好以后,你又怎样选择“切⼊”部位呢? 答:对我来说,如何选择作品的开头是很困难的,有的时候,写了几十个开头,自己都不満意。这个“切⼊”她似乐曲的第一个音符,它决定了会把作品定在什么调上。一般来说,短篇小说把“切⼊”的部位放在事物矛盾发展的后半部分,写的是接近结局部分的那部分生活,而把前边的发生、发展揷进去写。我的意思,是中篇小说的切⼊部位要比短篇小说再靠后些,一般选择矛盾发展已经要进⼊⾼嘲部分作为作品的切⼊部位。譬如《人生》,在⾼加林卸掉教师职务以前,他也有许多生活经历,但作品要和选择⾼加林被卸带领作为切⼊部位。因为⾼加林的卸职,已经进⼊矛盾发展的⾼嘲部分,他怎么教学,把这写到作品里没有意思。⾼加林教学再好,你写进作品者看下去,因为没有形成矛盾,而⾼加林教师职务一卸,各种矛看骤起,接近于决定这个人物命运的尾声部分。当然,作品应该是这样的。当尾声部人写到⾼嘲的低落,这又应该暗示了生活一个新的开端。巴尔扎克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但这决不是说,要接着写下去,但它必须有某种暗示。如⾼加林扑在地上的一声喊叫,读者可能会感到某种新的开端,但你不一定再写下去了。有些作品没有暗示,就让人感到很窄,好似戛然一声,把弦崩端了。最后一声应该是悠长的、颤拌的,不要猛地一声把弦崩断了。崩断了的效果不好,就似一首好的歌曲,应该是余音绕梁,三⽇不绝,对事物的下一步发展,在结尾中给予某种暗示,会使作品更深刻、意境更宽阔些。 问:你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定不去的时候? 答:经常有。譬如《人生》中德顺老汉这个人物,我是很爱他的,我想象中他应该是带有浪漫⾊彩的,就像艾特玛托夫小说中写的那样一种情景:在月光下,他赶着马车,唱着老的歌谣,摇摇晃晃地驶过辽阔的大草原…在作品中他登场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能把他写得比较好,写到去城里掏大粪前,我感到痛苦,没有办法把他写下去。尽管其他人物都跳动在我笔下等着我写他们,但德顺老流我写不下去,我总觉得他在这里应该有所表现。我非常痛苦地搁了一天。这时,我感到了劳动民人对土地,对生活,对人生的那种乐观主义态度,掏大粪这章节不但写了德顺老汉,把其他人物,譬如⾼加林也带动起来了——掏大粪那章是表现⾼加林 ![]() 问:有没有随着情节、人物 ![]() 答:有。经常有这种情况,可能有时有更好的发现代替了原来的设想。 问:那么你写作前有没有提纲呢?提纲有没有变动呢? 答:有个耝略的提纲,但进⼊写作过程时,说不完全部都推翻了,只有大的轮廓还保持着,所有具体的设想都可能改变了。人物一旦起来你原来的设想就不顶用了,但大的轮廓往往还是按你原来构思时的脉络去流动的。 |
上一章 路遥散文集 下一章 ( → ) |
路遥散文集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路遥散文集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路遥散文集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路遥是路遥散文集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