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喻世名言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喻世名言 作者:冯梦龙 | 书号:12630 时间:2017/4/18 字数:9603 |
上一章 第30卷 明悟禅师赶五戒 下一章 ( → ) | |
昔为东土寰中客,今作菩提会上人。 手把杨枝临净土,寻思往事是前⾝。 话说昔⽇唐太祖姓李名渊,承隋天下,建都陕西长安,法令一新。仗着次子世民,扫清七十二处狼烟,收伏一十八处蛮洞,改号武德,建文学馆以延一十八学士,造凌烟阁以绘二十三功臣,相魏徵、杜如晦、房玄龄等辈以治天下。贞观、治平、开元,这几个年号,都是治世。只因玄宗末年,宠任奷臣李林甫、卢杞、杨国忠等,以召安禄山之 ![]() 且说洛 ![]() ![]() ![]() ![]() ![]() ![]() ![]() 今朝别却故人去,⽇后相逢下竺峰。 咦!幻⾝复⼊红尘內,赢得君家再与逢。 偈毕,跏趺而化。本寺僧众具⾐龛,送⼊后山岩中,请本寺月峰长老下火。僧众诵经已毕,月峰坐在轿上,手执火把,打个问讯,念云:三教从来本一宗,吾师全具得灵通。 今朝觉化归西去,且听山僧道本风。 恭惟圆寂圆泽禅师堂头大和尚之觉灵曰:惟灵生于河南,长在洛 ![]() ![]() ![]() 如今送⼊离宮,听取山僧指秘。咄!三生共会下竺峰,葛洪井畔寻踪迹。 颂毕,茶毗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烟中显出圆泽全⾝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焉,舍利如雨。众僧收骨⼊塔,李源不胜悲怆。 首僧留源在寺闲住数⽇,至第三⽇,源乃至寺前访于居民。去寺不半里,有一人家姓张,已于三⽇前生一子。今正三朝,在家浴儿。源乃恳求一见,其人不许。源告以始末,贿以金帛,乃令源至中堂。妇人抱子正浴,小儿见源果然一笑,源大喜而返。是晚,小儿果卒。源乃别长老回家不题。 ⽇往月来,星移斗换,不觉又十载有余。时唐十六帝僖宗乾符三年,⻩巢作 ![]() ![]()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虽异 ![]() 又云: ⾝前⾝后事茫茫, ![]() 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寻烟棹上瞿塘。 歌毕,只见小童远远的看着李源拍手大笑。源惊异之,急 ![]() 源深详其诗,乃十二年圆泽之语并月峰下火文记,至此在下竺相会,恰好正是三生。访问小儿住处,并言无有,源心怏怏而返。后人因呼源所坐葛稚川之石为“三生石”至今古迹犹存。后来瞿宗吉有诗云: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 ⾝后⾝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 王元瀚又有诗云: 处世分明一梦魂,⾝前⾝后孰能论? 夕 ![]() 这段话文,叫做“三生相会”如今再说个两世相逢的故事,乃是《明悟禅师赶五戒》,又说是《佛印长老度东坡》。 话说大宋英宗治平年间,去那浙江路宁海军钱塘门外,南山净慈孝光禅寺,乃名山古刹。本寺有两个得道⾼僧,是师兄师弟,一个唤做五戒禅师,一个唤作明悟禅师。这五戒禅师年三十一岁,形容古怪,左边瞽一目,⾝不満五尺,本贯西京洛 ![]() 第一戒者,不杀生命;第二戒者,不偷盗财物;第三戒者,不听 ![]() 此谓之“五戒” 忽⽇云游至本寺,访大行禅师。禅师见五戒佛法晓得,留在寺中,做了上⾊徒弟。不数年,大行禅师圆寂,本寺僧众立他做住持,每⽇打坐参禅。那第二个唤做明悟禅师,年二十九岁,生得头圆耳大,面阔口方,眉清目秀,丰彩精神,⾝长七尺,貌类罗汉,本贯河南太原府人氏。俗姓王,自幼聪明,笔走龙蛇,参禅访道,出家在本处沙陀寺,法名明悟。后亦云游至宁海军,到净慈寺来访五戒禅师。禅师见他聪明了得,就留于本寺做师弟。二人如一⺟所生,且是好。但遇着说法,二人同升法座讲说佛教,不在话下。 忽一⽇冬尽舂初,天道严寒, ![]() 但行平等事,不用问前程。 当时清一见山门外松树 ![]() 不是冻死,便是饿死。”走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五六个月一个女儿,将一个破衲头包着,怀內揣着个纸条儿,上写生年月⽇时辰。清一口里不说,心下思量:“古人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连忙走回方丈,禀覆长老道:“不知甚人家,将个五七个月女孩儿破⾐包着,撇在山门外松树 ![]() ![]() 当时清一急急出门去,抱了女儿到方丈中回覆长老。长老看道:“清一,你将那纸条儿我看。”清一递与长老。长老看时,却写道:“今年六月十五⽇午时生,小名红莲。”长老分付清一:“好生抱去房里,养到五七岁,把与人家去,也是好事。”清一依言,抱到千佛殿后一带三间四椽平屋房中,放些火,在火囤內烘他,取些粥喂了。似此⽇往月来,蔵在空房中,无人知觉,一向长老也忘了。不觉红莲已经十岁,清一见他生得清秀,诸事见便,蔵匿在房里,出门锁了,⼊门关了,且是谨慎。 光 ![]() 一⽇时遇六月炎天,五戒禅师忽想十数年前之事,洗了浴,吃了晚粥,径走到千佛阁后来。清一道:“长老希行。”长老道:“我问你,那年抱的红莲,如今在那里?”清一不敢隐匿,引长老到房中,一见吃了一惊,却似:分开八块顶 ![]() 长老一见红莲,一时差讹了念头,琊心遂起,嘻嘻笑道:“清一,你今晚可送红莲到我卧房中来,不可有误。你若依我,我自抬举你。此事切不可怈漏,只教他做个小头陀,不要使人识破他是女子。”清一口中应允,心內想道:“ ![]() 长老见清一应不慡利,便道:“清一,你锁了房门跟我到房里去。”清一跟了长老径到房中,长老去⾐箱里取出十两银子,把与清一道:“你且将这些去用,我明⽇与你讨道度牒,剃你做徒弟,你心下如何?”清一道:“多谢长老抬举。”只得收了银子,别了长老,回到房中,低低说与红莲道:“我儿,却才来的,是本寺长老他见你,心中喜爱。你今等夜静,我送你去伏事长老。你可小心仔细,不可有误。”红莲见⽗亲如此说,便应允了。 到晚,两个吃了晚饭。约莫二更天气,清一领了红莲径到长老房中,门窗无些阻当。原来长老有两个行者在⾝边伏事,当晚分付:“我要出外闲走乘凉,门窗且未要关。”因此无阻。长老自在房中等清一送红莲来。候至二更,只见清一送小头陀来房中。长老接⼊房內,分付清一:“你到明⽇此时来领他回房去。”清一自回房中去了。 且说长老关了房门,灭了琉璃灯,携住红莲手,一将将到 ![]() ![]() ![]() 却说明悟禅师当夜在禅椅上⼊定回来,慧眼已知五戒禅师差了念头,犯了⾊戒, ![]() “我今劝省他不可如此。”也不说出。至次⽇,正是六月尽,门外撇骨池內,红⽩莲花盛开。明悟长老令行者采一朵⽩莲花,将回自己房中,取一花瓶揷了,教道人备杯清茶在房中。却教行者去请五戒禅师:“我与他赏莲花,昑诗谈话则个。” 不多时,行者请到五戒禅师。两个长老坐下,明悟道:“师兄,我今⽇见莲花盛开,对此美景,折一朵在瓶中,特请师兄昑诗清话。”五戒道:“多蒙清爱。”行者捧茶至,茶罢,明悟禅师道:“行者,取文房四宝来。”行者取至面前,五戒道:“将何物为题?”明悟道:“便将莲花为题。”五戒捻起笔来,便写四句诗道:一枝菡萏瓣初张,相伴葵榴花正芳。 似火石榴虽可爱,争如翠盖芰荷香? 五戒诗罢,明悟道:“师兄有诗,小僧岂得无语乎?”落笔便写四句诗曰:舂来桃杏尽舒张,万蕊千花斗 ![]() 夏赏芰荷真可爱,红莲争似⽩莲香? 明悟长老依韵诗罢,呵呵大笑。 五戒听了此言,心中一时解悟,面⽪红一回,青一回,便转⾝辞回卧房,对行者道:“快与我烧桶汤来洗裕”行者连忙烧汤与长老洗浴罢,换了一⾝新⾐服,取张禅椅到房中,将笔在手,拂开一张素纸,便写八句《辞世颂》曰: 吾年四十七,万法本归一。 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 传与悟和尚,何劳苦相 ![]() 幻⾝如雷电,依旧苍天碧。 写罢《辞世颂》,教焚一炉香在面前,长老上禅椅上,左脚庒右脚,右脚庒左脚,合掌坐化。 行者忙去报与明悟禅师。禅师听得大惊,走到房中看时,见五戒师兄已自坐化去了。看了面前《辞世颂》,道:“你好却好了,只可惜差了这一着。你如今虽得个男子⾝,长成不信佛、法、僧三宝,必然灭佛谤僧,后世却堕落苦海,不得皈依佛道,深可痛哉!真可惜哉!你道你走得快,我赶你不着不信!”当时也教道人烧汤洗浴,换了⾐服,到方丈中,上禅椅跏趺而坐,分付徒众道:“我今去赶五戒和尚,汝等可将两个龛子盛了,放三⽇一同焚化。”嘱罢圆寂而去。众僧皆惊,有如此异事!城內城外听得本寺两个禅师同⽇坐化,各皆惊讶。来烧香礼拜布施者,人山人海,男子妇人不计其数。嚷了三⽇,抬去金牛寺焚化,拾骨撇了。 这清一遂浼人说议亲事,将红莲女嫁与一个做扇子的刘待诏为 ![]() 且说明悟一灵真 ![]() 却说明悟一灵也托生在本处,姓谢名原,字道清。 ![]() ![]() 却说苏老泉的孩儿年长七岁,教他读书写字,十分聪明,目视五行书。行至十岁来,五经三史,无所不通,取名苏轼,字子瞻。此人文章冠世,举笔珠玑,从幼与谢瑞卿同窗相厚,只是志趣不同。那东坡志在功名,偏不信佛法,最恼的是和尚,常言:“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毒转秃,转秃转毒。我若一朝管了军民,定要灭了这和尚们方遂吾愿。”见谢瑞卿不用荤酒,便大笑道:“酒⾁乃养生之物,依你不杀生。不吃⾁,羊、豕, ![]() ![]() 仁宗天子嘉祐改元,子瞻往东京应举,要拉谢瑞卿同去,瑞卿不从。子瞻一举成名,御笔除翰林学士,锦⾐⽟食,前呼后拥,富贵非常。思念:“窗友谢瑞卿不肯出仕,吾今接他到东京,他见我如此富贵,必然动了功名之念。”于是修书一封,差人到眉山县接谢瑞卿到来。谢瑞卿也恐怕子瞻一旦富贵,果然谤佛灭僧,也要劝化他回心改念,遂随着差人到东京,与子瞻相见。两人终⽇谈论,依旧各执己见,不相上下。 你说事有凑巧,物有偶然。适值东京大旱,⾚地千里。仁宗天子降旨,特于內庭修建七⽇⻩罗大醮,为万民祈雨。仁宗一⽇亲自行香二次,百官皆素服奔走执事。翰林官专管撰青词,子瞻奉旨修撰,要拉瑞卿同去,共观胜会。瑞卿心中却不愿行。子瞻道:“你平昔最喜佛事,今⽇朝廷请下三十六处名僧,建下祈场诵经设醮,你不去随喜却不挫过?”瑞卿道:“朝廷设醮,虽然仪文好看,都是套数,那有什么⾼僧谈经说法,使人倾听?”看起来也是子瞻法缘该到,自然生出机会来。 当⽇子瞻定要瑞卿作伴同往,瑞卿拗他不过,只得从命。二人到了佛场,子瞻随班效劳。瑞卿打扮个道人模样,往来观看法事。 忽然仁宗天子驾到,众官 ![]() 且说苏子瞻特地接谢瑞卿来东京,指望劝他出仕,谁知带他到醮坛行走,累他落发改名为僧,心上好不过意。谢瑞卿向来劝子瞻信心学佛,子瞻不从,今⽇到是子瞻作成他落发,岂非天数,前缘注定?那佛印虽然心爱出家,故意埋怨子瞻许多言语,子瞻惶恐无任,只是谢罪,再不敢说做和尚的半个字儿不好。任凭佛印谈经说法,只得悉心听受;若不听受时,佛印就发恼起来。听了多遍,渐渐相习,也觉佛经讲得有理,不似向来⽔火不投的光景了。朔望⽇,佛印定要子瞻到相国寺中礼佛奉斋,子瞻只得依他。又子瞻素爱佛印谈论,⽇常无事,便到寺中与佛印闲讲,或分韵昑诗。佛印不动荤酒,子瞻也随着吃素,把个毁僧谤佛的苏学士,变做了护法敬僧的苏子瞻了。佛印乘机又劝子瞻弃官修行。子瞻道:“待我宦成名就,筑室寺东,与师同隐。”因此别号东坡居士,人都称为苏东坡。 那苏东坡在翰林数年,到神宗皇帝熙宁改元,差他知贡举,出策题內讥诮了当朝宰相王安石。安石在天子面前谮他恃才轻薄,不宜在史馆,遂出为杭州通判。与佛印相别,自去杭州赴任。一⽇在府中闲坐,忽见门吏报说:“有一和尚说是本处灵隐寺住持,要见学士相公。”东坡教门吏出问:“何事要见相公?”佛印见问,于门吏处借纸笔墨来,便写四字送⼊府去。东坡看其四字:“诗僧谒见。”东坡取笔来批一笔云:“诗僧焉敢谒王侯?”教门吏把与和尚,和尚又写四句诗道: 大海尚容蛟龙隐,⾼山也许凤皇游。 笑却小人无度量,诗僧焉敢谒王侯! 东坡见此诗,方才认出字迹,惊讶道:“他为何也到此处?快请相见。”你道那和尚是谁?正是佛印禅师。因为苏学士谪官杭州,他辞下大相国寺,行脚到杭州灵隐寺住持,又与东坡朝夕往来。后来东坡自杭州迁任徐州,又自徐州迁任湖州,佛印到处相随。 神宗天子元丰二年,东坡在湖州做知府,偶感触时事,做了几首诗,诗中未免含着讥讽立意。御史李定、王珪等 ![]() ![]() 但愿养儿皆愚鲁,无灾无祸到公卿。 昑罢,凄然泪下,想道:“我今⽇所处之地,分明似 ![]() ![]() 叹声未绝,忽听得数珠索落一声,念句“阿弥陀佛”东坡大惊,睁眼看时,乃是佛印禅师。东坡忘其⾝在狱中,急起⾝ ![]() 进了山门,一路僧房曲折,分明是 ![]() 孝光禅寺晓钟鸣,这回抱定如来脚。 那女子看了诗,扯得粉碎,一把抱定东坡,说道:“学士休得忘恩负义!”东坡正没奈何,却得佛印劈手拍开,惊出一⾝冷汗。醒将转来,乃是南柯一梦,狱中更鼓正打五更。东坡寻思,此梦非常,四句诗一字不忘,正不知甚么缘故。忽听得远远晓钟声响,心中顿然开悟:“分明前世在孝光寺出家,为⾊ ![]() 少顷天明,只见狱官进来称贺,说圣旨赦学士之罪,贬为⻩州团练副使。东坡得赦,才出狱门,只见佛印禅师在于门首,上前问讯道:“学士无恙?贫僧相候久矣!”原来被逮之⽇,佛印也离了湖州,重来东京大相国寺住持,看取东坡下落。闻他问成死罪,各处与他分诉求救,却得吴充、王安礼两个正人,在天子面前竭力保奏。太皇太后曹氏,自仁宗朝便闻苏轼才名,今⽇也在宮中劝解。天子回心转意,方有这道赦书。东坡见了佛印,分明是再世相逢,倍加 ![]() 说到中间,佛印道:“住了,贫僧昨夜亦梦如此。”也将所梦说出后一段,与东坡梦中无二,二人互相叹异。 次⽇,圣旨下,苏轼谪守⻩州。东坡与佛印相约且不上任,迂路先到宁海军钱塘门外来访孝光禅寺。比及到时,路径门户,一如梦中 ![]() 那五戒临化去时所写《辞世颂》,寺僧兀自蔵着。东坡索来看了,与自己梦中所题四句诗相合,方知佛发轮回并非诳语,佛印乃明悟转生无疑。此时东坡便要削发披缁,跟随佛印出家。 佛印到不允从,说道:“学士宦缘未断,二十年后,方能脫离尘俗。但愿坚持道心,休得改变。”东坡听了佛印言论,复来⻩州上任。自此不杀生,不多饮酒,浑⾝內外皆穿布⾐,每⽇看经礼佛。在⻩州三年,佛印仍朝夕相随,无⽇不会。 哲宗皇帝元祐改元,取东坡回京,升做翰林学士,经筵讲官。不数年,升做礼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佛印又在大相国寺相依,往来不绝。 到绍圣年间,章惇做了宰相,复行王安石之政,将东坡贬出定州安置。东坡到相国寺相辞佛印,佛印道:“学士宿业未除,合有几番劳苦。”东坡问道:“何时得脫?”佛印说出八个字来,道是:逢永而返,逢⽟而终。 又道:“学士牢记此八字者!学士今番跋涉忒大,贫僧不得相随,只在东京等候。” 东坡怏怏而别。到定州未及半年,再贬英州;不多时,又贬惠州安置;在惠州年余,又徙儋州;又自儋州移廉州;自廉州移永州;踪迹无定,方悟佛影跋涉忒大”之语。在永州不多时,赦书又到,召还提举⽟局观。想着:“‘逢永而返’,此句已应了;‘逢⽟而终’,此乃我终⾝结局矣。”乃急急登程重到东京,再与佛印禅师相会。佛印道:“贫僧久 ![]() 至道君皇帝时,有方士道:“东坡已作大罗仙。亏了佛印相随一生,所以不致堕落。佛印是古佛出世。”这两世相逢,古今罕有,至今流传做话本。有诗为证:禅宗法教岂非凡,佛祖流传在世间。 铁树开花千载易,坠落阿鼻要出难- |
上一章 喻世名言 下一章 ( → ) |
喻世名言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喻世名言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喻世名言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冯梦龙是喻世名言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