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 作者:荡寇 | 书号:12597 时间:2017/4/17 字数:3447 |
上一章 第三十八章 剑拔弩张 下一章 ( → ) | |
(感谢拜仁1980) 此后的唐继尧利用孙中山护法这块招牌,打着靖国的旗号,以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联军总司令自命,使他的声威达到顶峰。南北和议开始以后,直系吴佩孚与西南滇桂军阀的勾结进一步加紧年,唐继尧和直系签订了所谓的《救国同盟条约草约》。这样,唐继尧与孙中山为首的⾰命 ![]() 唐继尧认为熊克武是他企图控制四川的最大障碍,因此自然想到要让他下台。他的想法是分化拉拢熊克武的部属,胁迫其就范年6月22⽇,在唐继尧的授意下,滇军将领顾品珍、赵又新等在重庆发起成立了川滇黔俱进会。参加该会的,有黔军将领袁祖铭等;熊克武的得力部将但懋辛、余际唐、吕超;与熊克武有矛盾的民军首领⻩复生、卢师谛等。公推顾品珍、余际唐、袁祖铭为会长,并发表了通电和成立宣言,主张维护西南护法府政,加強三省密切合作,促进共同利益的发展。他的作为似乎欺骗了一些人,甚至是九人团的人,但是实际上该会的真正目的是为分化熊部并最终倒熊。 在唐的鼓励和促使下,1920年初,实业团系川军将领吕超、石青 ![]() ![]() ![]() 正当参战各方准备下一次⾎搏的时候,22⽇,京北会议的协议公布了出来,各方立即想到,如不小心应对,北军必南来,这是以往的经验,北方定则北军必南下⽇,欣喜若狂的刘存厚在汉中宣布就任四川督军,并向徐世昌上书要求央中 府政平定四川,同时他还向我、徐树铮以及吴佩孚写信,恳求各方派军援助。刘存厚显然察觉到了京北会议后国中局势的变动,现在京北 府政已经不能调动各省军队了,因此要借助外力就必须找真正的主人。四川远在西南,各方似乎都没有出兵的理由,但是他赌的就是各方是否看重京北宣言所強调的和平原则,是否会为了虚名而出兵,他知道这种可能 ![]() 而此时,退到川北的熊克武残兵面对迅速变化的形势也开始考虑他们的出路⽇,川北各部将领包括九人团系和速成系将领都在军队的休整地阆中开会,会上各人争吵 ![]() ![]() ![]() ![]() ![]() ![]() ⽇,我在沈 ![]() ![]() ![]() ⽇,熊克武和刘湘先后通电接受京北的任命。此后,熊克武把他控制的军队改编为央中陆军第二十师以及第二、四混成旅,剩余队部被编为西康陆军各立独旅。与此同时,刘湘和刘承勋的队部先后改编为四川陆军第四、五、六师和刘存厚的旧川军统一番号。其中第一、二、三师属刘存厚控制,第四、五师属刘湘控制,第六师属刘承勋控制月2⽇,我正式公布了西南远征军的组成,包括国民军27师53旅、德意志师第1团、立独第三骑兵旅第5骑兵团、第29炮兵团,全军合计万人。第二军的军长为国民军第1师中将师长张景惠,由于晋升军长,他的军衔也随即升到了上将,由于已经有两个上将军长和海空军各一个上将,为了突出参谋总署地位,张作相被同时授予四星上将月5⽇,各被调军队都赶到长城附近集结,到此时各省出派的队部合计共达10个团约20000人。 与此同时,唐继尧再次来到四川,召集靖**各部将领在泸州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应对策略,会议的最终结果当然是反对京北 府政的任命。在会后的6月1⽇通电中,唐继尧指责熊部所为是背叛护法,出卖四川,宣布决不接受京北的任命。随后的军事会议中,唐继尧制定了北攻东守策略,打算先将熊部赶出四川,这样依靠巴蜀天险则退可守、进可攻。会议决定集中主力队部首先向盘踞在川北嘉陵江流域的熊部发动进攻,争取在刘存厚部来援之前击溃熊部。在东部则令夔万镇守使叶荃凭借巫山天险严防死守,不能让已经决定派兵⼊川的冯⽟祥部有任何可乘之机,又派人游说赵恒惕,企图使其和他相互照应月4⽇,徐世昌发布总统令授权北疆经略使张作霖组建华中民国诸省联军,平定西南。消息很快传到西南,唐继尧没想到北方行动如此迅速,于是加快军事部署。 此时的四川的兵力集中度在民国历史上也算不多见。在川北,熊克武部一师3旅,合计万人,此外还有接受熊克武指挥的刘存勋师6000人,刘湘部两个师合计万人,汉中刘存厚部三个师合计万人,三军合计万人。而唐继尧的队部包括万县叶荃麾下的两个军2万余人,顾品珍、赵又新、瘐恩旸、⻩毓成、张开儒、方声涛六个军万人左右,黔军王文华麾下两个师万,吕超、石青 ![]() 月10⽇,唐军集结了除叶荃部的大部军队近十万人向熊部进攻。唐军共分两个方向从南线的南充和西线的绵 ![]() ![]() |
上一章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 下一章 ( → ) |
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荡寇是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