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明史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史 作者:张廷玉等 | 书号:10209 时间:2017/3/26 字数:32354 |
上一章 章一百零四 下一章 ( → ) | |
吴山 陆树声(子彦章) 瞿景淳(子汝稷 汝说) 田一俊(沈懋学懋学从孙寿民) ⻩凤翔(韩世能) 余继登 冯琦(从祖惟讷 从⽗子咸)王图(刘曰宁) 翁正舂 刘应秋(子同升) 唐文献(杨道宾 陶望龄)李腾芳 蔡毅中 公鼐 罗喻义 姚希孟 许士柔 顾锡畴 吴山,字曰静,⾼安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及第,授编修。累官礼部左侍郞。三十五年,改吏部。寻代王用宾为礼部尚书。明年,加太子太保。山与严嵩乡里。嵩子世蕃介大学士李本饮山, ![]() ![]() ![]() ![]() 明年二月朔,⽇当食,微 ![]()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初冒林姓,及贵乃复。家世业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三十一年,请急归。遭⽗丧,久之,起南京司业。未几,复请告去。起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寻召还舂坊,不赴。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召为吏部右侍郞,引病不拜。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以公事诣府政。见席稍偏, ![]()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居正语其弟树德曰:“朝廷行相平泉矣。”平泉者,树声别号也。树声闻之曰:“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揆席耶?且虚拘何益。”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林燫。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与徐阶同里,⾼拱则同年生。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弟树德,自有传。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树声诫毋就馆选,随以行人终养。诏给月俸,异数也。树声年九十七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彦章有节概,官至南京刑部侍郞。 瞿景淳,字师道,常 ![]() ![]() ![]() 为编修时,典制诰。锦⾐陆炳先后四 ![]() ![]() 子汝稷、汝说。汝稷字元立。好学,工属文,以 ![]() ![]() 汝说字星卿。五岁而孤。构文成,辄跪荐⽗木主前。万历中举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亦以刚正闻。子式耜,别有传。 田一俊,字德万,大田人。隆庆二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进侍讲。万历五年,吴中行攻张居正夺情,赵用贤等继之,居正怒不测。一俊偕侍讲赵志皋、修撰沈懋学等疏救,格不⼊。乃会王锡爵等诣居正,陈大义。一俊词尤峻,居正心嗛之。未几,志皋等皆逐,一俊先请告归,获免。居正殁,起故官。屡迁礼部左侍郞,掌翰林院。辞疾归,未行卒。一俊禔⾝严苦,家无赢赀。赠礼部尚书。 懋学,字君典,宣城人。⽗宠,字畏思。嘉靖中举乡试,授行唐知县。以民不谙织纴,置机杼教之。调获鹿,征授御史,官至广西参议。师贡安国、欧 ![]() 从孙寿民,字眉生,为诸生有声。崇祯九年,行保举法,巡抚张国维以寿民应诏。甫⼊都,疏劾兵部尚书杨嗣昌夺情。复攻总督熊文灿,言:“嗣昌挈军旅权,付文灿兵十二万,饷二百八十余万。使贼面缚舆榇,犹应宣布皇威,而后待以不死;今乃讲盟结约,若与国然。天下有授柄于贼而能制贼者乎?”通政张绍先寝不上。寿民以书责,绍先乃请上裁,嗣昌皇恐待罪。帝以疏违式,命勿进。寿民遂隐括两疏上之,留中。少詹事⻩道周叹曰:“此何等事,在朝者不言而草野言之,吾辈愧死矣。”后道周及何楷等相继抗疏,要自寿民发之。寿民名动天下。未几移疾去,讲学姑山,从游者数百人。福王时,阮大铖用事,衔寿民劾嗣昌疏有“大铖妄陈条画,鼓煽丰芑”语,必 ![]() ⻩凤翔,字鸣周,晋江人。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教习內书堂,辑前史宦官行事可为鉴戒者,令诵习之。《世宗实录》成,进修撰。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杖诸谏者。凤翔不平,诵言于朝,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 ![]() 寻擢礼部右侍郞。洮、河告警,抗疏言:“多事之秋,陛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实图安攘。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宋臣有言:‘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邹元标直声劲节,铨司特拟召用。其他建言迁谪,如潘士藻、孙如法亦拟量移,而疏皆中寝。士气⽇摧,言路⽇塞。平居只怀禄养 ![]() ![]() 世能,字存良,长洲人。凤翔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与修世宗、穆宗宝实《录》,充经筵⽇讲官。历侍读、祭酒、礼部侍郞、教习庶吉士。馆阁文字,是科为最盛。世能尝使朝鲜,赠遗一无所受。 余继登,字世用, ![]() 旋擢本部尚书。时将讨播州杨应龙。继登请罢四川矿税,以佐兵食。复上言:“顷者星躔失度,⽔旱为沴,太⽩昼见,天不和也。凿山开矿,裂地求砂,致狄道山崩地震,地不和也。闾阎穷困,更加诛求,帑蔵空虚,复责珠宝,奷民蚁聚,中使鸱张,中外壅隔,上下不 ![]() ![]() ![]() 继登朴直慎密,寡言笑。当大事,言议侃侃。居家廉约。学士曾朝节尝过其里,蓬蒿満径。及病⾰,视之,拥耝布衾,羊毳覆⾜而已。幼子应诸生试,夫人请为一言,终不可。 冯琦,字用韫,临朐人。幼颖敏绝人。年十九,举万历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会典》成,进侍讲,充⽇讲官,历庶子。三王并封议起,移书王锡爵力争之。进少詹事,掌翰林院事。迁礼部右侍郞,改吏部。莅政勤敏,力抑营竞,尚书李戴倚重之。 二十七年九月,太⽩、太 ![]() 近见太 ![]() ![]() ![]() ![]() ![]() ![]() ![]() ![]() ![]() ![]() ![]() ![]() 不报。 寻转左侍郞,拜礼部尚书。帝将册立东宮,诏下期迫,中官掌司设监者以供费不给为词。琦曰:“今⽇礼为重,不可与争。”其弟户部主事瑗适辇饷银四万出都,琦立追还,给费,事乃克济。 三十年,帝有疾,谕停矿税,既而悔之。琦与同列合疏争,且请躬郊庙祭享,御殿受朝,不纳。湖广税监陈奉以 ![]() ![]() 时士大夫多崇释氏教,士子作文,每窃其绪言,鄙弃传注。前尚书余继登奏请约噤,然习尚如故。琦乃复极陈其弊,帝为下诏戒厉。 琦明习典故,学有 ![]() 自琦曾祖裕以下,累世皆进士。裕,字伯顺,以戍籍生于辽东。师事贺钦,有学行。终云南副使。祖惟重,行人。⽗子履,河南参政。从祖惟健,举人;惟讷,字汝言,江西左布政使,加光禄卿致仕。惟重、惟健、惟讷皆有文名,惟讷最著。 惟健子子咸,字受甫。少孤,事⺟孝。⺟疾,不解⾐者逾年。⺟殁,哀毁骨立。万历元年举于乡。再会试不第,遂不复赴。讲求濂、洛之学,尝曰:“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隳,不恒则退。”治家宗《颜氏家训》。钟羽正称“子咸信道忘仕则漆雕子,循经蹈古则⾼子羔”云。 王图,字则之,耀州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以右中允掌南京翰林院事。召充东宮讲官。“妖书”事起,沈一贯 ![]() ![]() ![]() ![]() ![]() ![]() ![]() ![]() ![]() ![]() ![]() ![]() 刘曰宁,字幼安,南昌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进右中允,直皇长子讲幄。时册立未举,外议纷纭。曰宁旁慰曲喻,依于仁孝,光宗心识之。矿使四出,曰宁发愤上疏,陈六疑四患,极言税监李道、王朝诸不法状。疏⼊,留中。以⺟病归。起右谕德,掌南京翰林院,就迁国子祭酒。奉⺟归,吏进赢金数千,曰“例也”曰宁峻却之。寻起少詹事,⺟丧不赴。服阕,召为礼部右侍郞,协理詹事府。道卒。赠礼部尚书。天启初,追谥文简。 翁正舂,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中,为龙溪教谕。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九月,拜礼部左侍郞,代吴道南署部事。十一月,⽇有食之,正舂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舂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吉王翊銮请封支子常源为郡王。正舂言翊銮之封在《宗藩条例》已定之后,其支庶宜止本爵。乃授镇国将军。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舂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舂 ![]() ![]() 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舂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舂徇私。正舂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汤宾尹、韩敬科场事。正舂坐敬不谨,敬 ![]() ![]() 正舂风度峻整,终⽇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明一代,科目职官冠廷对者二人;鼐以典史,正舂以教谕云。 刘应秋,字士和,吉⽔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迁南京司业。十八年冬,疏论首辅申时行言:“陛下召对辅臣,谘以边事,时行不能抒诚谋国,专事蒙蔽。贼大举⼊犯,既掠洮、岷,直迫临、巩,覆军杀将,频至丧败,而时行犹曰‘掠番’,曰‘声言⼊寇’,岂洮、河以內,尽皆番地乎?辅臣者,天子所与托腹心者也。辅臣先蒙蔽,何责庶僚?故近⽇敌情有按臣疏而督抚不以闻者,有督抚闻而枢臣不以奏者。彼习见执政大臣喜闻捷而恶言败,故內外相蒙,恬不为怪。欺蔽之端,自辅臣始。夫士风⾼下,关乎气运,说者谓嘉靖至今,士风三变。一变环境严嵩之黩贿,而士化为贪。再变于张居正之专擅,而士竞于险。至于今,外逃贪黩之名,而顽夫债帅多出门下; ![]() ![]() 二十六年,有撰《忧危竑议》者,御史赵之翰以指大学士张位,并及应秋。所司言应秋非位 ![]() ![]() 子同升,字晋卿。师同里邹元标。崇祯十年,殿试第一。庄烈帝问年几何,对曰:“五十有一。”帝曰:“若尚如少年,勉之。”授翰林修撰。杨嗣昌夺情⼊阁,何楷、林兰友、⻩道周言之俱获罪,同升抗疏言:“⽇者策试诸臣,简用嗣昌,良以中外 ![]() ![]() 唐文献,字元徵,华亭人。万历十四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历詹事。 沈一贯以“妖书”事倾尚书郭正域,持之急。文献偕其僚杨道宾、周如砥、陶望龄往见一贯曰:“郭公将不免,人谓公实有意杀之。”一贯踞跼艴,酹地若为誓者。文献曰:“亦知公无意杀之也,第台省承风下石,而公不早讫此狱,何辞以谢天下。”一贯敛容谢之。望龄见朱赓不为救,亦正⾊责以大义,愿弃官与正域同死。狱得稍解。然文献等以是失府政意。久之,拜礼部右侍郞,掌翰林院事。初,文献出赵用贤门,以名节相矜许。同年生给事中李沂劾张鲸被廷杖,文献掖之出,资给其汤药。荆州推官华钰忤税监逮下诏狱,文献力周旋,得无死。掌翰林⽇,当考察,执政 ![]() 杨道宾,字惟彦,晋江人。万历十四年进士第二,授编修。累迁国子祭酒,少詹事,礼部右侍郞,掌翰林院事。转左,改掌部事。尝因星变,请释逮系知县満朝荐等,又请亟举朝讲大典,皆不报。南京大⽔,疏陈时政,略言:“宮中夜分方寝,⽇旰未起,致万几怠旷。请夙兴夜寐,以图治功。时御便殿,与大臣面决大政。章疏及时批答,毋辄留中及从內降。”帝优旨报闻。皇太子辍讲已四年,道宾极谏,引唐宦官仇士良语为戒。其冬,天鼓鸣,道宾言:“天之视听在民。今民生颠踬,无所赴诉,天若代为之鸣。宜急罢矿使,更张阙政,以和民心。”帝不听。逾年卒官。赠礼部尚书,谥文恪。 陶望龄,字周望,会稽人。⽗承学,南京礼部尚书。望龄少有文名。举万历十七年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三,授编修,历官国子祭酒。笃嗜王守仁说,所宗者周汝登。与弟奭龄皆以讲学名。卒谥文简。 李腾芳,字子实,湘潭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改庶吉士。好学,负才名。三王并封旨下,腾芳为书诣朝房投大学士王锡爵略言:“公 ![]() ![]() 屡迁左谕德。腾芳与{山昆}山顾天飐善。天飐险诐无行,为世所指名,被劾去,腾芳亦投劾归。时遂有顾 ![]() ![]() ![]() ![]() ![]() 学校者,天下公议所从出也。臣正与诸生讲“为君难”一书,忽接杨涟劾忠贤疏,合监师生千有余人,无不鼓掌称庆。乃皇上不下其奏于九卿,而谓一切朝政皆亲裁,以奷珰为忠,代之受过,合监师生无不扪心悉叹不已也。臣惟三代以后,汉、隋、唐、宋诸君,其受权珰之害与处权珰之法,载在《通鉴》。我朝列圣受权珰之害与处权珰之法,载在实录。臣皆不必多言。但取至近至亲如武宗之处刘瑾、神宗之处冯保二事,愿皇上遵之。瑾在武宗左右,言听计从,一闻诸臣劾奏,夜半自起,擒而杀之。神宗临御方十龄,保左右扶持,尽心竭力。既而少作威福,台省劾奏,未闻举朝公疏,神祖遂不动声⾊而戍保于南京。今忠贤无保之功,而极瑾之恶。二十四罪,无一不当悉究。举朝群臣 ![]() ![]() 疏⼊,忠贤戟手大訽。毅中乃再疏乞归,不许。已,嗾其 ![]() 毅中有至 ![]() 公鼐,字孝与,蒙 ![]() ![]() ![]() ![]() ![]() ![]() 初,廷议李三才起用不决,鼐飏言曰:“今封疆倚重者,多远道未至。三才猷略素优,家近辇毂,可朝发夕至也。”侍郞邹元标趣使尽言,以言路相持而止。后御史叶有声追论鼐与三才为姻,徇私妄荐,遂落职闲住。未几卒。崇祯初,复官赐恤,谥文介。 罗喻义,字湘中,益 ![]() ![]() ![]() 喻义 ![]() 明年九月,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呈稿府政,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目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 ![]() 姚希孟,字孟长,吴县人。生十月而孤,⺟文氏励志鞠之。稍长,与舅文震孟同学,并负时名。举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座主韩爌、馆师刘一景器之。两人并执政,遇大事多所咨决。天启初,震孟亦取上第,⼊翰林,甥舅并持清议,望益重。寻请假归。四年冬还朝,赵南星、⾼攀龙等悉去位, ![]() ![]() ![]() 许士柔,字仲嘉,常 ![]() ![]() ![]() 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士柔亟以《注略》进,乃得解。寻出为南京国子祭酒。 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內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崇祯初,褒恤诸忠臣,翰林能文者或为之,而中书以为侵官。崇祯三年噤诰文骈俪语。至是攀龙家请给,去士柔草制时数年矣,主者仍以士柔前撰文进。中书⻩应恩告至发诰语违噤,至发喜,劾士柔,降二级调用。司业周凤翔抗疏辩曰:“词林故事,阁臣分属撰文,或手加详定,或发窜改,未有径自纠参者也。诰敕用宝,岁有常期,未有十年后用宝进呈,吹求当制者也。赠诰专属中书,崇祯三年所申饬,未有追咎元年之史官,诋为越俎者也。”不报。士柔寻补尚宝司丞,迁少卿,卒。子琪诣阙辨诬,乃复原官。赠詹事兼侍读学士。 顾锡畴,字九畴,昆山人。年十三,以诸生试南京,魏国公以女女之。第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大炽,锡畴偕给事中董承业典试福建,程策大有讥刺。忠贤 ![]() 崇祯初,召复故官。历迁国子祭酒。疏请复积分法,礼官格不行。锡畴复申言之,且请择监生为州县长。已,请正从祀位次,进士为国子博士者得与考选。帝并允行。省亲归,乞在籍终养。⺟服除,起少詹事,进詹事,拜礼部左侍郞,署部事。帝尝召对,问理财用人。锡畴退,列陈用人五失,曰铨叙无法,文网太峻,议论太多,资格太拘,鼓舞未至。请先令用人之地一清其源。“精心鉴别,随才器使,一善也。赦小过而不终废弃,二善也。省议论而专责成,三善也。拔异才而不拘常格,四善也。急奖励而宽督责,五善也。”末极陈耗财之弊,仍归本于用人。帝善其奏。 杨嗣昌疏请抚流寇,有“乐天者保天下”及“善战服上刑”语。锡畴抗言此诸侯 ![]() ![]() 福王立,进本部尚书。时尊福恭王为恭皇帝,将议庙祀,锡畴请别立专庙。俄请补建文帝庙谥、景皇帝庙号及建文朝忠臣赠谥,并从之。东平伯刘泽清言:“宋⾼宗即位南京,即以靖康二年五月为建炎元年,从民望也。乞以今岁五月为弘光元年。”锡畴言明诏已颁,不可追改,乃已。时定大行皇帝庙号为思宗,忻城伯赵之龙言“思”非美称,援证甚核,锡畴亦以为然,疏请改定。大学士⾼弘图以前议自己出,力持之,遂寝。温体仁之卒也,特谥文忠,而文震孟、罗喻义、姚希孟、吕维祺皆不获谥。锡畴言:“体仁得君,行政最专且久,其负先帝,罪大且深,乞将文忠之谥,或削或改,而补震孟诸臣,庶天下有所劝惩。”报可。遂谥诸人,削体仁谥。吏部尚书张慎言去位,代者徐石麒未至,命锡畴摄之。时马士英当国,锡畴雅不与合。给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劾之,遂乞祭南海去。明年舂,御史张孙振力颂体仁功,请复故谥。遂勒锡畴致仕。南都失守,锡畴乡邑亦破。时方遭⽗丧,间关赴闽。唐王命以故官,力辞不拜,寓居温州江心寺。总兵贺君尧挞辱诸生,锡畴将论劾。君尧夜使人杀之,投尸于江。温人觅之三⽇,乃得棺殓。 赞曰:吴山等雍容馆阁,扬历台省,固所谓词苑之鸿儒,庙堂之岿望也。要其守正自立,不 ![]() 部分译文 吴山,字曰静,⾼安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及第,初任编修。经多次提升后做了礼部左侍郞。三十五年,改任吏部职。不久取代王用宾担任礼部尚书。第二年加官为太子太保。 吴山与严嵩是同乡。严嵩的儿子严世蕃通过大学士李本与吴山饮酒,想与吴山结为姻亲。吴山不同意,严世蕃不⾼兴而作罢。世宗想任用吴山为內阁大臣,严嵩暗加阻挠。府丞朱隆禧,考察后被罢官,他贡献方术,又被加封为礼部侍郞。死后向朝廷请求抚恤,吴山坚决不给。裕、景两座王府一起兴建,太子还没确定。嘉靖三十九年(1560)冬天,世宗忽然告诉礼部,陈述景王的藩仪。严嵩知道皇帝是因郭希颜的奏疏而 ![]() ![]() 第二年二月初一,正有⽇蚀,微微 ![]() ![]() 穆宗即位,召见他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他坚决推辞不上任。去世后,追赠少保,谥号文端。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最初冒用林姓,当官后才恢复陆姓。家人世代务农。陆树声少年时躬耕田亩,闲暇就读书。嘉靖二十年(1541)会试,他考取第一名。挑选任庶吉士,授职为编修。三十一年,遭遇⽗亲的丧事,请求立即回乡。很久之后启用任南京司业。不久,又请求辞官。再启用为左谕德,负责南京翰林院。不久,诏令他返回京师舂坊教育太子,不赴任。很久之后,又启用他为太常卿,负责南京国子监的祭酒事务。他严格学规,撰写了十二条教规以便 ![]() 起初,陆树声屡次推辞朝廷的委任,朝廷內外都认为他的风节很⾼。遇上重要的职位,必定首先举荐陆树声,唯恐他不到任。张居正主持国政,以得到陆树声的辅佐为重,以后生拜见先生的礼节拜见他。陆树声严肃地接待了张居正,好像不肯接受,张居正失望而去。一天,他因公事到內阁中去,看见座位稍稍偏斜,他盯了很久而不就座,张居正赶紧替他扶正座位。他的 ![]() 万历改换年号(1573),宦官对陆树声不満,屡次召他到会极门接受圣旨,并不断催促他。等他到了那里,却尽是些寻常的事。陆树声知道他们的心思,接连上奏请求退休。张居正对他的弟弟陆树德说“:朝廷将让平泉为相臣。”平泉,是陆树声的别号。陆树声听说后称“:一名史官,脫离国政二十年,难道还希求宰相之位吗?拘泥虚名有何益。”当年冬天更是执意请求回乡,于是指令他乘坐驿车回乡。辞别的时候,陈述了十件时政。话语大多很中肯,神宗答复知道了。张居正到邸舍与他告别,询问谁能替代他。他推举万士和、林火廉。当他离开京都城门,士大夫们倾城追送,他都谢绝不见。 陆树声品行端正耿介恬雅,洒脫,一表人材,难于进用而易于退职。在官籍六十多年,却没做到十二年的官。与徐阶是同乡,与⾼拱同年出生。他们两人相继主持国政,他都称病不出任官职。受张居正推举,也始终没有依附他。回乡后,依然按定制供粮薪,加封他为太子少保,一再派人问候。陆树声终年九十七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瞿景淳,字师道,常 ![]() 郑王厚烷因为议论事务被废黜,迁居凤 ![]() 江南长期苦于倭祸,总督胡宗宪出师未捷。瞿景淳返回京城,拜见大学士严嵩。严嵩对他说“:倭寇旦夕间就能平息。胡总督的才⼲⾜以胜任,南方的人看不起他,为什么?”瞿景淳严肃地回答:“相公是遥作猜度。景淳从南方来,目睹倭患。胡君拥有十万人的队部,南方人得不到夜一的安睡。相公不想听,谁报告呢?”严嵩惊愕并感谢了他。 瞿景淳逐渐升任侍读学士,负责翰林院事务。改任太常卿,负责南京祭酒的事务,又升为吏部右侍郞。隆庆元年(1567),召见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郞。负责《永乐大典》的总校工作,兼任翰林院学士,领取二品的俸禄,侍从经筵,编篆嘉靖实录。疾病发作,多次奏请赐其回乡。第二年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田一俊,字德万,大田人。隆庆二年(1568),考取会试第一名。选为庶吉士,授职为编修,晋升侍讲。万历五年(1577),吴中行攻击张居正守丧不満期強行出仕,赵用贤等人继续攻击,张居正怒不可遏。田一俊与侍讲赵志皋、修撰沈懋学等人上奏挽救,均被阻拦。于是会同王锡爵等人到张居正处,陈述大义。田一俊的话语最为尖锐,张居正心中憎恶他。不久,赵志皋等人都被放逐,田一俊事先奏请回乡,得以幸免。 张居正去世后,他官复原职。晋升礼部左侍郞,负责翰林院。以疾病请求辞官回乡,还没动⾝就去世了。田一俊孤⾝清苦,家中没有多余的资产。皇帝追赠他为礼部尚书。 ⻩凤翔,字鸣周,晋江人。隆庆二年(1568)的进士及第,授职编修。在內书堂任教习,辑录前代宦官可作告诫借鉴的事,指令他们朗诵研习。《世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 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服丧未満期,強出为官,杖责诸位劝谏者。⻩凤翔心中不平,诉之于朝,编纂奏章的时候,收录全部谏言奏疏。张居正两个儿子参加会试时,请他关照,⻩凤翔严辞拒绝了。他本当主持南畿的试考,因为王篆想为儿子徇私,他就推辞不去。升任南京国子祭酒。回乡探望⺟亲,而后起用为京北国子祭酒。 当时校刻《十三经注疏》,⻩凤翔奏称“:近来陛下去掉《贞观政要》,讲诵《礼经》,很好。陛下阅读曾子论孝,称敬重⽗⺟所给的生命,就应当思虑珍惜爱护圣上的⾝体。阅读《学记》所言,学习之后知道不⾜,就应当思虑光明圣学。考察《月令》,依四季时序行政事,效法自然的刚健不息,就可以知道圣王之治当勤奋上进。探究《世子》篇中陈述保傅的教导、幼学的仪礼,就会注意到皇储应当早点进行教育。”奏疏呈⼊,答复知道了。 不久,他晋升为礼部右侍郞。洮、河地区传来警报,他又大胆奏疏:“多事之秋,陛下应当放弃游赏宴乐,亲临政事,以便真正消除祸患,求得安宁。现在最重要的事是用人、理财。宋代有大臣说:‘平常没有敢大胆劝谏的大臣,那么遇上祸 ![]() ![]() ![]() ![]() 朝廷大臣们争论立太子的事,久久没有结果,神宗指令內阁大臣们明年舂天进行理办。大学士王家屏告诉了礼部,⻩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郞李长舂将册封的仪礼呈书皇上。神宗发怒,全部剥夺了他们的俸禄,考虑再做变更。⻩凤翔又上奏争辩,没有答复,便请求辞官。 万历二十年(1592),礼部左侍郞韩世能离职,张一桂未上任就去世了,神宗再次启用⻩凤翔接替此职。不久,改任吏部职,授任南京吏部尚书。以赡养亲人的名义回乡。再次官封原职时,他以年老极力推辞。后来,⺟亲去世,就不再出仕,死于家中。天启初年,谥号文简。 余继登,字世用, ![]() 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以左侍郞⾝份负责礼部事务。陕西、山西发生地震,南京遭雷火,西宁的钟不敲自鸣,绍兴地下涌淌⾎⽔。余继登在此年底分类上奏,顺便恳请罢除一切害民的苛刻开采之事。当时未被采纳。雷击了太庙的树,再次请求皇上亲自到京郊祭祀、祭庙,册立嫡长子,停征矿税,撤除宦官使者。神宗下优诏答复知道了。 不久晋升为本部尚书。当时准备讨伐播州杨应龙。余继登奏请罢免四川的矿税,用来资助士兵的粮饷。并再次上奏“:近来星迹失度,⽔旱相继为害,⽩天看见太⽩星,上天不和顺啊。凿山开矿,裂地求砂,导致狄道地方山崩地震,地气不和顺啊。百姓穷困,再加苛求,钱财空乏,又索求珠宝,奷民像蚂蚁般聚集,太监嚣张,朝廷內外阻隔,上下没有 ![]() ![]() ![]() 余继登亲自部署部中事务,奏请册立太子并加冠完婚。多次上疏,因为恳请无效,忧郁成疾。每当谈及此事,就流泪说“:大礼不举行,我作为礼官死不瞑目。”患病三个月,接连上奏请求退休,神宗不同意。恳请停止俸禄,也不被批准。最终死于任上。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恪。 余继登朴实、正直,办事慎重、严密,很少言谈、嬉笑。遇上大事,谏议侃侃而发。居家廉洁。学士曾朝节曾到过他家,庭径长満蓬蒿。当他病重,去探视他,见他⾝盖耝布被,用羊⽪盖着脚部。他的小儿子参加童生试考,夫人请他出面讲一句话,他最终没有答应。 冯琦,字用韫,临朐人。幼时聪敏绝伦。十九岁,考取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编修。参与修成《会典》,晋升为侍讲,充任⽇讲官,任过庶子。一并加封三王的议论兴起,他投书王锡爵与他极力争辩。晋升为少詹事,负责翰林院的事务。调任礼部右侍郞,改任吏部职。处理政务勤奋敏捷,极力抑制钻营投机的人,尚书李戴很器重他。 万历二十七年(1599)九月,太⽩星、太 ![]() “近来目睹太 ![]() “自从出派了矿税使,则民间的苦痛更甚。加上⽔旱蝗灾,流民充塞道路,京城地区盗贼公然出现,这不是小小的变故。各位宦官使者领命出京师,随从奷诈之徒,动辄成百上千。陛下想通商,他们却专门困噤商业。陛下想爱护百姓,他们却专门残害百姓。近⽇有两种奇怪的奷诈事:其一,工于窥察陛下的心思,撰成奏章,假借武弁之手呈上;其二,致力盘剥平民,先有谋略,假借宦官之手施行。如鬼怪般运用机巧,锱铢之财也尽皆夺取。远近人一样叹息,贫富者均陷困境。贫穷者家中没有储蓄,只有靠小本经营。但仍然夺取他们几钱的小利,断绝他们一天的生资。至于富人,更加蒙受毒害。或者诬陷他们漏税、偷矿,或者诬陷他们贩盐、盗木。布下诡计,声势赫然吓人。等到夺取了钱财,就静寂得无事一般。小百姓吃尽苦却不敢声张,无地容⾝。好处被群奷得到,怨恨汇聚朝廷。因刺骨般的贫穷,怀抱伤心的痛楚,一人呼唤就容易暴动,一旦暴动就难以平息。现在依旧平安,百姓却怨恨汹汹,假若有不测之变,天下有谁来保护?口孛拜被杀,关⽩死去,这都是招募百姓壮丁当兵,用百姓的钱财做粮饷的结果。如果一方的穷苦百姓倡导暴 ![]() ![]() ![]() “礼部修⾝自省的奏章没被批复,而奷人搜括民财的奏章却又被同意施行,像采纳何其贤的胡言,命令全部解送国全滞留官银。四方的钱⾕,都有定额,所谓滞留,意思大概是指经费的节余。近来征调频繁,正额尚且不够,哪来的剩余?这道命令一下达,催促紧急,必然会分割公款来充数。经费筹措无着,还是加派到民间,这种事是必定不能做的。又如仇世亨奏疏徐鼐掘坟墓的事,照理说,没有一座坟墓埋蔵着万两铜钱。假使有,也应当下令抚按核实、勘探。先确定他们盗墓的罪行,而后没收墓中的蔵宝。没有罪状不明,先没收资财的事。早上递⼊片纸,晚上传出严令,纵然抱有深重的冤屈,谁敢辩论道理?不但使这些家族破败,还将波及很多人。一旦受株连,立刻就会家破人亡。在京城尚且经过多次审议,万里之外却只 ![]() ![]() ![]() 不久,他转任左侍郞,受任礼部尚书。神宗将要册立东宮太子,诏令时间紧迫,执掌监司的宦官以供给经费不⾜为借口。冯琦道:“今天礼仪为重,不可与他们争辩。”他的弟弟户部主事冯瑗刚好运送四万两饷银出京城,冯琦立即将他追回,提供经费,事情才得以办成。 万历三十年(1602),神宗患病,下令停止征收矿税,不久又后悔了。冯琦与同僚们联合上奏争辩,并且恳请皇帝亲自到郊庙祭祀,上殿受理朝拜,皇帝不接纳。湖广税监陈奉因为 ![]() ![]() 当时士大夫多信奉佛教,士人写作往往昅取佛教之意,而鄙弃经书的传注。前任尚书余继登奏请约束、噤止,然而习俗风尚如故。冯琦又极力陈述它的弊端,皇帝下诏戒止。 冯琦 ![]() ![]() 王图,字则之,耀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任右中允负责南京翰林院的事务。受召见并被任命为东宮讲官。“妖书”事件发生,沈一贯想将一些人罗织进去,王图是他教习的门生,极力规劝他。 他渐渐升任詹事,担当⽇讲官,教导庶吉士,又晋升为吏部右侍郞,负责翰林院。他的哥哥王国,正巡抚保定。依附东林 ![]() ![]() ![]() ![]() ![]() ![]() 起初,王图主管庚戌年(1610)的会试。分校官汤宾尹想对韩敬徇私,与知贡举吴道南大动肝火互相辱骂。等到离开试场,吴道南准备弹劾宾尹,因为王图阻止而作罢。王绍徽,是王图同乡,也是宾尹的门生,在王图面前极力赞美宾尹,而称吴道南的同伙想倾覆汤宾尹和王图,应该好自谋划。王图严肃地回绝了他,王绍徽很不⾼兴地离去。当时汤宾尹已经做了国子监祭酒,他先任翰林京察,当王图注考的时候,他想先发难倾覆王图。于是与王绍徽谋划,指令御史金明时弹劾王图担任宝坻知县的儿子王淑扌卞私蔵巨额钱财。并称王一向厌恶李三才,王图替他寻求和解的办法,王国怒骂了他,王图就想以纠正帝王过失的名义让王国离职。王图兄弟上奏极力辩解,憎恨他的人又伪造王淑扌卞弹劾王国的奏章,由邸抄传播。王图上奏陈述情况,皇帝替他下诏令追缴,才平息。等到考察的时候,最终评注汤宾尹不谨慎,⾰除他的官职,金明时也被罢黜。因此其 ![]() ![]() 天启三年(1623),皇帝召见他并官复原职。晋升礼部尚书,协助负责詹事府。第二年,魏忠贤的 ![]() 翁正舂,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中期,担任龙溪教谕。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升任少詹事。 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郞,代替吴道南负责礼部事务。十一月,出现⽇蚀,翁正舂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没有答复。第二年秋天,万寿节,翁正舂提出八点劝告:即清净君王的心绪,遵循祖制,振奋家国纲纪,信赖臣僚,珍重贤才,节俭开支,体恤百姓,重视边防。皇帝并不省悟。吉王翊銮奏请册封他的旁系儿子常源任郡王。翁正舂称翊銮受封在《宗藩条例》已经确立之后,他的旁系庶子只能限于该爵位。于是授任他为镇国将军。王贵妃去世,许久不占卜葬地时宜,翁正舂因此谏言。皇帝命令宦官去选择墓地,选取吉地。宦官认为⿇烦费事,翁正舂发怒道“:贵妃生育了太子,以后是国⺟,为什么让天下俭朴待她?”启奏皇帝,答复可以。代王想废黜长子鼎渭,册立次子鼎沙,朝廷议论持续了二十多年。翁正舂汇集众多意见上奏,鼎渭最终被册立。琉球中山王派遣使者朝贡,翁正舂称:“中山王已归附倭寇,现在的使者多是倭国人,贡物大都是倭国的器皿,断绝与其往来比较好;要不也可以令福建的地方官约略留下一些土产,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万历四十年(1612),进士邹之麟分管乡试,对举人童学贤徇私,被御史马孟祯等人告发。翁正舂提议废黜童学贤,贬斥邹之麟,却不涉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于是弹劾翁正舂徇私。翁正舂请求辞官,皇帝不同意。不久,言官告发汤宾尹、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舂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 ![]() 天启元年(1621),出任礼部尚书,协助掌管詹事府的事务。言论逆拂了魏忠贤,被皇帝下旨责备。第二年,御史赵胤昌 ![]() 翁正舂的风度峻肃,整天没有轻慢的话。疲倦了不东斜西靠,暑天不裸露⾝体,眼睛不四处张望。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整个明朝,科目的官吏在廷对中称雄的有两人:即典史曹鼎,教谕翁正舂。 刘应秋,字士和,吉⽔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及第,授职为编修,晋升南京司业。 万历十八年(1590)冬天,上书评论及首辅申时行说“:陛下召见辅佐大臣面议,询问边防的事务,申时行不能诚坦地为家国谋划,专门隐瞒弊害。敌贼大举进犯,已经劫掠了洮、岷,又直 ![]() 万历二十六年(1598),有人撰写《忧危。。议》,御史赵之翰就指责大学士张位,并涉及刘应秋。所司称刘应秋不是张位的 ![]() ![]() ![]() ![]() 唐文献,字元征,华亭人。万历十四年(1586)的进士第一。授职为修撰,历任詹事。 沈一贯借“妖书”事件倾轧尚书郭正域,行事很急切。唐文献与同僚杨道实、周如砥、陶望龄去拜会沈一贯道:“郭公如果不被赦免,人们说您实际上有意要杀死他。”沈一贯拘束不敢放纵,洒酒于地如发誓一般。唐文献说“:我们也知道您没有杀他的意思,只是台省员官乘机落井下石,而您不早些了结这桩案子,用什么来向天下人谢罪?”沈一贯郑重地感谢了他们。陶望龄见朱赓不予救援,也严肃地对其晓以大义,愿意弃官与郭正域一起去死。案狱稍稍得以缓解。然而唐文献等人因此失掉府政的信任。此后很久,才任礼部右侍郞,负责翰林院的事务。 起初,唐文献出自赵用贤的门下,因为名节矜持而受赞许。同龄的给事中李沂弹劾张鲸反遭廷杖,唐文献将他扶持出宮,资助他汤药。荆州推官华钰拂逆了税监被逮捕,投⼊诏狱,唐文献替他周旋,得以不死。负责翰林的时候,遇上考察,执政想庇护一个人,他坚持不同意。后来他死于任上。赠封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恪。 李腾芳,字子实,湘潭人。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改职庶吉士。好学习,享有才名。并封三王的圣旨下达,李腾芳去朝房投书大学士王锡爵。大意是说“:您想暂时秉承皇帝的旨意,巧妙地借助封王,转换为册立。然而恐怕封王经确定后,大典会更迟。⽇后待您离去后事情败坏了,追究您开始谋划的罪行,您用什么话来解释?这不单单是宗庙社稷的忧虑,也关系到您子孙的祸福。”王锡爵还没有读完,就客气地请他就座,问:“众人责备我,我怎么样才能自己明了?像你所说的,我接受指点。但是我的奏疏必定亲自撰写,怎么谈得上子孙的祸患呢?”李腾芳回答“:外廷正是因您的手书而秘密上报的,没理由了解详情,您仍然想借此自我解释。他⽇能让天子将您的手书昭于天下吗?”王锡爵茫然自失落下了眼泪,第二天就反对并封的诏书。 多次迁官后,升任左谕德。李腾芳与昆山顾天。。友好。顾天。。琊僻而无德行,被世人指责,遭弹劾罢官,李腾芳也上奏辞官回乡。于是当时有顾 ![]() ![]() 光宗即位,他晋升为少詹事,负责南京翰林院。不久,任命为礼部右侍郞,教导庶吉士。御史王安舜弹劾李腾芳骤然升迁。李腾芳辞职,熹宗不允许,最终他以探视⺟亲的名义回乡。天启初年,官复原职协助管理詹事府,不久改任吏部左侍郞。遭⽗⺟之丧,加封为礼部尚书后回乡。魏忠贤厌恶李腾芳与杨涟同乡。御史王际逵便疏议李腾芳在京察中骤然升职的事,在⽗⺟的丧期升官,都不合乎法度。于是削夺了他的官职。 崇祯初年,又以尚书⾝份协助负责詹事府。京师戒严,谋划守御,大多称皇帝的意旨。代替何如龙负责部中事务。死于任上。赠封太子太保。 蔡毅中,字宏甫,光山人。祖⽗蔡凤翘,平 ![]() ![]() 天启初年,大量起用前朝被废除官籍的人员,他补任长芦盐运判官。升任国子监祭酒,晋升礼部右侍郞,仍然负责祭酒的事务。杨涟弹劾魏忠贤遭熹宗严加叱责,蔡毅中率自己的部属上奏争辩: “学校,是天下公论产生的地方。我正向诸生们讲授‘为君难’这本书,忽然接到杨涟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合计学监师生一千多人无不拍手称快。皇上不将他的奏疏下发给九卿,却称一切朝政都要亲自裁决,视奷诈的宦官为忠良,代他们受过,全体国子监师生无不扪心忧愁叹息。我思虑三代之后,汉、隋、唐、宋的诸位君主,他们受当权宦官的祸害和处置当权宦官的办法,《通鉴》都有记载。我们朝代的诸位圣君遭受当权宦官的祸害与处置当权宦官的办法,实录中都有记载。我都不必多说。只选取至近至亲的,如武宗处置刘瑾,神宗处置冯保这两件事例,希望皇上遵循此法。刘瑾在武宗的左右,言听计从,武宗一听到大臣们的弹劾奏章,就半夜起⾝,抓住后杀了他。神宗登基刚十岁,冯保在左右扶持,尽心竭力。后来稍逞威作福,台省上奏弹劾,还没听到全朝廷大臣的奏疏,神宗就不动声⾊地让冯保去戌守南京。 “现在魏忠贤没有冯保般的功绩,却极尽刘瑾的罪恶。二十四条罪状,没有一条不该追究。全朝的大臣们想在朝见后,跪地等待圣旨,魏忠贤却要皇上进后宮,不礼遇群臣。现在又想在皇上视学之⽇,群臣和太学的诸生当面叩拜陈书请求皇上,但是皇上却漫不经心。几天来,只要涉及魏忠贤的奏疏,都留在宮中没有下发,这样隐瞒遮蔽,其中的情形能猜测吗?请将杨涟的奏疏下发给九卿科道公开追究问询,即使不像刘瑾那般诛杀,却按冯保的办法惩处,则皇上恩威并举,与神宗相媲美。” 奏疏送⼊宮中,魏忠贤扬手大骂。蔡毅中便一再上奏请求回乡,熹宗不同意。此后,魏忠贤唆使 ![]() 蔡毅中很有孝心。四岁时⽗亲生病,他呼天请求代替受难。参加会试时,听到⺟亲去世,悲痛得呕吐了几升鲜⾎,整个服丧期噤绝酒⾁,不进內室就寝。⺟亲刚患病,盛夏天想冰块,盂中的⽔突然冰冻。守丧时结庐而居,有紫芝、⽩鸟、千鸦聚集坟墓的奇观。他去世后,被追赠礼部尚书。 公鼐,字孝与,蒙 ![]() 光宗登基,召见并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熹宗时提拔他任詹事,他上奏说:“近来听说南北的臣僚,议论先帝去世之事,迹象怪异,话语大都隐晦。担心它在里巷中讹传,成为湘山野录类的稗说,我暗暗痛心于此事。皇祖过去健在,原本没有册立爱子的心思。只因为大典很迟,因此在回头考虑册立事以后,有了同时分封三王的事。《忧危。。议》以后,出现与家国 ![]() ![]() ![]() ![]() ![]() 天启元年(1621),公鼐因为改元才达半年,言官就有十多人遭谴责,上奏诚恳劝谏,并且规劝讽刺辅佐大臣。违背了圣旨,遭责备。不久调任礼部右侍郞,协助掌管詹事府,担任实录副总裁。公鼐好学见闻广博,磊落有器量见识。看到魏忠贤祸 ![]() 起初,廷议起用李三才没有裁决,公鼐扬言说:“现在封封疆倚重的人,大都路途遥远没有到任。李三才一向以谋略见长,家临近京师,早上发出命令他晚上就可以赶到。”侍郞邹元标促使他极力陈述,因为言路执持而终止。后来御史叶有声论说公鼐与李三才为姻亲,徇私妄自举荐,于是被削职在家闲居。不久去世。崇祯初年,恢复官职赏赐抚恤,谥号文介。 罗喻义,字湘中,益 ![]() 天启初年返回朝廷,历任谕德,负责经筵讲席。天启六年(1626),提升为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想替魏忠贤建造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倡议者,平息了此事。魏忠贤的 ![]() ![]() 庄烈帝继位,召见并委任他为礼部右侍郞,协助负责詹事府。不久充当⽇讲官,教导庶吉士。 罗喻义 ![]() 第二年九月讲授《尚书》,撰写了《布昭圣武讲义》。其中涉及当时的事情,有“左右侍从者用非其人”的话,大大触犯了执政者;结尾陈述了先朝祖宗阅兵的规章,京营的体制,希望做些⾰新。书稿呈 ![]() 姚希孟,字孟长,吴县人。出生十个月就失去了⽗亲,⺟亲文氏立志养育他。年纪稍大点,与舅舅文震孟同学,同时享有名气。考中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进士,改任庶吉士。座主韩火广、馆师刘一火景器重他。韩、刘两人一起执政,遇上大事大都向他咨询裁定。天启初年文震孟也⾼中进士,进⼊翰林院,外甥舅舅一起主持清议,声望更⾼。不久,他请假回乡。天启四年(1624)冬天,返回朝廷,赵南星、⾼攀龙等人都已离职, ![]() ![]() ![]() 崇祯元年(1628),出任左赞善。历任右庶子,担当⽇讲官。三年秋天,与谕德姚明恭主持顺天的乡试。有两名武生冒充别籍被录取,给事中王猷疏论此事,于是遭到谴责。姚希孟很受东林 ![]() ![]() 许士柔,字仲嘉,常 ![]() 在此之前,魏忠贤已经编辑了《三朝要典》,因《光宗实录》的记载和《要典》相矛盾,于是称叶向⾼等人所编撰的不实真,应该重新撰写,恣意篡改删削与《要典》相抵触的地方。崇祯改元,烧毁了《要典》,而被篡改的《光宗实录》如故。崇祯六年(1633),少詹事文震孟奏称:“先帝实录是魏 ![]() 温体仁命令中书官将穆宗总记出示给许士柔看,许士柔详细做揭文与他争辩“:先帝的实录与列位先圣的条例不同。列位先圣在位时间长,登基后的事,编年的排比编纂,总记可以不做书写。先帝在位一个月,三位太后养育圣上都是在皇帝没有登基之前,不记录在总记,将记录在什么书中?穆庙大婚的礼仪,生育皇子,在嘉靖年间,所以总记没有记载,至于册立大典,编年没有不详细记载的。先帝在位仅一个月就辞世,熹庙的册立应该记载,皇上的册封唯独不应该记载吗?”温体仁发怒,准备弹劾他,被同僚阻止了。许士柔又上奏说“:各朝的实录,没有不记载世系的例子。我所以选择抉发篡改实录事,正是因它与各朝的既定例制不相吻合。孝端皇后是先帝的嫡亲⺟亲,原实录详细记载了她保护先帝的功绩,而修改的实录删去了,为什么?当时,太子差点儿不保,坤宁皇后调理保护,真是达到孝义、慈善的最⾼准则,⽗⺟养育的深厚恩情,史官轻易就用笔将它们抹杀了,这最不可理解。”奏疏呈上,庄烈帝答复知道了。 温体仁更加不⾼兴。遇上温体仁教唆刘孔昭弹劾祭酒倪元璐,就称许士柔的族子许重熙私自撰写《五朝注略》,准备株连许士柔。许士柔赶紧将《注略》呈献上去,才得以解脫。不久,出京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温体仁离职,张至发当权,更加谋划驱逐许士柔。在此之前,⾼攀龙被追赠官职,许士柔拟草稿送 ![]() 顾锡畴,字九畴,昆山人。十三岁的时候,以诸生⾝份参加南京的试考,魏国公将女儿许配给他。考取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 天启四年(1624),魏忠贤的势力嚣张,顾锡畴与给事中董承业负责福建的试考,科举的示范文章大加讥讽。魏忠贤的 ![]() ![]() 崇祯初年,又召见他,官复原职。升任国子监祭酒。奏请恢复积分法,礼官阻挠不让施行。顾锡畴又申诉此事,并请求选择监生担任州县长官。此后,奏请订正陪祭祀者的位次,担当国子博士的进士能参与考核、录用。皇帝都同意了。探亲回乡,请求在家乡度过一生。⺟亲的丧期満后,起用为少詹事,晋升詹事,加封礼部左侍郞,负责部中事务。皇帝曾经召见他面商国事,询问理财用人的问题。顾锡畴告退后,陈述了用人方面的五点失误,称:“考察选官没有法度,文网太严峻,议论太多,太拘泥于资格,对人没有鼓动作用。请使先用人的地方一一清正源流。精心鉴别,依照才能任用,这是好处一。赦免小过失而不完全废弃,这是好处二。减少议论而专门责其成事之效这是好处三。选择奇异的人材而不拘泥于平常的规章,这是好处四。积极奖励而宽缓督察、责备,这是好处五。”最后极力陈述耗靡钱财的弊端,仍然归其 ![]() 杨嗣昌奏疏请求招抚流寇,其中有“乐天者保天下”和“善战者服上刑”的话。顾锡畴争辩,称这是诸侯间 ![]() ![]() 福王立位,他晋升为本部尚书。当时尊奉福恭王为恭皇帝,准备商议庙祀,顾锡畴奏请另外设立专门的庙宇。不久,请求增补建文帝的庙祀谥号、景皇帝的庙号和建文朝忠臣的赠封与谥号,皇帝都依从了他。东平伯刘泽清称“:宋⾼宗在南京即位,立刻在靖康二年(1126)五月确立建炎元纪,遵从民众的愿望。我请求从今年五月改为弘光元纪。”顾锡畴明确地说诏令已经颁布,不能追悔更改,才作罢。当时确定大行皇帝的庙号为思宗,忻城伯赵之龙称“思”不是美称,引经据典核证,顾锡畴也认为如此,上奏请求更改。大学士⾼弘图因为前面的提议是自己提出的,极力坚持,于是事情沉寂。温体仁去世,特别谥号文忠,而文震孟、罗喻义、姚希孟、吕维祺都没有获得谥号。顾锡畴称:“温体仁获得皇帝信任,行使政令最为专横而且长久,他对先帝所负的罪最大而且深重,请求将文忠谥号,或者删削或者更改,而增补文震孟等大臣的谥号,使普天下奖惩有度。”答复可以。于是增补诸臣的谥号,剥夺了温体仁的谥号。 吏部尚书张慎言离职,顶替的人徐石麒没有到任,皇帝命令顾锡畴负责事务。当时马士英掌握国政,顾锡畴一向与他不和。给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弹劾他,于是他请求到南海去祭祀而离去。第二年舂天,御史张孙振极力颂扬温体仁的功绩,请求恢复他原来的谥号。便勒令顾锡畴退休。 南都失守,顾锡畴的乡里也被攻占。当时正遭遇⽗亲的丧期,他由小路赴福建。唐王命令他就任原职,他极力推辞,在温州江心寺寓居。总兵贺君尧鞭挞侮辱诸生,顾锡畴打算对他进行弹劾。贺君尧乘夜⾊派人杀害了他,将尸体投⼊江中。温州人寻找了多天,才将他⼊棺葬殓。 |
上一章 明史 下一章 ( → ) |
明史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明史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明史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张廷玉等是明史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