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旧唐书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旧唐书 作者:刘昫等 | 书号:10200 时间:2017/3/26 字数:26825 |
上一章 卷一百三十九 下一章 ( → ) | |
儒学上 ○徐文远 陆德明 曹宪 许淹 李善 公孙罗附 欧 ![]() 硃子奢 张士衡 贾公彦 李玄植附 张后胤 盖文达 宗人文懿 ⾕那 律 萧德言 许叔牙 子子儒 敬播 刘伯庄 子之宏 秦景通 罗道琮 古称儒学家者流,本出于司徒之官,可以正君臣,明贵 ![]() ![]() 及⾼祖建义太原,初定京邑,虽得之马上,而颇好儒臣。以义宁三年五月,初 令国子学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已上子孙;太学置生一百四十员,取五品已上子孙; 四门生学一百三十员,取七品已上子孙。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郡五十员,下郡四 十员。上县学并四十员,中县三十员,下县二十员。武德元年,诏皇族子孙及功臣 弟子,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二年,诏曰: 盛德必祀,义存方策,达人命世,流庆后昆。建国君人,弘风阐教,崇贤彰善, 莫尚于兹。自八卦初陈,九畴攸叙,徽章互垂,节文不备。爰始姬旦,匡翊周邦, 创设礼经,尤明典宪。启生人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化起《二南》,业隆八百; 丰功茂德,冠于终古。暨乎王道既衰,颂声不作,诸侯力争,礼乐陵迟。粤若宣⽗, 天资睿哲;经纶齐、鲁之內,揖让洙、泗之间;综理遗文,弘宣旧制。四科之教, 历代不刊;三千之文,风流无歇。 惟兹二圣,道著群生,守祀不修,明褒尚阙。朕君临区宇,兴化崇儒,永言先 达,情深绍嗣。宜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 具以名闻,详考所宜,当加爵土。是以学者慕向,儒教聿兴。 至三年,太宗讨平东夏,海內无事,乃锐意经籍,于秦府开文学馆。广引文学 之士,下诏以府属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 及即位,又于正殿之左,置弘文学馆,精选天下文儒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 廉等,各以本官兼署学士,令更⽇宿直。听朝之暇,引⼊內殿,讲论经义,商略政 事,或至夜分乃罢。又召勋贤三品已上子孙,为弘文馆学士。 贞观二年,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宣⽗为先圣,颜子为先 师。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数幸国学,令祭酒、博士讲论。毕,赐以束帛。学 生能通一大经已上,咸得署吏。又于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四门博士亦 增置生员,其书算合置博士、生学,以备艺文,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玄武门屯营 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有能通经者,听之贡举。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 云会京师。俄而⾼丽及百济、新罗、⾼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弟子请⼊于国学 之內。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太宗又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郞颜师古考定《五经》,颁 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 《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 十四年,诏曰:“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陈沈文阿、周弘正、张 讥,隋何妥、刘炫等,并前代名儒,经术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疏,宜加优 异,以劝后生。可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名奏闻,当加引擢。” 二十一年,又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梁⾚、伏胜、⾼堂生、戴 圣、⽑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舂、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 王弼、杜元凯、范宁等二十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 今有事太学,可与颜子俱配享孔子庙堂。”其尊重儒道如此。 ⾼宗嗣位,政教渐衰,薄于儒术,尤重文吏。于是醇醲⽇去,毕竞⽇彰,犹火 销膏而莫之觉也。及则天称制,以权道临下,不吝官爵,取悦当时。其国子祭酒, 多授诸王及驸马都尉,准贞观旧事。祭酒孔颖达等赴上⽇,皆讲《五经》题。至是, 诸王与驸马赴上,唯判祥瑞按三道而已。至于博士、助教,唯有学官之名,多非儒 雅之实。是时复将亲祠明堂及南郊,又拜洛,封嵩岳,将取弘文国子生充齐郞行事, 皆令出⾝放选,前后不可胜数。因是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唯苟希侥幸。二十年间, 学校顿时隳废矣。 玄宗在东宮,亲幸太学,大开讲论,学官生徒,各赐束帛。及即位,数诏州县 及百官荐举经通之士。又置集贤院,招集学者校选,募儒士及博涉著实之流。以为 《儒学篇》。 徐文远,洛州偃师人,陈司空孝嗣玄孙,其先自东海徙家焉。⽗彻,梁秘书郞, 尚元帝女安昌公主而生文远。属江陵陷,被虏于长安,家贫无以自给。其兄休,鬻 书为事,文远⽇阅书于肆,博览《五经》,尤精《舂秋左氏传》。时有大儒沈重讲 于太学,听者常千余人。文远就质问,数⽇便去。或问曰:“何辞去之速?”答曰: “观其所说,悉是纸上语耳,仆皆先已诵得之。至于奥赜之境,翻似未见。”有以 其言告重者,重呼与议论,十余反,重甚叹服之。 文远方正纯厚,有儒者风。窦威、杨玄感、李密皆从其受学。开皇中,累迁太 学博士。诏令往并州,为汉王谅讲《孝经》、《礼记》。及谅反,除名。大业初, 礼部侍郞许善心举文远与包恺、褚徽、陆德明、鲁达为学官,遂擢授文远国子博士, 恺等并为太学博士。时人称文远之《左氏》、褚徽之《礼》、鲁达之《诗》、陆德 明之《易》,皆为一时之最。文远所讲释,多立新义,先儒异论,皆定其是非,然 后诘驳诸家,又出己意,博而且辨,听者忘倦。 后越王侗署为国子祭酒。时洛 ![]() ![]() ![]() ![]() 及征化及还,而王世充已杀元文都等,权兵专制。密又问计于文远,答曰: “王世充亦门人也,颇得识之。是人忍残,意又褊促,既乘此势,必有异图。将军 前计为不谐矣,非破王世充,不可朝觐。”密曰:“尝谓先生儒者,不学军旅之事, 今筹大计,殊有明略。” 及密败,复⼊东都,王世充给其廪食,而文远尽敬,见之先拜。或问曰:“闻 君踞见李密,而敬王公,何也?”答曰:“李密,君子也,能受郦生之揖;王公, 小人也,有杀故人之义。相时而动,岂不然欤!”后王世充僭号,复以为国子博士。 因出樵采,为罗士信获之,送于京师,复授国子博士。 武德六年,⾼祖幸国学,观释奠,遣文远发《舂秋》题,诸儒设难蜂起,随方 占对,皆莫能屈。封东莞县男。年七十四,卒官。撰《左传音》三卷、《义疏》六 十卷。孙有功,自有传。 陆德明,苏州吴人也。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大建中,太子征四方名 儒,讲于承先殿。德明年始弱冠,往参焉。国子祭酒徐克开讲,恃贵纵辨,众莫敢 当;德明独与抗对,合朝赏叹。解褐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亡,归乡里。 隋炀帝嗣位,以为秘书学士。大业中,广召经明之士,四方至者甚众。遣德明与鲁 达、孔褒俱会门下省,共相 ![]() ![]() 王世充平,太宗征为秦府文学馆学士,命中山王承乾从其受业。寻补太学博士。 后⾼祖亲临释奠,时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波若经》,道士刘进喜讲 《老子》,德明难此三人,各因宗指,随端立义,众皆为之屈。⾼祖善之,赐帛五 十匹。 贞观初,拜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撰《经典释文》三十卷、《老子疏》 十五卷、《易疏》二十卷,并行于世。太宗后尝阅德明《经典释文》,甚嘉之,赐 其家束帛二百段。 子敦信,龙朔中官至左侍极,同东西台三品。 曹宪,扬州江都人也。仕隋为秘书学士。每聚徒教授,诸生数百人。当时公卿 已下,亦多从之受业。宪又精诸家文字之书,自汉代杜林、卫宏之后,古文泯绝, 由宪,此学复兴。 大业中,炀帝令与诸学者撰《桂苑珠丛》一百卷,时人称其该博。宪又训注张 揖所撰《博雅》,分为十卷,炀帝令蔵于秘阁。 贞观中,扬州长史李袭誉表荐之,太宗征为弘文馆学士。以年老不仕,乃遣使 就家拜朝散大夫,学者荣之。 太宗又尝读书有难字,字书所阙者,录以问宪,宪皆为之音训及引证明⽩,太 宗甚奇之。年一百五岁卒。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 《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 其学大兴于代。 许淹者,润州句容人也。少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博物洽闻,尤精诂训。撰 《文选音》十卷。 李善者,扬州江都人。方雅清劲,有士君子之风。明庆中,累补太子內率府录 事参军、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尝注解《文选》,分为六十卷,表上之。赐 绢一百二十匹,诏蔵于秘阁。除潞王府记室参军,转秘书郞。乾封中,出为经城令。 坐与贺兰敏之周密,配流姚州。后遇赦得还,以教授为业,诸生多自远方而至。又 撰《汉书辩惑》三十卷。载初元年卒。子邕,亦知名。 公孙罗,江都人也。历沛王府参军,无锡县丞。撰《文选音义》十卷,行于代。 欧 ![]() 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 咸以为楷范焉。⾼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祖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 狄,彼观其迹,固谓其形魁梧耶!” 武德七年,诏与裴矩、陈叔达撰《艺文类聚》一百卷。奏之,赐帛二百段。 贞观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年八十余卒。 子通,少孤,⺟徐氏教其⽗书。每遗通钱,绐云:“质汝⽗书迹之直。”通慕 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丁⺟忧,居丧过礼。 起复本官,每⼊朝,必徒跣至皇城门外。直宿在省,则席地藉藁。非公事不言,亦 未尝启齿。归家必⾐缞绖,号恸无恆。自武德已来,起复后而能哀戚合礼者,无与 通比。年凶未葬,四年居庐不释服,家人冬月密以氈絮置所眠席下,通觉,大怒, 遽令彻之。 五迁,垂拱中至殿中监,赐爵渤海子。天授元年,封夏官尚书。二年,转司礼 卿,判纳言事。为相月余,会凤阁舍人张嘉福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通与岑长倩 固执以为不可,遂忤诸武意,为酷吏所陷,被诛。神龙初,追复官爵。 硃子奢,苏州吴人也。少从乡人顾彪习《舂秋左氏传》,后博观子史,善属文。 隋大业中,直秘书学士。及天下大 ![]() 初,子奢之出使也,太宗谓曰:“海夷颇重学问,卿为大国使,必勿藉其束脩, 为之讲说。使还称旨,当以中书舍人待卿。”子奢至其国, ![]() 子奢风流蕴藉,颇滑稽,又辅之以文义,由是数蒙宴遇,或使论难于前。十五 年卒。 张士衡,瀛州乐寿人也。⽗之庆,齐国子助教。士衡九岁丧⺟,哀慕过礼。⽗ 友齐国博士刘轨思见之,每为掩泣。谓其⽗曰:“昔伯饶号‘张曾子’,亦岂能远 过!吾闻君子不亲教,当为成就之。”及长,轨思授以《⽑诗》、《周礼》,又从 熊安生及刘焯受《礼记》,皆精究大义。此后遍讲《五经》,尤攻《三礼》。仕隋 为余杭令,后以年老归乡里。 贞观中,幽州都督、燕王灵夔备玄纁束帛之礼,就家 ![]() ![]() ![]() ![]() ![]() 士衡既礼学为优,当时受其业擅名于时者,唯贾公彦为最焉。 贾公彦,洺州永年人。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撰《周礼义疏》五十卷、《仪 礼义疏》四十卷。 子大隐,官至礼部侍郞。 时有赵州李玄植,又受《三礼》于公彦,撰《三礼音义》行于代。玄植兼习 《舂秋左氏传》于王德韶,受《⽑诗》于齐威,博涉汉史及老、庄诸子之说。贞观 中,累迁太子文学、弘文馆直学士。⾼宗时,屡被召见。与道士、沙门在御前讲说 经义,玄植辨论甚美,申规讽,帝深礼之。后坐事左迁汜⽔令,卒官。 张后胤,苏州昆山人也。⽗中,有儒学,隋汉王谅出牧并州,引为博士。后胤 从⽗在并州,以学行见称。时⾼祖镇太原,引居宾馆。太宗就受《舂秋左氏传》。 武德中,累除燕王谘议参军。 贞观中,后胤上言:“陛下昔在太原,问臣:‘隋氏运终,何族当得天下?’ 臣奉对:‘李姓必得。公家德业,天下系心,若于此首谋,长驱关右,以图帝业, 孰不幸赖!’此实微臣早识天命。”太宗曰:“此事并记之耳。”因诏⼊赐宴,言 及平昔,从容谓曰:“今弟子何如?”后胤对曰:“昔孔子领徒三千,达者无子男 之位。臣翼赞一人,为万乘主,计臣功逾于先圣。”太宗甚悦,赐良马五匹,拜燕 王府司马。迁国子祭酒,转散骑常侍。 永徽初,请致仕,加金紫光禄大夫,给赐并同职事。卒,赠礼部侍郞,陪葬昭 陵。 盖文达,冀州信都人也。博涉经史,尤明《三传》。 ![]() 武德中,累授国子助教。太宗在籓,召为文学馆直学士。贞观十年,迁谏议大 夫,兼弘文馆学士。十三年,除国子司业。俄拜蜀王师,以王有罪,坐免。十八年, 授崇贤馆学士。寻卒。其宗人文懿,亦以儒业知名,当时称为“二盖”焉。 文懿者,贝州宋城人也。武德初,历国子助教。时⾼祖别于秘书省置学,教授 王公之子,时以文懿为博士。文懿尝开讲《⽑诗》,发题,公卿咸萃,更相问难, 文懿发扬风雅,甚得诗人之致。贞观中,卒于国子博士。 ⾕那律,魏州昌乐人也。贞观中,累补国子博士。⻩门侍郞褚遂良称为“九经 库”寻迁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尝从太宗出猎,在途遇雨,因问:“油⾐若 为得不漏?”那律曰:“能以瓦为之,必不漏矣。”意 ![]() 萧德言,雍州长安人,齐尚书左仆 ![]() 德言晚年尤笃志于学,自昼达夜,略无休倦。每 ![]() ![]() 朕历观前代,详览儒林,至于颜、闵之才,不终其寿;游、夏之德,不逮其学。 惟卿幼 ![]() ![]() ![]() 寻赐爵封 ![]() 曾孙至忠,自有传。 许叔牙,润州句容人。少精于《⽑诗》、《礼记》,尤善讽咏。贞观初,累授 晋王文学兼侍读,寻迁太常博士。升舂宮,加朝散大夫,迁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 士,仍兼侍读。尝撰《⽑诗纂义》十卷,以进皇太子。太子赐帛百段,兼令写本付 司经局。御史大夫⾼智周尝谓人曰:“凡 ![]() 子儒,亦以学艺称。长寿中,官至天官侍郞、弘文馆学士。子儒居选部,不以 藻鉴为意,委令史句直,以为腹心。注官之次,子儒但⾼枕而卧,时云“句直平配” 由是补授失序,无复纲纪,道路以为口实。其所注《史记》,竟未就而终。 敬播,蒲州河东人也。贞观初,举进士。俄有诏诣秘书內省佐颜师古、孔颖达 修《隋史》,寻授太子校书。史成,迁著作郞,兼修国史。与给事中许敬宗撰《⾼ 祖》、《太宗实录》,自创业至于贞观十四年,凡四十卷。奏之,赐物五百段。太 宗之破⾼丽,名所战六山为驻跸,播谓人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德,山名驻跸, 此盖以銮舆不复更东矣。”卒如所言。 时梁国公房玄龄深称播有良史之才,曰:“陈寿之流也。”玄龄以颜师古所注 《汉书》,文繁难省,令播撮其机要,撰成四十卷,传于代。寻以撰实录功,迁太 子司议郞。时初置此官,极为清望。中书令马周叹曰:“所恨资品妄⾼,不获历居 此职。”参撰《晋书》,播与令狐德棻、 ![]() 会刑部奏言:“准律:谋反大逆,⽗子皆坐死,兄弟处流。此则轻而不惩,望 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播议曰:“昆季孔怀,天伦虽重,比于⽗子, ![]() 永徽初,拜著作郞。与许敬宗等撰《西域图》。后历谏议大夫、给事中,并依 旧兼修国史。又撰《太宗实录》,从贞观十五年至二十三年,为二十卷。奏之,赐 帛三百段。后坐事出为越州都督府长史。龙朔三年,卒官。播又著《隋略》二十卷。 刘伯庄,徐州彭城人也。贞观中,累除国子助教。与其舅太学博士侯孝遵齐为 弘文馆学士,当代荣之。寻迁国子博士,其后又与许敬宗等参修《文思博要》及 《文馆词林》。龙朔中,兼授崇贤馆学士。撰《史记音义》、《史记地名》、《汉 书音义》各二十卷,行于代。 子之宏,亦传⽗业。则天时,累迁著作郞,兼修国史。卒于相王府司马。睿宗 即位,以故吏赠秘书少监。 秦景通,常州晋陵人也。与弟肸,尤精《汉书》,当时习《汉书》者皆宗师之, 常称景通为大秦君,暐为小秦君。若不经其兄弟指授,则谓之“不经师匠,无⾜采 也”景通,贞观中累迁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士。为《汉书》学者,又有刘纳言, 亦为当时宗匠。 纳言,乾封中,历都⽔监主簿,以《汉书》授沛王贤。及贤为皇太子,累迁太 子洗马,兼充侍读。常撰《俳谐集》十五卷,以进太子。及东宮废,⾼宗见而怒之。 诏曰:“刘纳言收其余艺,参侍经史,自府⼊宮,久淹岁月,朝游夕处,竟无匡赞。 阙忠孝之良规,进诙谐之鄙说,储宮败德,抑有所由。情在好生,不忍加戮,宜从 屏弃,以励将来。可除名。”后又坐事配流振州而死。 罗道琮,蒲州虞乡人也。祖顺,武德初,为兴州刺史。勤于学业,而慷慨有节 义。贞观末,上书忤旨,配流岭表。时有同被流者,至荆、襄间病死,临终,泣谓 道琮曰:“人生有死,所恨委骨异壤。”道琮曰:“我若生还,终不独归,弃卿于 此!”瘗之路左而去。岁余,遇赦得还,至殡所,属霖潦瀰漫,柩不复可得。道琮 设祭恸哭,告以 ![]() 儒学下 ○邢文伟 ⾼子贡 郞余令 路敬淳 王元感 王绍宗 韦叔夏 祝钦明 郭山恽 柳冲 卢粲 尹知章 孙季良附 徐岱 苏弁 兄衮 冕 陆质 冯伉 韦表微 许康佐 邢文伟,滁州全椒人也。少与和州⾼子贡、寿州裴怀贵俱以博学知名于江、淮 间。咸亨中,累迁太子典膳丞。时孝敬在东宮,罕与宮臣接见,文伟辄减膳,上书 曰: 臣窃见《礼-戴记》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彻 膳之宰。史之义,不得不司过;宰之义,不得不彻膳,不彻膳则死。”今皇帝式稽 前典,妙简英俊,自庶子已下,至谘议、舍人及学士、侍读等,使翼佐殿下,以成 圣德。近⽇已来,未甚延纳,谈议不狎,谒见尚稀,三朝之后,但与內人独居,何 由发挥圣智,使睿哲文明者乎?今史虽阙官,宰当奉职,忝备所司,未敢逃死,谨 守礼经,辄申减膳。 太子答书曰: 顾以庸虚,早尚坟典,每 ![]() 文伟自是益知名。 其后右史缺官,⾼宗谓侍臣曰:“邢文伟事我兒,能减膳切谏,此正直人也。” 遂擢拜右史。则天临朝,累迁凤阁侍郞,兼弘文馆学士。载初元年,迁內史。 天授初,內史宗秦客以奷赃获罪,文伟坐附会秦客,贬授珍州刺史。后有制使 至其州境,文伟以为杀己,遽自缢而死。 ⾼子贡者,和州历 ![]() ![]() 属徐敬业作 ![]() ![]() 虢王凤之子东莞公融,曾为和州刺史,从子贡受业,情义特深。及融为申州, ![]() ![]() 郞余令,定州新乐人也。祖楚之,少与兄蔚之,俱有重名。隋大业中,蔚之为 左丞,楚之为尚书民曹郞。炀帝重其兄弟,称为二郞。楚之,武德初为大理卿,与 太子少保李纲、侍中陈叔达撰定律令。后受诏招谕山东,为窦建德所获,胁以兵刃, 又 ![]() 余令⽗知运,贝州刺史;兄余庆,⾼宗时万年令,理有威名,京城路不拾遗, 后卒于 ![]() 余令少以博学知名,举进士。初授霍王元轨府参军,数上词赋,元轨深礼之。 先是,余令从⽗知年为霍王友,亦见推仰。元轨谓人曰:“郞氏两贤,人之望也。 相次⼊府,不意培塿而松柏成林。”转幽州录事参军。时有客僧聚众 ![]() ![]() ![]() 孝敬在东宮,余令续梁元帝《孝德传》,撰《孝子后传》三十卷,以献,甚见 嗟重。累转著作佐郞。撰《隋书》未成,会病卒,时人甚痛惜之。 路敬淳,贝州临清人也。⽗文逸。隋大业末,阖门遇盗,文逸潜匿草泽,昼伏 于死人中,夜行避难。自伤穷梗,闭口不食。同侣闵其谨愿,劝以不当灭 ![]() 敬淳与季弟敬潜俱早知名。敬淳尤勤学,不窥门庭,遍览坟籍,而孝友笃敬。 遭丧,三年不出庐寝。服免,方号恸⼊见其 ![]() ![]() 后举进士。天授中,历司礼博士、太子司议郞,兼修国史,仍授崇贤馆学士。 数受诏修缉吉凶杂仪,则天深重之。万岁通天二年,坐与綦连耀结 ![]() 敬淳尤明谱学,尽能究其 ![]() 敬潜仕至中书舍人。 王元感,濮州鄄城人也。少举明经,累补博城县丞。兗州都督、纪王慎深礼之, 命其子东平王续从元感受学。天授中,稍迁左卫率府录事,兼直弘文馆。是后则天 亲祠南郊及享明堂,封嵩岳,元感皆受诏共诸儒撰定仪注,凡所立议,众咸推服之。 转四门博士,仍直弘文馆。元感时虽年老,犹能烛下看书,通宵不寐。 长安三年,表上其所撰《尚书纠谬》十卷、《舂秋振滞》二十卷、《礼记绳愆》 三十卷,并所注《孝经》、《史记》稿草,请官给纸笔,写上秘书阁。诏令弘文、 崇贤两馆学士及成均博士详其可否。 学士祝钦明、郭山恽、李宪等皆专守先儒章句,深讥元感掎摭旧义,元感随方 应答,竟不之屈。凤阁舍人魏知古、司封郞中徐坚、左史刘知几、右史张思敬,雅 好异闻,每为元感申理其义,连表荐之。寻下诏曰:“王元感质 ![]() 王绍宗,扬州江都人也,梁左民尚书铨曾孙也,其先自琅琊徙焉。绍宗少勤学, 遍览经史,尤工草隶。家贫,常佣力写佛经以自给,每月自支钱⾜即止,虽⾼价盈 倍,亦即拒之。寓居寺中,以清净自守,垂三十年。文明中,徐敬业于扬州作 ![]() ![]() 绍宗 ![]() ![]() 韦叔夏,尚书左仆 ![]() 长安四年,擢舂官侍郞。神龙初,转太常少卿,充建立庙社使。以功进银青光 禄大夫。三年,拜国子祭酒。累封沛国郡公。卒时年七十余。撰《五礼要记》三十 卷,行于代。赠兗州都督、修文馆学士,谥曰文。 子縚,太常卿。 祝钦明,雍州始平人也。少通《五经》,兼涉众史家百之说。举明经。长安元 年,累迁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士。中宗在舂宮,钦明兼充侍读。 二年,迁太子少保。中宗即位,以侍读之故,擢拜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 加位银青光禄大夫,历刑部、礼部二尚书,兼修国史,仍旧知政事,累封鲁国公, 食实封三百户。寻以匿忌⽇,为御史中丞萧至忠所劾,贬授申州刺史。久之,⼊为 国子祭酒。 景龙三年,中宗将亲祀南郊,钦明与国子司业郭山恽二人奏言皇后亦合助祭, 遂建议曰: 谨按《周礼》,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庙曰享。大宗伯职曰:“祀大神,祭 大祇,享大鬼,理其大礼。若王有故不预,则摄位。凡大祭祀,王后不预,则摄而 荐⾖笾,彻。”又追师职:“掌王后之首服,以待祭祀。”又內司服职:“掌王后 之六服。凡祭祀,供后之⾐服。”又九嫔职:“大祭祀,后稞献则赞,瑶爵亦如之。” 据此诸文,即皇后合助皇帝祀天神、祭地祇,明矣。故郑玄注《內司服》云:“阙 狄,皇后助王祭群小祀之服。”然则小祀尚助王祭,中、大推理可知。阙狄之上, 犹有两服:第一祎⾐,第二摇狄,第三阙狄。此三狄,皆助祭之服。阙狄即助祭小 祀,即知摇狄助祭中祀,祎⾐助祭大祀。郑举一隅,故不委说。唯祭宗庙,《周礼》 王有两服,先王衮冕,先公柷冕。郑玄因此以后助祭宗庙,亦分两服,云:“祎⾐ 助祭先王,摇狄助祭先公。”不言助祭天地社稷,自宜三隅而反。 且《周礼》正文:“凡祭,王后不预。”既不专言宗庙,即知兼祀天地,故云 “凡”也。又《舂秋外传》云:“禘郊之事,天子亲 ![]() 旧说以天子⽗天、⺟地、兄⽇、姊月,所以祀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朝⽇于 东门之外,以昭事神,训人事,君必躬亲以礼之,有故然后使摄,此其义也。《礼 记-祭统》曰:“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內外之官也。官备则具备。”又, “哀公问于孔子曰:‘冕而亲 ![]() 帝颇以为疑,召礼官亲问之。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对曰:“皇后南郊助祭, 于礼不合。但钦明所执,是祭宗庙礼,非祭天地礼。谨按魏、晋、宋及齐、梁、周、 隋等历代史籍,至于郊天祀地,并无皇后助祭之事。”帝令宰相取两家状对定。钦 绪与唐绍及太常博士彭景直又奏议曰: 《周礼》凡言祭、祀、享三者,皆祭之互名,本无定义。何以明之?按《周礼》 典瑞职云:“两珪有邸,以祀地。”则祭地亦称祀也。又司筵云:“设祀先王之胙 席。”则祭宗庙亦称祀也。又內宗职云:“掌宗庙之祭祀。”此又非独天称祀,地 称祭也。又按《礼记》云:“惟圣为能享帝。”此即祀天帝亦言享也。又按《孝经》 云:“舂秋祭祀,以时思之。”此即宗庙亦言祭祀也。经典此文,不可备数。据此 则钦明所执天曰祀,地曰祭,庙曰享,未得为定,明矣!又《周礼》凡言大祭祀者, 祭天地宗庙之总名,不独天地为大祭也。何以明之?按《爵人职》云:“大祭祀, 与量人授举斝之卒爵。”尸与斝,皆宗庙之事,则宗庙亦称大祭祀。又钦明状引九 嫔职:“大祭祀,后稞献则赞瑶爵。”据祭天无稞,亦无瑶爵,此乃宗庙称大祭祀 之明文。钦明所执大祭祀即为祭天地,未得为定,明矣! 又《周礼》大宗伯职云:“凡大祭祀,王后有故不预,则摄而荐⾖笾,彻。” 钦明唯执此文,以为王后有祭天地之礼。钦绪等据此,乃是王后荐宗庙之礼,非祭 天地之事。何以明之?按此文:“凡祀大神,祭大祇,享大鬼,帅执事而卜⽇宿, 视涤濯,莅⽟鬯,省牲镬,奉⽟齑,诏大号,理其大礼,诏相王之大礼。若王不与 祭祀,则摄位。”此已上一“凡”直是王兼祭天地宗庙之事,故通言大神、大祇、 大鬼之祭也。已下文云:“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笾,彻。”此一“凡” 直是王后祭庙之事,故唯言大祭祀也。若云王后助祭天地,不应重起“凡大祭祀” 之文也。为嫌王后有祭天地之疑,故重起后“凡”以别之耳。王后祭庙,自是大祭 祀,何故取上“凡”相王之礼,以混下“凡”王后祭宗庙之文?此是本经科段明⽩。 又按《周礼》:“外宗掌宗庙之祭祀,佐王后荐⽟⾖。凡后之献,亦如之。王 后有故不预,则宗伯摄而荐⾖笾。”外宗无佐祭天地之礼。但天地尚质,宗庙尚文。 ⽟⾖,宗庙之器,初非祭天所设。请问钦明,若王后助祭天地,在《周礼》使何人 赞佐?若宗伯摄后荐⾖祭天,又合何人赞佐?并请明征礼文,即知摄荐是宗庙之礼 明矣。 按《周礼-司服》云:“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享先王,则衮冕。” 內司服“掌王后祭服”无王后祭天之服。按《三礼义宗》明王后六服,谓祎⾐、 摇翟、阙翟、鞠⾐、展⾐、褖⾐。“祎⾐从王祭先王则服之,摇翟祭先公及飨诸侯 则服之,鞠⾐以采桑则服之,展⾐以礼见王及见宾客则服之,褖⾐燕居服之。”王 后无助祭于天地之服,但自先王已下。又《三礼义宗》明后夫人之服云:“后不助 祭天地五岳,故无助天地四望之服。”按此,则王后无祭天之服,明矣。《三礼义 宗》明王后五辂,谓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也。“重翟者,后从王祭先王、 先公所乘也;厌翟者,后从王飨诸侯所乘也;安车者,后宮中朝夕见于王所乘也; 翟车者,后求桑所乘也;辇车者,后游宴所乘也。”按此,则王后无祭天之车明矣。 又《礼记-郊特牲-义赞》云:“祭天无稞。郑玄注云:‘唯人道宗庙有稞。 天地大神,至尊不稞。’圆丘之祭,与宗庙不同。朝践,王酌泛齐以献,是一献。 后无祭天之事,大宗伯次酌醴齐以献,是为二献。”按此,则祭圆丘,大宗伯次王 为献,非摄王后之事。钦明等所执王后有故不预,则宗伯摄荐⾖笾,更明摄王后宗 庙之荐,非摄天地之祀明矣。 钦明建议引《礼记-祭统》曰:“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按此,是王与后 祭宗庙之礼,非关祀天地之义。按汉、魏、晋、宋、后魏、齐、梁、周、陈、隋等 历代史籍,兴王令主,郊天祀地,代有其礼,史不阙书,并不见往代皇后助祭之事。 又⾼祖神尧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南郊祀天,无皇后助祭处。⾼宗天皇大帝永徽二 年十一月辛西亲有事于南郊,又总章元年十二月丁卯亲拜南郊,亦并无皇后助祭处。 又按《大唐礼》,亦无皇后南郊助祭之礼。 钦绪等幸忝礼官,亲承圣问,竭尽闻见,不敢依随。伏以主上稽古,志遵旧典, 所议助祭,实无明文。 时尚书左仆 ![]() 景云初,侍御史倪若⽔劾奏钦明及郭山恽曰:“钦明等本自腐儒,素无 ![]() ![]() 郭山恽,蒲州河东人。少通《三礼》。景龙中,累迁国子司业。时中宗数引近 臣及修文学士,与之宴集,尝令各效伎艺,以为笑乐。工部尚书张锡为《谈容娘舞》, 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脫》,左卫将军张洽舞《⻩麞》,左金吾卫将军杜元琰诵 《婆罗门咒〗》,给事中李行言唱《驾车西河》,中书舍人卢蔵用效道士上章。山 恽独奏曰:“臣无所解,请诵古诗两篇。”帝从之,于是诵《鹿鸣》、《蟋蟀》之 诗。奏未毕,中书令李峤以其词有“好乐无荒”之语,颇涉规讽,怒为忤旨,遽止 之。 翌⽇,帝嘉山恽之意,诏曰:“郭山恽业优经史,识贮古今,《八索》、《九 丘》,由来遍览;前言往行,实所该详。昨者因其豫游,式宴朝彦,既乘 ![]() ![]() 柳冲,蒲州虞乡人也,隋饶州刺史庄曾孙也。其先仕江左,世居襄 ![]() ![]() 冲博学,尤明世族,名亚路敬淳。天授初,为司府主簿,受诏往淮南安抚。使 还,赐爵河东县男。景龙中,累迁为左散骑常侍,修国史。 初,贞观中太宗命学者撰《氏族志》百卷,以甄别士庶;至是向百年,而诸姓 至有兴替,冲乃上表请改修氏族。中宗命冲与左仆 ![]() 冲后历太子詹事、太子宾客、宋王傅、昭文馆学士,以老疾致仕。开元二年, 又敕冲及著作郞薛南金刊定《系录》,奏上,赐绢百匹。五年卒。 卢粲,幽州范 ![]() ![]() 后安乐公主婿武崇训为节愍太子所杀,特追封为鲁王,令司农少卿赵履温监护 葬事。履温讽公主奏请依永泰公主故事,为崇训造陵。诏从其请。粲驳奏曰: 伏寻陵之称谓,本属皇王及储君等。自皇家已来,诸王及公主墓,无称陵者。 唯永泰公主承恩特葬,事越常涂,不合引以为名。《舂秋左氏传》云:“卫孙桓子 与齐战。卫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以免。卫人赏之以邑,于奚辞,请曲 悬、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名与器,不可以 假人。若以假人,与之政也,政亡则国从之。’”圣人知微知章,不可不慎。鲁王 哀荣之典,诚别承恩;然国之名器,岂可妄假!又茔兆之称,不应假永泰公主为名, 请比贞观已来诸王旧例,⾜得丰厚。 手敕答曰:“安乐公主与永泰公主无异。同⽳之义,古今不殊。鲁王缘自特为 陵制,不烦固执。”粲又奏曰: 臣闻陵之称谓,施于尊极,不属王公已下。且鲁王若 ![]() 帝竟依粲所奏。公主大怒。粲以忤旨出为陈州刺史。累转秘书少监。开元初卒。 尹知章,绛州翼城人。少勤学,尝梦神人以大凿开其心,以药內之,自是⽇益 开朗,尽通诸经精义。未几,而诸师友北面受业焉。长安中,驸马都尉武攸暨重其 经学,奏授其府定王文学。神龙初,转太常博士。中宗初即位,建立宗庙,议者 ![]() 睿宗初即位,中书令张说荐知章有古人之风,⾜以镇雅俗,拜礼部员外郞。俄 转国子博士。后秘书监马怀素奏引知章就秘书省与学者刊定经史。知章虽居吏职, 归家则讲授不辍,尤明《易》及庄、老玄言之学,远近咸来受业。其有贫匮者,知 章尽其家财以⾐食之。 ![]() 开元六年卒,时年五十有余。所注《孝经》、《老子》、《庄子》、《韩子》、 《管子》、《鬼⾕子》,颇行于时。门人孙季良等立碑于东都国子监之门外,以颂 其德。 孙季良者,河南偃师人也,一名翌。开元中,为左拾遗、集贤院直学士。撰 《正声诗集》三卷,行于代。 徐岱,字处仁,苏州嘉兴人也。家世以农为业。岱好学,六籍诸子,悉所探究, 问无不通,难莫能诎。大历中,转运使刘晏表荐之,授校书郞。浙西观察使李栖筠 厚遇之,敕故所居为复礼乡。寻为朝廷推援,改河南府偃师县尉。建中年,礼仪使 蒋镇特荐为太常博士,掌礼仪。从幸奉天、兴元,改膳部员外郞兼博士。贞元初, 迁⽔部郞中,充皇太子及舒王已下侍读。寻改司封郞中,擢拜给事中,加兼史馆修 撰,并依旧侍读。承两宮恩顾,时无与比。而谨慎过甚,未尝怈噤中语,亦不谈人 之短。婚嫁甥侄之孤遗者,时人以此称之。然吝啬颇甚,仓库管钥,皆自执掌,获 讥于时。卒,时年五十。上叹惜之,赙以帛绢。皇太子又遗绢一百疋,赠礼部尚书。 苏弁,字元容,京兆武功人。曾叔祖良嗣,天后朝宰相,国史有传。弁少有文 学,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奉天主簿。 硃泚之 ![]() ![]() ![]() 裴延龄卒,德宗闻其才,特开延英,面赐金紫。授度支郞中,副知度支事,仍 命立于正郞之首。副知之号,自弁始也。承延龄之后,以宽简代烦 ![]() 弁与兄冕、衮,皆以友弟、儒学称。 冕,缵国朝政事,撰《会要》四十卷,行于时。弁聚书至二万卷,皆手自刊校, 至今言苏氏书,次于集贤秘阁焉。贞元二十一年,卒于家。 衮自赞善大夫贬永州司户参军,敕:“苏衮贬官,本缘弟连坐。矜其年暮,加 以疾患,宜令所在勒回,任归私第。”衮年且七十,两目无见已逾年。以弁之故, 竟未停官。及贬,上闻之哀悯,故许还家。寻卒。 初,冕既坐弁贬官,或有人言冕才学,上悔不早知。业已贬出,又复还衮,难 于再追冕,乃止。 陆质,吴郡人,本名淳,避宪宗名改之。质有经学,尤深于《舂秋》,少师事 赵匡,匡师啖助。助、匡皆为异儒,颇传其学,由是知名。陈少游镇扬州,爱其才, 辟为从事。后荐于朝,拜左拾遗。转太常博士,累迁左司郞中,坐细故,改国子博 士,历信、台二州刺史。顺宗即位,质素与韦执谊善,由是征为给事中、皇太子侍 读,仍改赐名质。 时执谊得幸,顺帝寝疾,与王叔文等窃弄权柄。上在舂宮,执谊惧,质已用事, 故令质⼊侍,而潜伺上意,因用解。及质发言,上果怒曰:“陛下令先生与寡人讲 义,何得言他?”质惶惧而出。未几病卒。质著《集注舂秋》二十卷,《类礼》二 十卷,《君臣图翼》二十五卷,并行于代。贞元二十一年卒。 冯伉,本魏州元城人。⽗玠,后家于京兆。少有经学。大历初,登《五经》秀 才科,授秘书郞。建中四年,又登博学《三史》科。三迁尚书膳部员外郞,充睦王 已下侍读。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卒,为吊赠使,抱真男遗伉帛数百匹,不纳。又专送 至京,伉因表奏,固请不受。属醴泉阙县令,宰臣进人名,帝意不可,谓宰臣曰: “前使泽潞不受财帛者,此人必有清政,可以授之。”遂改醴泉令。县中百姓多猾, 为著《谕蒙》十四篇,大略指明忠孝仁义,劝学务农,每乡给一卷,俾其传习。在 县七年,韦渠牟荐为给事中,充皇太子及诸王侍读。召见于别殿,赐金紫。著《三 传异同》三卷。顺宗即位,拜尚书兵部侍郞。改国子祭酒,为同州刺史。⼊拜左散 骑常侍,复领太学。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六,赠礼部尚书。 子药,进士擢第,又登制科,仕至尚书郞。 韦表微,始举进士登第,累佐籓府。元和十五年,拜监察御史。逾年,以本官 充翰林学士。迁左补阙、库部员外郞、知制诰。満岁,擢迁中书舍人。俄拜户部侍 郞,职并如故。时自长庆、宝历,家国比有变故,凡在翰林,迁擢例无満岁,由是 表微自监察,六七年间,秩正贰卿,命服金紫,承遇恩渥,盛于一时。卒,年六十。 表微少时,克苦自立。著《九经师授谱》一卷,《舂秋三传总例》二十卷。 子蟾,进士登第,咸通末,为尚书左丞。 许康佐,⽗审。康佐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以家贫⺟老,求为知院官,人或 怪之,笑而不答。及⺟亡,服除,不就侯府之辟,君子始知其不择禄养亲之志也, 故名益重。迁侍御史,转职方员外郞,累迁至驾部郞中,充翰林侍讲学士,仍赐金 紫。历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皆在內庭。为户部侍郞,以疾解职。除兵部侍郞,转 礼部尚。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撰《九鼎记》四卷。 弟尧佐、元佐,尧佐子道敏,并登进士第,历官清显。 赞曰:积学成功,开谈辨治。儒道玄机,圣人雅旨。出必由户,行迹其轨。邈 有其人,光乎信史。 部分译文 徐文远,洛州偃师县人,陈朝司空徐孝嗣的玄孙,其先祖从东海郡迁家于此。⽗亲徐彻,梁朝秘书郞,娶梁元帝女儿安昌公主为 ![]() 文远为人方正纯厚,有儒士的风范。窦威、杨玄感、李密等人都曾由他传授过学业。隋文帝开皇年间,升任太学博士。奉诏命到并州去,为汉王杨谅讲授《孝经》、《礼记》。到谅反叛后,文远被除名。隋炀帝大业初,礼部侍郞许善心举荐文远与包恺、褚徽、陆德明、鲁达为学官,便被提拔授官国子博士,包恺等人一并为太学博士。当时的治学之人称文远的《左氏舂秋》、褚徽的《礼记》、鲁达的《诗经》、陆德明的《易经》,都是一时之最。文远讲解阐释经书,多创立新义,前代儒者有分歧的议论,他都能判定是非,然后诘难驳斥诸家,又能自出己意,渊博而明晰,听讲的人忘其倦怠。 后来越王杨侗征召他为国子祭酒。当时洛 ![]() ![]() ![]() ![]() ![]() 李密失败后,文远重又进⼊东都,王世充供给他官仓粮食,而文远对世充却很恭敬,见到王世充就先行拜礼。有人问他:“听说您跪坐着见李密,却又礼敬王公,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李密,是君子,能接受郦生一类人的行揖;王公,是小人,有杀害故人的意思。察看时机而动,难道不是这样吗?”后来王世充自立称帝,又任命他为国子博士。后因出城打柴,被罗士信所获,送到京城,重被授官国子博士。武德六年(623),唐⾼祖亲临国子监,观看祭奠先师的仪式,命文远阐发《舂秋》题旨,众儒生设难,质询如蜂起,文远随书写问题的木板出示应口对答,都不能挫败他。封爵东莞县男。七十四岁时,逝世于任上。撰有《左传音》三卷、《义疏》六十卷。孙子徐有功,另外有传。 陆德明,苏州吴县人。最初从师受学于周弘正,善于谈论玄理。陈朝太建年间,太子征召四方有名儒生,在承光殿讲解经典,德明刚満二十岁便前去参与其事。国子祭酒徐克开堂讲经,凭借位尊纵论,众人没有敢于 ![]() ![]() ![]() 王世充铲平后,唐太宗征召德明为秦府文学馆学士,命令中山王李承乾跟德明从师受业。不久补官太学博士。后来⾼祖亲临国子学祭奠先师的仪式,当时徐文远讲授《孝经》,沙门惠乘讲授《波若经》,道士刘进喜讲授《老子》,德明诘难这三个人,各依不同学术的主要意旨,随事端而自立其义,众人都被他所折服。⾼祖称赞他,赐给他绸帛五十匹。贞观初年,拜官国子博士,封爵吴县男。不久去世。撰有《经典释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一并流传于世。太宗后来曾经阅读德明的《经典释文》,很称赞这部书,赏赐给他家二百段束帛。儿子陆敦信,⾼宗龙朔年间官做到左侍极,同东、西台三品官。 曹宪,扬州江都县人。在隋朝任官做秘书学士。常常聚集生徒传授学业,有弟子数百人。当时公卿以下员官,也多向他从师受业。曹宪还精通各家文字学书籍,从汉代杜林、卫宏以后,古文几乎泯灭绝迹,由曹宪文字学得以复兴。隋大业年间,炀帝命他与众学者撰写了《桂苑珠丛》一百卷,当时人称他博学多识。曹宪又解说注释张揖所撰写的《博雅》一书,分为十卷,炀帝命令将此书收蔵于秘书阁。唐代贞观年间,扬州长史李袭誉上表推荐曹宪,太宗征召为弘文馆学士,曹宪因年老而没上京就任。于是又派遣使臣到他家去授予官职,任朝散大夫,学者都引以为荣。太宗又曾于读书中遇到难字,字书上也查不到的,就抄录下来问曹宪,曹宪替这些字都一一注音、解说,并加以清楚明晰的引证,太宗对此异常惊奇。一百零五岁去世。所撰写的《文选音义》,很为当时所推重。当初,江淮流域研究《文选》的学者,全都以曹宪的学问为本,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等人相继以《文选》传授学业,由此其学说大兴于当时。 许淹,是润州句容县人。年少出家为和尚,后来又还了俗。博识多知,尤其精通于训诂学。撰有《文选音》十卷。 李善,扬州江都县人。方正文雅清秀 ![]() 公孙罗,扬州江都县人。历任沛王府参军、无锡县丞。撰有《文选音义》十卷,流传于当时。 欧 ![]() ![]() ![]() ![]() 武德七年(624),诏令询与裴矩、陈叔达编撰《艺文类聚》一百卷,书成奏呈皇上,赐丝绸二百段。贞观初年,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爵渤海县男,八十余岁去世。 其子欧 ![]() ![]() 张士衡,瀛州乐寿县人。⽗亲张之庆,为齐朝国子助教。士衡九岁时⺟亲去世,他哀悼思慕超过礼仪,⽗亲的朋友齐朝国子博士刘轨思见到他,常常掩面而泣,对他⽗亲说:“从前伯饶号‘张曾子’,又岂能远过于此!我听说君子不亲自持教,我当为你成就他。”待士衡长大后,轨思给他讲授《⽑诗》、《周礼》,士衡又跟熊安生和刘焯学习《礼记》,都能精研深究其中的主要论旨。此后,遍读《五经》,尤注意攻读《三礼》。在隋朝做官任余杭县令,后以年老辞归乡里。 贞观年间,幽州都督燕王李灵夔准备了黑⾊的束帛作为礼物,到士衡家去 ![]() ![]() ![]() ![]() ![]() ![]() 士衡以礼学为最优秀,当时跟随他受业而大有名望于一时的,其中以贾公彦最为著名。 贾公彦,洛州永年县人。永徽年间,官做到太学博士。撰有《周礼义疏》五十卷、《仪礼义疏》四十卷。儿子贾大隐,官至礼部侍郞。 当时有赵州的李玄植,又向贾公彦学习《三礼》,撰有《三礼音义》流传于当世。玄植同时向王德韶研习《舂秋左氏传》,而由齐威讲授《⽑诗》,广博地涉猎汉代的历史以及老庄诸子的学说。贞观年间,升任太子文学、弘文馆直学士。⾼宗时,屡次被召见,与道士、和尚在皇帝面前讲解经书义理。玄植辩论很漂亮,申叙了规劝讽谏之意,⾼宗对他很是礼重。后来因事被牵累获罪,被贬为汜⽔县令,逝世于任上。 张后胤,苏州昆山县人。⽗亲张中,擅长儒学,隋朝汉王杨谅出任并州太守时,引用为博士。后胤跟随⽗亲在并州,以学问 ![]() 盖文达,冀州信都县人。广泛涉猎经书史籍,尤其精通《三传》。禀 ![]() ![]() 文懿,是贝州宗城人。武德初年,任国子助教。当时⾼祖另外在秘书省设置学校,以教育皇帝、诸王的儿子,任命文懿为博士。文懿曾开坛讲授《⽑诗》,阐发题旨,当时公侯卿士都聚集一堂,互相诘问辩驳,文懿阐发宣扬风雅之旨,很得诗人的意趣。贞观年间,在国子博士位上去世。 敬播,蒲州河东人。贞观初年,考中进士。不久有诏命让他到秘书內省辅佐颜师古、孔颖达修撰《隋史》,不久授官太子校书。《隋史》撰成,转任著作郞,兼修撰官编修国史。与给事中许敬宗撰写《⾼祖实录》、《太宗实录》,从唐开代国到贞观十四年(640),共四十卷,上书进奉皇上,被赐予杂帛五百段。太宗击败⾼丽国,给作战地六山起名为驻跸,敬播对人说:“圣人与天地合德,山名叫驻跸,这就是说皇帝的车驾不会到达更东边了。”最终如他所说。当时梁国公房玄龄极赞敬播有良史的才能,说他是“陈寿之流的史才”玄龄因颜师古所注《汉书》文字繁芜意思难明,让敬播择取其中精要之处撰成四十卷,流传于当世。不久因撰写实录有功,升任太子司议郞。当时刚开始设置这一官职,极负清⾼的名望。中书令马周叹道:“所恨的是空有极⾼的资格品位,却不能获得担任此职。”参与撰写《晋书》,敬播与令狐德。。、 ![]() 适逢刑部上奏言事道:“法律条文有:谋反是大逆不道之罪,⽗亲儿子都要判处死刑,兄弟处以流放。此种惩处太轻不能达到惩戒目的,希望改用重刑。”皇帝诏命百官详加议论。敬播谈道:“兄弟相亲,天伦关系虽然很深重,但与⽗子关系相比,情理已很不同。活着有不同居室的形式,死后有别宗异支的意义。如今有⾼官重爵,余荫庇护只达到儿子孙子;有封土赐王圭,余荫好处也不及于兄弟手⾜。岂有不沾荫庇之惠,却要受牵累获罪的?这样背礼违情,实在太过分了。一定要反对礼部的律令,而遵从那秋荼般苛繁的刑法,便是在道德之世而行严刑峻法,在太平刑措之⽇却费尽心机罗织人的罪名,那我认为是不当的。”诏命采纳了他的意见。 永徽初年,授官著作郞。与许敬宗等人合撰《西域图》。后历任谏议大夫、给事中,并依旧兼修国史。又撰写《太宗实录》,从贞观十五年(641)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共二十卷,上书奉献皇上,赐给绸帛三百段。后因事获罪贬为越州都督府长史。龙朔三年(663),逝世于任所。敬播又著有《隋略》二十卷。 |
上一章 旧唐书 下一章 ( → ) |
旧唐书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旧唐书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旧唐书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刘昫等是旧唐书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