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旧唐书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旧唐书 作者:刘昫等 | 书号:10200 时间:2017/3/26 字数:25198 |
上一章 卷四十二 下一章 ( → ) | |
○魏元忠 韦安石 子陟 斌 斌子况 从⽗兄子抗 从祖兄子巨源 赵彦昭附 萧至忠 宗楚客 纪处讷附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本名真宰,以避则天⺟号改焉。初,为太生学,志气 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 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就传其术。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 ![]() 臣闻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与武也。然则文武之道,虽有二门,至于制胜御 人,其归一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远振,建礼乐而陶士庶,训军旅而慑生灵。然 论武者以弓马为先,而不稽之以权略;谈文者以篇章为首,而不问之以经纶。而奔 竞相因,遂成浮俗。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谈空。近观齐、梁书, 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 ![]() ![]() 臣闻才生于代,代实须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故物有不求,未有 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 ![]() ![]() ![]() 亦有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展其志略,⾝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则贫 ![]() 臣请历访內外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得不有智计如羊祜、武艺如李广,在用与不 用之间,不得骋其才略。伏愿降宽大之诏,使各言其志。无令汲黯直气,卧死于淮 ![]() 又曰: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自家国良将,可得言矣。李 靖破突厥,侯君集灭⾼昌,苏定方开西域,李勣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 致。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 ![]() 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故魏用柏直以拒汉,韩信轻为 竖子;燕任慕容评以抗秦,王猛谓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评智勇俱亡者也。夫中材 之人,素无智略,一旦居元帅之任,而意气轩昂,自谓当其锋者无不摧碎,岂知戎 昭果毅、敦《诗》说《礼》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万众独举鄢郢,其后果辱秦军; 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登时见折季布,皆其事也。 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弟子,亦有死事之家而蒙菗擢者。此等本非⼲略见知, 虽竭力尽诚,亦不免于倾败,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后汉马贤讨西羌,皇甫规陈 其必败;宋文帝使王玄谟收复河南,沈庆之悬知不克。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 下之众,郗超明其必胜;桓温提数万之兵,万里而袭成都,刘真长期于决取。虽时 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验大体,观其锐志与识略耳。明者隋分而察,成败之形, 昭然自露。京房有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则昔贤之与今哲,意况何殊。 当事机之际也。皆随时而立功,岂复取贤于往代,待才于未来也?即论知与不知, 用与不用。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若陈汤、吕蒙、 马隆、孟观,并出自贫 ![]() ![]() ![]() 又曰: 臣闻赏者礼之基,罚者刑之本。故礼崇谋夫竭其能,赏厚义士轻其死,刑正君 子勖其心,罚重小人惩其过。然则赏罚者,军国之纲纪,政教之药石。纲纪举而众 务自理,药石行而文武用命。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勍敌,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 之寄,奉命专征,不能 ![]() ![]() ![]() 古人云:“国无赏罚,虽尧、舜不能为化。”今罚不能行,赏亦难信,故人间 议者皆言“近⽇征行,虚有赏格而无其事。”良由中才之人不识大体,恐赏赐勋 庸,倾竭仓库,留意锥刀,将此益国。徇目前之近利,忘经久之远图,所谓错之毫 厘,失之千里者也。且黔首虽微,不可欺以得志,瞻望恩泽,必因事而生心。既有 所因,须应之以实,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比者师出无功,未必不由于此。 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故商君移木以表信,曹 公割发以明法,岂礼也哉,有由然也。自苏定方定辽东,李勣破平壤,赏绝不行, 勋仍淹滞,数年纷纭,真伪相杂,纵加沙汰,未至澄清。臣以吏不奉法,慢自京师, 伪勋所由,主司之过。其则不远,近在尚书省中,不闻斩一台郞,戮一令史,使天 下知闻,天皇何能照远而不照近哉!神州化首,万国共尊,文昌政本,四方是则, 轨物宣风,理 ![]() 且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臣识不稽古,请以近事言之。贞观年中,万 年县尉司马玄景舞文饰智,以邀乾没,太宗审其奷诈,弃之都市。及征⾼丽也,总 管张君乂击贼不进,斩之旗下。臣以伪勋之罪,多于玄景;仁贵等败,重于君乂。 向使早诛薛仁贵、郭待封,则自余诸将,岂敢失利于后哉?韩子云:“慈⽗多败子, 严家无格虏。”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公孙弘有言:“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节 俭。”臣恐天皇病之于不广大,过在于慈⽗,斯亦⽇月之一蚀也。又今之将吏,率 多贪暴,所务唯狗马,所求唯财物,无赵奢、吴起散金养士之风,纵使行军,悉是 此属。臣恐吐蕃之平,未可旦夕望也。 帝甚叹异之,授秘书省正字,令直中书省,仗內供奉。寻除监察御史。 文明年,迁殿中侍御史。其年,徐敬业据扬州作 ![]() 时敬业屯于下阿溪,敬业弟敬猷率偏师以 ![]() ![]() ![]() ![]() ![]() 寻陷周兴狱,诣市将刑,则天以元忠有讨平敬业功,特免死配流贵州。时承敕 者将至市,先令传呼,监刑者遽释元忠令起,元忠曰:“未知敕虚实,岂可造次。” 徐待宣敕,然始起谢,观者咸叹其临刑而神⾊不挠。圣历元年,召授侍御史,擢拜 御史中丞。又为来俊臣、侯思止所陷,再被流于岭表。复还,授御史中丞。元忠前 后三被流,于时人多称其无罪。则天尝谓曰:“卿累负谤铄,何也?”对曰:“臣 犹鹿也,罗织之徒,有如猎者,苟须臣⾁作羹耳。此辈杀臣以求达,臣复何辜。” 圣历二年,擢拜凤阁侍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检校并州长史。未几,加银青 光禄大夫,迁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检校洛州长史。政号清严。长安中,相王为并 州元帅,元忠为副。时奉宸令张易之尝纵其家奴凌暴百姓,元忠笞杀之,权豪莫不 敬惮。时突厥与吐蕃数犯塞,元忠皆为大总管拒之。元忠在军,唯持重自守,竟无 所克获,然亦未尝败失。 中宗在舂宮时,元忠检校太子左庶子。时张易之、昌宗权宠⽇盛,倾朝附之。 元忠尝奏则天曰:“臣承先帝顾眄,受陛下厚恩,不徇忠死节,使小人得在君侧, 臣之罪也。”则天不悦。易之、昌宗由是含怒。因则天不豫,乃谮元忠与司礼丞⾼ 戩潜谋曰:“主上老矣,吾属当挟太子而令天下。”则天惑其言,乃下元忠诏狱, 召太子、相王及诸宰相,令昌宗与元忠等殿前参对,反复不决。昌宗又引凤阁舍人 张说令执证元忠。说初伪许之,及则天召说验问,说确称元忠实无此语。则天乃悟 元忠被诬,然以昌宗之故,特贬授端州⾼要尉。 中宗即位,其⽇驿召元忠,授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旬⽇,又迁兵部尚书, 知政事如故。寻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时则天崩,中宗居谅暗,多不视事, 军国大政,独委元忠者数⽇。未几,迁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累封齐国公,监修 国史。神龙二年,元忠与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 徐坚等撰《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编次文集一百二十卷奏之。中宗称善,赐元忠 物千段,仍封其子卫王府谘议参军升为任城县男。时元忠特承宠荣,当朝用事。初 元忠作相于则天朝,议者以为公清。至是再居政事,天下莫不延首倾属,冀有所弘 益。元忠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以此少之。四 年秋,代唐璟为尚书右仆 ![]() ![]() 是时,安乐公主尝私请废节愍太子,立己为皇太女。中宗以问元忠,元忠固称 不可,乃止。寻迁左仆 ![]() ![]() ![]() 是时,三思之 ![]() ![]() ![]() ![]() ![]()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周大司空、郧国公孝宽曾孙也。祖津,大业末为民部侍 郞。炀帝之幸江都,敕津与段达、元文都等于洛 ![]() ![]() ![]() 安石应明经举,累授乾封尉,苏良嗣甚礼之。永昌元年,三迁雍州司兵,良嗣 时为文昌左相,谓安石曰:“大材须大用,何为徒劳于州县也。”特荐于则天,擢 拜膳部员外郞、永昌令、并州司马。则天手制劳之曰:“闻卿在彼,庶事存心,善 政表于能官,仁明彰于镇抚。如此称职,深慰朕怀。”俄拜并州刺史,又历德、郑 二州刺史。安石 ![]() 时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皆恃宠用权,安石数折辱之,甚为易之等所忌。尝于內 殿赐宴,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数人于前博戏。安石疏奏曰:“蜀商等 ![]() ![]() 神龙初,徵拜刑部尚书。是岁,又迁吏部尚书,复知政事。俄代张柬之为中书 令,封郧国公,以尝为宮僚,赐实封三百户,又兼相王府长史。俄转户部尚书,复 为侍中,监修国史。中宗与庶人尝因正月十五⽇夜幸其第,赐赉不可胜数。又中宗 尝幸安乐公主城西池馆,公主具舟楫,请御楼船,安石谏曰:“御轻舟,乘不测, 臣恐非帝王之事。”乃止。 睿宗践祚,拜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公。俄又历侍中、中书令。景云二年,加开 府仪同三司。时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潜有异图,将引安石预其事,公主屡使子婿唐 晙邀安石至宅,安石竟拒而不往。睿宗尝密召安石,谓曰:“闻朝廷倾心东宮,卿 何不察也?”安石对曰:“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 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以致惑也。”睿宗矍然曰:“朕知之矣,卿 勿言也。”太平于帘中听窃之,乃构飞语, ![]() ![]() ![]() 安石初在蒲州时,太常卿姜皎有所请托,安石拒之,皎大怒。开元二年,皎弟 晦为御史中丞,以安石等作相时,同受中宗遗制,宗楚客、韦温削除相王辅政之辞, 安石不能正其事,令侍御史洪子舆举劾之。子舆以事经赦令,固称不可。监察御史 郭震希皎等意,越次奏之,于是下诏曰:“青州刺史韦安石、太子宾客韦嗣立、刑 部尚书赵彦昭等,往在先朝,曲蒙厚赏,因缘幸会,久在庙堂,朋 ![]() ![]() ![]() 陟字殷卿,代为关中著姓,人物⾐冠,弈世荣盛。安石晚有子,及为并州司马, 始生陟及斌,俱少聪敏,颇异常童。陟自幼风标整峻,立独不群,安石尤爱之。神 龙二年,安石为中书令,陟始十岁,拜温王府东阁祭酒,加朝散大夫,累迁秘书太 堂丞,有文彩,善隶书,辞人、秀士已游其门矣。开元初,丁⽗忧,居丧过礼。自 此杜门不出八年,与弟斌相劝励,探讨典坟,不舍昼夜,文华当代,俱有盛名。于 时才名之士王维、崔颢、卢象等,常与陟唱和游处。广平宋公见陟叹曰:“盛德遗 范,尽在是矣。”历洛 ![]() 后为礼部侍郞。陟好接后辈,尤鉴于文,虽辞人后生,靡不谙练。曩者主司取 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先责旧,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 试一⽇,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后为吏部侍郞,常病 选人冒名接脚,阙员既少,取士良难,正调者被挤,伪集者冒进。陟刚肠嫉恶,风 彩严正,选人疑其有瑕,案声盘诘,无不首伏。每岁皆赎得数百员阙,以待淹滞, 常谓所亲曰:“使陟知铨衡一二年,则无人可选矣。” 陟门地豪华,早践清列,侍兒阉阍,列侍左右者十数,⾐书药食,咸有典掌, 而舆马僮奴,势侔于王家主第。自以才地人物,坐取三公,颇以简贵自处,善 ![]() ![]() ![]() 李林甫忌之,出为襄 ![]() ![]() 十二年⼊考,在华清宮。右相杨国忠恶其才望,恐践台衡,乃引河东人吴象之 谓曰:“子能使人告陟乎?吾以子为御史。”象之曰:“能。”乃告陟与御史中丞 吉温结托, ![]() ![]() 会禄山反,陷洛 ![]() ![]() ![]() 经岁余,潼关失守,肃宗即位于灵武,起为吴郡太守,兼江南东道采访使。未 到郡,肃宗使中官贾游严手诏追之。未至凤翔,会江东永王擅起兵,令陟招谕,除 御史大夫,兼江东节度使。陟以季广琛从永王下江,非其本意,惧罪出奔,未有所 适,乃有表请拜广琛为丹 ![]() ![]() 无何,有诏令陟赴行在。陟以广琛虽承恩命,犹且迟回,恐后变生,祸贻于陟, ![]() ![]() ![]() ![]() 陟早有台辅之望,间被李林甫、杨国忠所挤。及中原兵起,天下事殷,陟常自 谓负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 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因遘疾,上元元年八月,卒于虢州,时年六十五,赠荆 州大都督。永泰元年,诏曰:“竭忠之臣,殁不废命,奉上之节,行固无私,言念 饰终,抑惟恆典。故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东京留守、兼判留 司尚书省事、东京畿观察处置使、上柱国、郇国公韦陟,敦敏直方,端严峻整,弘 敷典礼,表正人伦,学冠通儒,文含大雅。顷者询谟旧德,保厘成周,眷彼郊圻, 资其慎固。而凶胡残丑,密迩河洛,命居陕、虢,时俟翦除。才加喉⾆之荣,遽婴 霜露之疾。方期克享眉寿,冀其有瘳,奄此殂殁,良深震悼。升车而复,以申三禭 之恩;在牖加绅,宜崇八座之宠。可赠尚书左仆 ![]() ![]() 斌,景云初安石为宰辅时,授太子通事舍人。早修整,尚文艺,容止严厉,有 大臣体,与兄陟齐名。开元十七年,司徒薛王业为女平恩县主求婚,以斌才地奏配 焉。迁秘书丞。天宝初,转国子司业,徐安贞、王维、崔颢,当代辞人,特为推挹。 天宝中,拜中书舍人,兼集贤院学士。兄陟先为中书舍人,未几迁礼部侍郞。陟在 南省,斌又掌文诰。改太常少卿。天宝五载,右相李林甫构陷刑部尚书韦坚,斌以 亲累贬巴陵太守,移临安太守,加银青光禄大夫。斌授五品时,兄陟为河东太守, 堂兄由为右金吾将军,縚为太子少师,四人同时列戟,⾐冠之盛,罕有其比。 十四载,安禄山反,陷洛 ![]() 抗,弱冠举明经,累转吏部郞中,以清谨著称。景云初,为永昌令,不务威刑 而政令肃一。都辇繁剧,前后为政,宽猛得中,无如抗者。无几,迁右台御史中丞, 人吏诣阙请留,不许,因立碑于通衢,纪其遗惠。开元三年,自左庶子出为益州长 史。四年,⼊为⻩门侍郞。 八年,河曲叛胡康待宾拥徒作 ![]() 巨源,周京兆尹总曾孙也。祖匡伯,袭祖爵郧国公,⼊隋改封舒国公,官至尚 ⾐奉御。巨源则天时累迁司宾少卿,转司府卿、文昌右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三 年,转夏官侍郞,依前平章事。有吏才,勾覆省內文案,下符剥徵,虽为下所怨苦, 然亦颇收其利。证圣初,出为鄜州刺史,寻拜地官尚书、神都留守。长安二年,诏 ⼊转刑部尚书,又加太子宾客,再为神都留守。 神龙初,⼊拜工部尚书,封同安县子。又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 郇县伯。时安石为中书令,以是巨源近属,罢知政事。巨源寻迁侍中、中书令,进 封舒国公,附⼊韦后三等亲,叙为兄弟,编在属籍。是岁,巨源奉制与唐休璟、李 怀远、祝钦明、苏环等定《垂拱格》及《格后敕》,前后计二十卷,颁下施行。时 武三思先有实封数千户在贝州,时属大⽔,刺史宋璟议称租庸及封丁并合捐免;巨 源以为⾕稼虽被湮沉,其蚕桑见在,可勒输庸调,由是河朔户口颇多流散。 景龙二年,顺天翊圣皇后⾐箱中裙上有五⾊云起,久则方歇,巨源以为非常佳 瑞,请布告天下,许之。中宗又令画工图其状以示百僚,仍大赦天下,內外五品已 上官⺟ ![]() ![]() 景龙三年,拜尚书左仆 ![]() ![]() 睿宗即位,赠特进、荆州大都督。太常博士李处直议巨源谥曰“昭”户部员 外郞李邕驳之曰:“三思引之为相,阿韦托之为亲,无功而封,无德而禄,同族则 丑正安石,他人则附琊楚客,谥之曰‘昭’,良恐不当。”初,巨源与安石迭为宰 相,时人以为情不相协,故邕以此称之。处直仍固请依前谥为定。邕又驳曰: 夫古之谥,在乎劝沮,将杜小人之业,冀长君子之风。故为善者虽存不贵仕, 而没有余名,此贤达所以砥节也;为恶者虽生有所幸,死怀所惩,此回琊所以易心 也。呜呼!巨源尝未斯察,而乃闻义不从,与恶相济,蓄罔上之志,协群凶之谋, 苟容圣朝,贪昧厚禄。自以宰臣之贵,不崇朝而贾害者,固鬼得而诛之也。彼则匹 夫之微,未受命而行刑者,固人得而诛之也。幽明之愤,断焉可知,天地之心,自 此而见矣。 顷者皇运中兴,功臣翼政。时序未几,琊逆执权,奷慝者拜爵于私门,忠正者 黜降于籓郡。巨源此际,用事方殷。且于阿韦何亲,而结为昆季;于家国何力,而 累忝大官。此则暗通中人,附会武氏,托城社之固, ![]() 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酌于礼经,陈于郊祭。将以对越天地,光扬祖宗,即 告成功,以观海內。惟昔亚献,不闻妇人,阿韦蓄无君之忱,怀自达之意,潜图帝 位,议啄皇孙,升坛拟仪,拜赐明命,将预家事,无守国章。巨源创迹于前,悖逆 演成于后。时有礼部侍郞徐坚、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彭景直并言之莫从。其罪 二也。 又上天不吊,先帝遇毒,悔祸无徵,阿韦将篡。画计未果,逆心尚摇,周章夷 犹,仓卒 ![]() 又人为邦本,财实聚人,夺其财则人心自离,无其人则国本何恃。巨源屡践台 辅,专行勾徵,废越条章,崇尚侵刻,树怨天下,剥害生灵,兆庶流离,户口减耗。 况以三思食邑,往在贝州,时属久 ![]() 但巨源长于华宗,仕于累代,作万国之相,处具瞻之地,蔽⽇月之屋辉,负丘 山之重责,今乃妄加褒述,安能分谤者哉! 当时虽不从邕议,而论者是之。巨源与安石及则天时文昌右相待价,并是五服 之亲,自余近属至大官者数十人。 赵彦昭者,甘州张掖人也。⽗武孟,初以驰骋佃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 泣曰:“汝不读书而佃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 ![]() 彦昭少以文辞知名。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郞、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充 修文馆学士。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中宗命彦昭为使,彦昭以既充外 使,恐失其宠,殊不悦。司农卿赵履温私谓曰:“公国之宰辅,而为一介之使,不 亦鄙乎?”彦昭曰:“计将安出?”履温因为 ![]() 睿宗时,出为凉州都督,为政清严,将士已下皆动⾜股栗。又为宋州刺史,⼊ 为吏部侍郞,又为刑部尚书、关內道持节巡边使、检校左御史台大夫。 彦昭素与郭元振、张说友善。及萧至忠等伏诛,元振、说等称彦昭先尝密图其 事,乃以功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赐实封一百户。殿中侍御史郭震奏:“彦昭以 女巫赵五娘左道 ![]() ![]() ![]() 萧至忠,秘书少监德言曾孙也。少仕为畿尉,以清谨称。尝与友人期于路隅, 会风雪冻冽,诸人皆奔避就宇下。至忠曰:“宁有与人期而求安失信乎?”独不去, 众咸叹服。神龙初,武三思擅权,至忠附之,自吏部员外擢拜御史中丞。迁吏部侍 郞,仍兼御史中丞。恃武三思势,掌选无所忌惮,请谒杜绝,威风大行。寻迁中书 侍郞,兼中书令。 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后,有三思 ![]() ![]() ![]() ![]() 臣闻王者列职分司,为人求理,求理之道,必在用贤。得其人则公务克修,非 其才则厥官如旷。官旷则事废,事废则人残,渐至凌迟,率由于此。顷者选曹授职, 政事官人,或异才升,多非德进。皆因依贵要,互为粉饰,苟得即是,曾无远图, 上下相蒙,谁肯言及?臣闻官爵者公器也,恩幸者私惠也,祇可金帛富之,粱⾁食 之,以存私泽也。若以公器为私用,则公议不行,而劳人解体;以小私而妨至公, 则私谒门开,而正言路绝,俭人递进,君子道消,⽇削月朘,卒见凋弊者,为官非 其人也。昔汉馆陶公主为子求郞,明帝谓曰:“郞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 人,则人受其殃。”赐钱十万而已。此即至公之道不亏,恩私之情无替,良史直笔, 将为美谈,于今称之,不辍其口者也。当今列位已广,冗员倍多,祈求未厌,⽇月 增数。陛下降不赀之泽,近戚有无涯之请,卖官利己,鬻法徇私。台寺之內,硃紫 盈満,官秩益轻,恩赏弥数。俭利之辈,冒进而莫识廉隅;方雅之流,知难而敛分 丘陇。才者莫用,用者不才,二事相形,十有其五。故人不效力而官匪其人, ![]() 臣窃见宰相及近侍要官弟子,多居美爵,此并势要亲戚,罕有才艺,递相嘱托, 虚践官荣。《诗》云:“东人之子,职劳不赉。西人之子,粲粲⾐服。人私之子, 百僚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廛廛佩璲,不以其长。”此言王政不平,众 官废职,私家之子,列试于荣班,非任之人,徒长其饰佩。臣愚伏愿陛下想居安思 危之义,行改弦易张之道。爱惜爵赏,审量材识,官无虚授,人必为官,进大雅于 枢近,退小子于闲僻,政令惟一,威恩以信,私不害公,情不挠法,则天下幸甚。 臣伏见永徵故事,宰相弟子多居外职者,非直抑強宗、分大族,亦以退不肖、择贤 才。伏愿陛下远稽旧典,近遵先圣,特降明敕,令宰相已下及诸司长官弟子,并改 授外官,庶望分职四方,共宁百姓,表里相统,遐迩人安。 疏奏不纳。 明年,代韦巨源为侍中,仍依旧修史。寻迁中书令。时宗楚客、纪处讷潜怀奷 计,自树朋 ![]() 睿宗即位,景云初,出为晋州刺史,甚有能名。时太平公主用事,至忠潜遣间 使申意,求⼊为京职。诛韦氏之际,至忠一子任千牛,为 ![]() ![]() 宗楚客者,蒲州河东人,则天从⽗姊之子也。兄秦客,垂拱中潜劝则天⾰命称 帝,由是累迁內史。后与楚客及弟晋卿并以奷赃事发,配流岭外。秦客死,楚客等 寻复追还。楚客累迁夏官侍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初,为太仆卿。武三思用 事,引楚客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晋卿累迁将作大匠。节愍太子既杀武三 思,兵败,逃于鄠县,楚客遣使追斩之,仍令以其首祭三思及崇训丧柩。韦庶人及 安乐公主尤加亲信,未几,迁中书令。楚客虽迹附韦氏,而尝别有异图,与侍中纪 处讷共为朋 ![]() 景龙中,西突厥娑葛与阿史那忠节不和,屡相侵扰,西陲不安。安西都护郭元 振奏请徒忠节于內地,楚客与晋卿、处讷等各纳忠节重赂,奏请发兵以讨娑葛,不 纳元振所奏。娑葛知而大怒,举兵⼊寇,甚为边患。于是监察御史崔琬劾奏楚客等 曰: 臣闻四牡项领,良御不乘;二心事君,明罚无舍。谨案宗楚客、纪处讷等, ![]() ![]() ![]() ![]() 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偻趋出,立于朝堂待罪。楚客更咤鳃作 ⾊而进,自言以执 ![]() 纪处讷者,秦州上邽人也。娶武三思 ![]() 史官曰:大帝、孝和之朝,政不由己,则天在位,已绝缀旒,韦后司晨,前踪 覆辙。当是时,奷琊有 ![]() ![]() ![]() 赞曰:为唐重臣,食唐重禄。颠危不持,富贵何⾜。二宗、一纪,谗琊酷毒。 与前数公,死不知辱。 部分译文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本名真宰,因避讳武则天⺟亲名号而改名。当初,他做太生学时,就志气倜傥,不把举荐放在心上,故累年未能升调。当时有一左史,是銩稨人,姓江名融,他撰写了《九州设险图》,全面记载了古今用兵成败方面的事。魏元忠就对这一內容加以训释解说。仪凤年中(679),吐番不断地犯侵边土。魏元忠到洛 ![]() 文明年中(684),他迁任殿中侍御史。那年,徐敬业占据扬州作 ![]() ![]() ![]() 当时,徐敬业驻兵于下阿奚⾕,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猷率领偏师 ![]() ![]() ![]() ![]() 不久他被周兴诬陷下狱,将赴刑场行刑,武则天以魏元忠讨平徐敬业有功,特免死而发配贵州,当时传达命令的人将到刑场,先令他人飞往刑场传呼,监刑官马上释放魏元忠要他站起来。魏元忠道“:还不知道赦令是真是假,岂可随随便便就这样。”直到他听见了宣布命令,才起立致谢。观看的人都赞叹他临刑而神⾊不忧。圣历元年(698),他任侍御史,后升任御史中丞。后来又被来俊臣、侯思止陷害,再度流放于岭表。后来回到京师,授御史中丞。魏元忠前后三次被流放,当时的人都说他无罪。武则天曾对他说:“卿多次遭陷致罪,是何原因?”他回答说:“臣就像一匹鹿,罗织之徒,就像猎人,是想用臣的⾁做羹罢了。这些人杀臣是想求得通达,臣又有何罪?” 圣历二年(699),他升任凤阁侍郞,任代理宰相,检校并州长史。未过多久,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迁任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检校洛州长史,治政清严,长安年中,相王为并州元帅,魏元忠任副职。当时奉宸令张易之曾纵容家奴欺凌百姓。魏元忠按法笞杀了家奴。权贵们莫不敬畏。当时,突厥与吐蕃多次犯侵边土,魏元忠为大总管抗击敌军,魏元忠在军中,持重自守,既未打胜仗,也未打败仗。中宗为太子时,魏元忠任检校太子左庶子。当时张易之、张昌宗权宠的状况一天比一天盛,倾朝员官都趋附于他们,而魏元忠曾为此上奏武则天:“臣承蒙先帝看得起,又受陛下的厚恩,不能为忠于家国尽死节,使小人能在君侧,臣之罪也。”武则天看了很不⾼兴。张易之、张昌宗由此含怒,趁武则天⾝体不好,便诬害魏元忠说他与司礼卿⾼戬私下同谋道“:主上老了,我辈当挟太子而令天下。”武则天听了,便把魏元忠收⼊狱中,召太子、相王及宰相到朝廷,让张昌宗与魏元忠在殿前对质,反复不能决断。张昌宗又要凤阁舍人张说做证人,张说开始答应了,等到武则天召他到殿前验问时,张说据实说魏元忠实无此证。武则天才明⽩魏元忠被诬害,但因张昌宗的缘故,特贬授端州⾼要县尉。 中宗即位,派驿马专程召回魏元忠,授卫尉卿,任代理宰相。十⽇,又迁任兵部尚书,主管军国大事如故。不久,又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当时武则天死了,中宗居丧,多不视事,军国大政,独委魏元忠代理数⽇。未过多久,魏元忠任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封齐国公,监修国史。神龙二年(706),魏元忠与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氵中、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等撰写《武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编辑文集一百二十卷上奏。中宗称善,赐魏元忠五⾊绸千段。还封他的儿子卫王府咨议参军魏升为任城县男。当时魏元忠特别受宠于皇上,当朝用事。当初,魏元忠在武则天朝中做宰相时,议者都认为他公正洁廉。到此时再度任宰相,天下人莫不引颈盼望,希望他有所弘扬。但魏元忠依附权豪,抑弃寒俊,竟然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因此责备他。四年秋,他代唐王景任尚书右仆 ![]() ![]() 这时,安乐公主曾私下请皇上废除节愍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中宗以此事问魏元忠,魏元忠坚持说不可,才作罢。不久,魏元忠任左仆 ![]() ![]() 此时,武三思的死 ![]() ![]() ![]() 景龙四年(710),追赠魏元忠尚书左仆 ![]() ![]()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今陕西临潼县),他是北周大司空、郧国公韦孝宽的曾孙。他的祖⽗韦津,在隋炀帝大业末(617~618),做过民部侍郞。隋炀帝到江都,命韦津与段达、元文都等在洛 ![]() ![]() ![]() ![]() ![]() ![]() 唐设六科取士,其中以经义录取的谓之明经。韦安石考明经科而中举,连续授乾封县尉。苏良嗣很看重他,以礼相待。永昌元年(689),三次迁任雍州司兵,苏良嗣当时是文昌左相,他对安石说“:大才须大用,何必在州县事务上徒劳呢。”苏良嗣特意向武则天推荐韦安石,于是被选用,拜膳部员外郞、永昌县令、并州司马。武则天亲书诏令慰问韦安石“:闻卿在彼,繁事存心,善政表现了自己为官之才能,仁明彰著了自己对民的安抚。如此称职,深慰朕心。”不久拜并州刺史,又先后任德、郑二州刺史。韦安石 ![]() 当时,张易之兄弟和武三思皆恃宠滥用职权,肆无忌惮。韦安石多次挫败了他们的傲气,因此很为张易之等所忌恨。有一次,武则天曾在內殿赐宴,张易之引来四川商人宋霸子等数人,在宴前博戏。韦安石跪奏:“蜀商等 ![]() ![]() 神龙初(705~706),征召韦安石拜刑部尚书。这年,又迁任吏部尚书,再主持政务。不久,代张柬之为中书令,封郧国公,来作为太子的宮僚,赐封三百户并接取所封户数租税,又兼相王府长史。不久又调任户部尚书,再为侍中,监修国史。唐中宗与韦庶人曾经在正月十五⽇夜到韦安石的宅第,并赐赏给他不可胜数的财物。又中宗曾经到安乐公主城西池馆,公主准备了舟楫,请驾御楼船,韦安石谏道“:驾御轻舟,易出现不测之事,臣认为这不是帝王应做的事。”这事才作罢。 睿宗即位祭主,拜韦安石为太子少保,改封为郇国公。不久,又先后任侍中、中书令。景云二年(711),又加官为开府仪同三司(唐为文散官第一等,即不带职官,亦与朝参俸禄)。当时,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怀蔵谋反之心,将拉拢韦安石参与其事,公主多次派子婿唐腢邀韦安石到她的宅第,韦安石竟然拒而不往。睿宗曾经密召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朝廷大臣都倾心于太子,卿为什么没有察觉呢?”韦安石答道“:陛下哪里来的这些亡国之言,这一定是太平公主之计谋,太子有大功于家国,仁明孝友,为天下所称赞,愿陛下不要听信谗言以致 ![]() ![]() ![]() ![]() 韦安石初在蒲州,太常卿姜皎有事拜托韦安石帮忙,韦安石拒绝了他,所以姜皎很是恼火。开元二年(714),姜皎的弟弟姜晦任御史中丞,以韦安石等做宰相时,一同接受了中宗的遗留的诏令,造成宗楚客、韦温削除了相王辅政的权力为理由,韦安石又不能拿事实辨清此事,姜晦便要侍御史洪于舆举报。但洪于舆以这件事是已经有赦免令的,坚持称不能举报。监察御史郭震希、姜皎等人,越级上奏,于是朝廷下诏:“青州刺史韦安石、太子宾客韦嗣立、刑部尚书赵彦昭等人,往⽇在先朝,蒙受厚恩,因缘而幸会,久在朝廷,朋 ![]() ![]() ![]() 赵彦昭,甘州张掖人。他的⽗亲赵武孟,当初以驰骋打猎为职业。他捕获了肥鲜野味就留给⺟亲,⺟亲流着泪泣声相告“:你不读书,只是打猎,像这样下去,我无望了。”竟不吃他的野味,赵武孟因此而开始勤学,终于博通经史,后中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撰写《河西人物志》十卷。 赵彦昭少年时代就以文辞知名。中宗的时候,他累任中书侍郞,代理宰相,兼任国史,充任文学馆士。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即君长),中宗命赵彦昭为使节,赵彦昭觉得既然充当了外使,担心会失宠,心中很是不⾼兴。司农卿赵履温私下对他说“:您是国之宰辅,却去做一介小小的使节,不是太不像话吗?”赵彦昭说“:这该怎么办呢?”赵履温就暗中托安乐公主密奏留下赵彦昭,中宗于是另派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代他充当了使节。 睿宗时,他出京到凉州任都督,为政清正廉洁,将士以下都很是敬畏,后又任宋州刺史,又⼊京任吏部侍郞,又任刑部尚书、关內道持节巡边使、检校左御史台大夫。 赵彦昭平素与郭元振、张说友好,到萧至忠等被诛时,郭元振、张说等称赞赵彦昭先曾参与揭发萧至忠有功,于是升任刑部尚书,封耿国公,赐实封一百户。但殿中侍御史郭震却上奏,说赵彦昭与女巫赵五娘左道 ![]() 萧至忠,秘书少监萧德言的曾孙。他少年时就做了京城管辖的卫尉,以清正严谨著称。他曾经与朋友相约在路边相候,正碰上风雪冻冽,很多人都到避风的屋檐下去,萧至忠却说:“哪里有与人相约为了怕风雪而失信的呢?”他一人在风雪中不离开,众人都为之叹服。神龙初年(705),武三思专权,萧至忠依附他,从吏部员外郞提拔为御史中丞。后又调任吏部侍郞,仍兼任御史中丞。他凭靠武三思的势力,掌握选官的大权,无所忌惮,杜绝请托,威风大行。不久,升任中书侍郞,兼中书令。 节愍太子诛杀武三思后,武三思的余 ![]() ![]() ![]() 不久,他调任⻩门侍郞,代宰相。萧至忠曾上疏论析时政,道: “臣听说做帝王的列职分司,为人求理,求理之道,必在用贤。得其人就公务洁顺,用非其才就有官如同无官空缺。官缺空则事废,事废则人残,慢慢的时政就会衰败,这大概是一条治政的规律。近来选官授职,多非德进。大多是依靠贵要,互相粉饰。即使知道这情况,也不为家国考虑,上下相蒙,哪个肯揭露真相呢?臣闻官爵是天下的公器,恩宠实际上是私惠。只能给予金帛让他富裕,吃好穿好,来存人私恩泽。如果把家国的职位为私用,那么公道就不通行了。这样以小私来妨碍大公,那么后门之风一开,而正当的言语就被堵绝。小人就当道,君子道消。这样⽇削月蚀,最终会使家国凋敝,这都是为官非其人的缘故。过去汉代的馆陶公主为自己的儿子求一郞官,汉明帝就对她说:‘郞官上应天上的星宿,出外管理百里,如果非其人,那百姓就要遭殃了。’就赏赐了十万给她的儿子。这就大公之道未亏损,没有用私情来代替,良史直笔,传为美谈,一直到今天人们还赞不绝口。当今官位很广,冗员倍增,贪求无厌,⽇月增数。陛下降无法计算的恩泽,近戚又增无涯之请,卖官利己,枉法徇私。衙门之內,朱紫盈満,官秩皆轻,恩赏更加多。势利小人,冒进不识廉聇,方雅君子,知难而退避丘陇。才者未用,用者非才,这两种情况相比,十个中就有其五。官非其人, ![]() “臣窃见宰相和近侍要官的弟子,多居美爵,远再加上势要的亲戚,递相嘱托,虚践官荣。《诗经》上说:‘东人之子,职劳不赍;西人之子,粲粲⾐服;人私之子,百僚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鞘鞘佩王遂,不以其长。’这讲的是王政不公平,众官废职,私家之子,都混进了员官的行列;非任之人,⽩⽩地有着饰佩。臣愿陛下要思考居安思危的道理,行改弦易辙之道,要爱惜官爵,审量才识,官无虚授,人要做官,要走正道,杜绝小人的琊道,政令一致,威恩以信,私不害公,情不扰法,这样天下就大幸了。臣见永徽的旧事,宰相弟子多居外职,这不仅是抑強宗,分大族,也是退不肖,择贤才。伏愿陛下远查旧典,近遵先圣,降明旨令宰相以下及诸司长官弟子,都改授外官,希望他们分职四方,共宁百姓,表里相统,远近安宁。” 他的疏奏未被采纳。 第二年,萧至忠代韦巨源任侍中,依旧修史。不久又迁任中书令。当时宗楚客、纪处讷暗怀奷计,自树朋 ![]() 睿宗即位,在景云初,萧至忠出京任晋州刺史,很有能力。当时太平公主得势,萧至忠暗中派人向太平公主疏通,想求得⼊京任职。韦庶人被诛之时,萧至忠一个儿子任千牛,被 ![]() 不久,左仆 ![]() 宗楚客,蒲州河东人,是武则天姑⺟的儿子,他的哥哥宗秦客,在垂拱初年(685)暗中劝武则天改制称帝,因此累任內史。后来与宗楚客和宗晋卿两个弟弟一起奷赃事发,流配岭外。宗秦客死,宗楚客、宗晋卿不久又召回京师,宗楚客累任夏官侍郞,代理宰相。神龙初年(705),宗楚客任太仆卿。武三思得宠专权时,引荐宗楚客为兵部尚书,代宰相,宗晋卿任将作大匠。节愍太子杀了武三思,兵败,逃到。。县,宗楚客派人追赶而杀掉了他。并以节愍太子的头来祭奠武三思和武崇训的灵柩。韦庶人和安乐公主对他特别亲信。未过多久,任他为中书令。宗楚客虽然依附韦庶人,但是心怀异图,与侍中纪处讷共为朋 ![]() 景龙年中,西突厥娑葛与阿史那忠节不和,经常互相侵扰,西边的领土很不安宁。安西都护郭元振奏请役使阿史那忠节到內地,宗楚客与宗晋卿、纪处讷等都接收了阿史那忠节的重赂,奏请朝廷发兵来讨伐娑葛,不采纳郭元振的建议。娑葛知道了此情大怒,举兵⼊侵,造成严重的边患。在这种情况下,监察御史崔琬劾奏宗楚客等。按原有的制度,大臣中有被御史弹劾的,就要低头弯 ![]() |
上一章 旧唐书 下一章 ( → ) |
旧唐书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旧唐书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旧唐书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刘昫等是旧唐书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