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旧唐书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旧唐书 作者:刘昫等 | 书号:10200 时间:2017/3/26 字数:43953 |
上一章 卷十九 下一章 ( → ) | |
地理二 ○河东道三 河北道四 山南道五 河东道 河中府 隋河东郡。武德元年,置蒲州,治桑泉县,领河东、桑泉、猗氏、虞 乡四县。二年,置蒲州总管府,管蒲、虞、泰、绛、邵、浍六州。三年,移蒲治河 东县,依旧总管府。其年,置温泉县。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泰 五州,仍省温泉县。其年,罢都督府。贞观八年,割虢州之永乐来属。十七年,以 废虞州之安邑解县、废泰州之汾 ![]() 河东 隋县。州理所。开元八年,分置河西县。其年,罢中都,乃省,乾元三 年,复置 河西 旧朝邑县,属同州,管长舂宮。乾元元年,置河中府,割朝邑来属,改 为河西县,以盐坊为理所 临晋 隋分猗氏置桑泉县。武德三年,分置温泉县。九年,省温泉并⼊桑泉。 天宝十三年,改为临晋县 解 隋虞乡县。武德元年,改为解县,属虞州。蒲州别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 省解县并⼊虞乡。二十二年,复析置解县,属蒲州 猗氏 汉县,古郇国也 虞乡 汉解县地,后魏分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省解县,并⼊虞乡县。二十 年,复置解县,省虞乡。天授二年,复分解县置虞乡县 永乐 武德元年,分芮城县置属芮州。九年,废芮州,改属鼎州。贞观八年, 改属蒲州,又割属虢州。神龙元年,复来属 宝鼎 汉汾 ![]() 龙门 汉⽪氏县,后魏改为龙门。武德元年,于县置泰州,领龙门、万泉、汾 ![]() ![]() 闻喜 汉县。隋为桐乡县。武德元年,分置闻喜县 万泉 武德三年,分稷山界于薛通城置万泉县,属泰州。州废,⼊绛州,后又 隶河中府。 绛州 隋绛郡。武德元年,置绛州总管府,管绛、潞、盖、建、泽、沁、韩、 晋、吕、举、泰、蒲、虞、芮、邵十五州。绛州领正平、太平、曲沃、闻喜、稷山 五县。三年,废总管府。其年,以废北浍州之翼城置翼城县。领翼城、绛、小乡三 县。武德元年,改为浍州。二年,改为北浍州。四年,州废,三县并⼊绛州。置南 绛州,又置绛县。 曲沃 汉绛县地,后魏置曲沃县 绛 汉闻喜县,后魏置南绛州,又置绛县 稷山 后魏⾼凉县,隋改名稷山 垣 隋县。义宁元年,置邵原,领垣、王屋,又置清廉、亳城四县。武德元年, 改为邵州。二年,又置长泉县。五年,废亳城。九年,省邵州,省清廉⼊垣县,王 屋属怀州,垣属绛州 襄陵 后魏擒盛县。改为襄陵,取汉旧名。属晋州。元和十四年,属绛州。 晋州 隋临汾郡。义旗初,改为平 ![]() ![]() ![]() ![]() 临汾 汉平 ![]() 洪洞 汉杨县,至隋不改。义宁元年,改为洪洞,取县北岭名 神山 武德二年,分襄陵置浮山县。四年,改为神山,以县东南羊角山神见为 名 岳 ![]() ![]() 霍邑 汉彘县,后汉改为永安。隋于此置汾州,寻改为吕州,领霍邑、赵城、 汾西、灵石四县。贞观十七年,废吕州,以霍邑等三县来属,以灵石属汾州 赵城 国初,分霍邑县置 汾西 后汉汾西郡,隋废为县,属吕州。隋末陷贼。武德初,权于今城南五十 里申村堡置。贞观六年,移于今所 冀氏 汉猗氏县地,后于古猗氏县地南置冀氏。 隰州下 隋龙泉郡。武德元年,改为隰州,领隰川、温泉、大宁、石楼四县。 二年,置总管府,领隰、中、昌、南汾、东和、西德六州。三年,又置北温州属焉。 贞观元年,省中、昌、西德、北温四州,又以废昌州蒲县来属,仍督隰、南汾、东 和三州。三年,废都督府。又以废东和州永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大宁郡。乾 元元年,复为隰州。旧领县六,户八千二百二十二,口三万八千三百九十五。天宝, 户一万九千四百五十五,口十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在京师东北九百六里,至东都八 百八十里。 隰川 州所理。汉蒲子县地,隋为隰川县。 蒲 汉县。武德二年,置昌州,领蒲、仵城、常武、昌原四县。贞观元年,省 昌州及昌原、仵城、常武三县,以蒲属隰州。 大宁 汉北屈县地,隋为仵城。武德二年,置中州于隋大宁故城,因改名大宁。 贞观元年,废中州及大义、⽩龙二县,以大宁隶隰州。 永和 汉狐氵聂县,隋为永和。武德二年,移治于仙芝⾕西,属东和州,又分 置楼山县。贞观元年,废东和州及楼山县,以永和隶隰州。 石楼 汉土军县,隋改为石楼。武德二年,于县置西德州,领长寿、临河、石 楼三县。贞观元年,废西德州,长省寿、临河二县,以石楼属东和州。二年,又省 东和州,以石楼来属。 温泉 隋新城县。武德二年,分置温泉县,仍置北温州,领温泉、新城、⾼堂 三县,属隰州总管府。贞观元年,省北温州及新城、⾼堂二县,以温泉来属。 汾州上 隋西河郡。义旗初,依旧领隰城、介休、孝义、平遥四县。其年,割 介休、平遥二县属介休郡。武德元年,以介休郡为介州,西河郡为浩州。三年,改 浩州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来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县来属。 文⽔还并州。十七年,以废吕州之灵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 复为汾州。旧领县四,户三万四千九,口十万六千三百八十四。天宝领县五,户五 万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万二百三十三。去京师一千二百六里,东都九百三十七 里。 西河 汉美稷县,隋为隰城县。上元元年九月,改为西河县。 孝义 汉中 ![]() 介休 汉县。武德元年,于县置介州。贞观元年,州废,以介休、平遥属汾州。 平遥 汉平陶县。后魏庙讳,改“陶”为“遥”武德属介州。州废来属 灵石 隋分介休县置,属吕州。州废来属。 慈州下 元魏曰南汾州,隋改为耿州,又为文成郡。武德元年,改为汾州。五 年,改为南汾州。八年,改为慈州,以郡近慈乌戍故也。旧领县五,户五千二百四 十五,口二万二千六百五十一。天宝,户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六,口六万二千四百八 十六。在京师东北六百八十三里,去东都七百二十七里。 吉昌 隋县 文城 元魏曰斤城县,隋改为文城。显庆三年,移斤城县东北文城村置。 昌宁 汉临汾县地,后魏分置太平县,又分太平置昌宁县。 吕香 义宁元年,分仵城县置平昌县。贞观元年,改为吕香,因旧镇为名。上 元三年,移治所于故平昌府南置,今县是也。 仵城 后魏置县,取镇戍名也。 潞州大都督府 隋上 ![]() ![]() ![]() ![]() 上 ![]() ![]() 壶关 武德四年,分上 ![]() 长子 汉县 屯留 隋旧。武德五年,自霍壁移于今所。 潞城 古邑。隋特置潞城县。 襄垣 隋县。武德元年,于县置韩州,领襄垣、黎城、涉、铜鞮、武乡五县, 又割并州之榆社来属。三年,置甲⽔县,仍以榆社属榆州。六年,割沁州之铜鞮来 属。九年,省甲⽔县。贞观十七年,废韩州,以襄垣等五县隶潞州。 黎城 旧刈陵县,隋改曰黎城州。 涉 汉县。隋属韩州。州废来属。 铜鞮 隋属韩州。武德元年,属沁州。三年,分置甲⽔县。五年,移治⽔堡。 六年,移于今所,属韩州。省甲⽔县。韩州废,属潞州。 武乡 汉垣县,后魏曰沮城,移治于南亭川。改为乡县,属韩州。州废,属潞 州。则天加“武”字。神龙年,去“武”字,复为乡县。后又加“武”字。 泽州上 隋长平郡。武德元年,改为盖州,领⾼平、丹川、陵川,又置盖城四 县。又于濩泽县置泽州,领濩泽、沁⽔、端氏三县。三年,于今理置晋城县。六年, 废建州,自⾼平移盖州治之。八年,移泽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盖城。贞观元 年,废盖州,自端氏县移泽州于今治。天宝元年,改泽州为⾼平郡。乾元元年,复 为泽州。旧领县六,户一万六百六十,口四万六千七百三十二。天宝,户二万七千 八百二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九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三十里,至东都六百六十七里。 晋城 汉⾼都县,隋改为丹川。武德元年,移丹川于源泽⽔北,属盖州。二年, 于古⾼都城置晋城县,属建州。六年,废建州,县属盖州。九年,省丹川县。贞观 元年,废盖州,县属泽州 端氏 汉县。武德八年,移泽州于此县。贞观元年,又移于晋城 陵川 汉泫氏县,隋改陵川。武德初,属盖州。贞观元年,隶泽州 ![]() ![]() 沁⽔ 元魏置东永安县,隋改为沁⽔,属盖州。州废来属 ⾼平 汉泫氏县地。武德元年,于县置盖州,领⾼平、丹川、陵川、盖城四县。 贞观元年,废盖州,来属。 沁州下 隋上 ![]() ![]() 沁源 汉⾕远县。州所治。后魏改为沁源 和川 义宁元年,分沁源置 绵上 隋分介休之南界,置绵上县。 辽州 隋太原郡之辽山县。武德三年,分并州之乐平、和顺、平城、石艾四县 置辽州,治乐平。其年,置义兴县。六年,自乐平移于辽山,仍以石艾、乐平二县 属受州,省义兴县,以废榆州之榆社、平城二县来属。八年,改辽州为箕州。先天 元年,又改为仪州。天宝元年,改为乐平郡。乾元元年,复为仪州。中和三年八月, 复为辽州。旧领县四,户四千三百六十五,口八万八千六百四十。天宝,户九千八 百八十二,口五万四千五百八十。在京师东北一千四百五十九里,至东都七百九十 七里。 辽山 汉垣县地,魏改 ![]() 榆社 晋武乡县。义宁元年,分置榆社县。武德三年,于此置榆州,割并州平 城来属。仍置偃武县。六年,废榆州及偃武县,以平城、榆社属辽州 和顺 汉沾县地。隋为和顺县。武德初,属并州,三年,改为辽州 平城 隋县。武德初,属并州。三年,改属榆州,六年,改为辽州。 京北太原府 隋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为并州总管,领晋 ![]() ![]() ![]() ![]() ![]() ![]() ![]() ![]() ![]() ![]() ![]() ![]() 太原 汉晋 ![]() ![]() 晋 ![]() 太⾕ 隋县。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废,以太⾕、祁属并州 文⽔ 隋县。武德三年,属汾州。六年,属并州。七年,又属汾州。贞观初, 还属并州。天授元年,改为武兴县,以天后乡里县,与太原、晋 ![]() 榆次 汉县 盂 隋县。武德三年,置受州,领盂、寿 ![]() ![]() 清源 隋于古梗 ![]() ![]() ![]() ![]() ![]() ![]() ![]() ![]() ![]() ![]() ![]() ![]() ![]() 寿 ![]() ![]() 广 ![]() ![]() 乐平 隋县。武德三年,于县置辽州。六年,移辽州治于箕州,以乐平属受州。 州废,县来属。 祁 汉县,至隋不改。武德三年,属太州,州废来属。 代州中都督府 隋为雁门郡。武德元年,置代州总管,管代、忻、蔚三州。代 州领雁门、繁畤、崞、五台四县。五年,废总管。六年,又置,管代、蔚、忻、朔 四州。贞观四年,又督灵州。六年,又督顺州。十二年,省顺州,以怀化县来属。 今督代、忻、蔚、朔、灵五州。⾼宗废怀化县。证圣元年,置武延县。天宝元年, 改为雁门郡。依旧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代州。旧领县五,户九千二百五十九, 口三万六千二百三十四。天宝,户二万一千二百八十,口十万三百五十。在京师东 北一千五百五十里,去东都一千二百二十三里。 雁门 汉广武县,隋为雁门县 五台 汉虑县,隋改为五台 繁畤 汉县 崞 汉县。东魏置廓州,又废 唐林 证圣元年,分五台、崞县置武延县,唐隆元年,改唐林。 蔚州 隋雁门郡之灵丘县。武德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并州 ![]() 灵丘 隋县。隋末陷贼,寄治 ![]() 飞狐 隋县,隋末陷贼,武德六年,复置,寄治于易州遂城县。贞观五年,移 治于今所 兴唐 隋安边县。至德二年,改为兴唐。 忻州 隋楼烦郡之秀容县。义旗初,置新兴郡,领秀容一县。武德元年,改为 忻州。四年,又置定襄县。天宝元年,改为定襄郡。乾元元年,复为忻州。旧领县 二,户四千九百八十七,口一万七千一百三十。天宝,户一万四千八百六,口八万 二千三十二。在京师东北一千三百八十里,去东都一千六十三里。 秀容 汉汾 ![]() 定襄 汉 ![]() ![]() ![]() 岚州下 隋楼烦郡之岚城县。武德四年,平刘武周,置东会州,领岚城县;又 以北和州之太和县来属。其年,分岚城置合会、丰润二县,仍自故郡城移岚州于废 东会州,置岚州。旧领岢岚一县,县移旧岚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静乐县来属。 七年,置临津县。九年,省合会、岢岚、太和三县。贞观元年,改临津为合河。三 年,又置太和县。八年,又省。天宝元年,复为楼烦郡。乾元元年,复为岚州。旧 领县三,户二千八百四十二,口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一。天宝领县四,户一万六千七 百四十八,口八万四千六。在京师东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去东都一千一百四十四 里。 宜芳 隋岚城县。武德四年,改为宜芳,属东会州。四年,分置丰润、合会二 县。五年,省丰润并⼊。六年,改属岚州。九年,省合会并⼊ 静乐 汉汾 ![]() ![]() ![]() ![]() 合河 隋临泉县。武德四年,置临津县。贞观元年,改为合河 岚⾕ 旧岢岚军也,在宜芳县北界。长安三年,分宜芳于岢岚旧军置岚⾕县。 神龙二年,废县置军。开元十二年,复置县。 宪州下 旧楼烦监牧也。先隶陇右节度使,至德后,属內飞龙使。旧楼烦监牧, 岚州刺史兼领。贞元十五年,杨钵为监牧使,遂专领监司,不系州司。龙元纪年, 特置宪州于楼烦监,仍置楼烦县。郡城,开元四年王⽑仲筑。州新置,未记户口帐 籍。 楼烦 龙元纪年,于监西一里置 玄池 州东六十里置 天池 州西南五十里置。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于安明⾕口道人堡下。 石州 隋离石郡。武德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府,管石、北和、北管、 东会、岚、西定六州。贞观二年,废都督府。三年,复置都督。六年,又废。天宝 元年,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复为石州。旧领县五,户三千七百五十八,口一万 七千四百二。天宝,户一万四千二百九十四,口六万六千九百三十五。在京师东北 一千二百九十一里,至东都一千二百二十八里。 离石 汉县。周改为昌化郡,隋复为离石,州所治 平夷 后周析离石县置 定胡 隋县。武德三年,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分置孟门县。七年,废孟门 ⼊定胡 临泉 隋太和县。武德三年,置北和州,改太和县为临泉县。贞观三年,省北 和州,县属石州。方山 隋县。武德二年,置方州。三年,州废,县属石州。 朔州 隋马邑县。武德四年,置朔州,领善 ![]() 善 ![]() ![]() 马邑 秦汉旧名,久废。开元五年,分善 ![]() 云州 隋马邑郡之云內县界恆安镇也。武德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北恆州。 七年,州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置于此。永淳元年, 为贼所破,因废,乃移百姓于朔州。开元二十年,复为云州。天宝元年,改为云中 郡。乾元元年,复为云州,领县一,户七十三,口五百六十一。在京师东北一千九 百四十里,去东都一千六百四十二里。 云中 隋云內县之恆安镇。武德六年,置北恆州。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 城移云州于此置,因为定襄县。今治,即后魏所都平城也。永淳元年,为贼所破, 因废云州及县。开元二十年,与州复置。仍改定襄为云中县。 单于都护府 秦汉时云中郡城也。唐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麟德元年,改 为单于大都护府。东南至朔州三百五十七里。振武军在城內置。天宝,户二千一百, 口一万三千。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五十里,去东都二千里。 金河 与府同置。 河北道 怀州雄 隋河內郡。武德二年,于济源西南柏崖城置怀州,领大基、河 ![]() ![]() ![]() ![]() ![]() ![]() ![]() 河內 汉野王县,隋为河內县。武德四年,省太行、忠义、紫陵三县并⼊ 武德 隋为安昌县。武德三年,改为武德 武陟、汉怀县地,故城在今县西 修武 汉山 ![]() 获嘉 汉县名。武德四年,于县置殷州,领获嘉、武德、武陟、修武、新乡、 共城五县。贞观元年,省殷州,以获嘉、武陟、修武属怀州,新乡、共城属卫州。 卫州望 隋汲郡,本治卫县。武德元年,改为卫州。二年,陷窦建德。四年, 贼平,仍旧领卫、清淇、汤 ![]() ![]() ![]() 汲 汉县,隋因之。武德元年,置义州,领汲县。四年,废义州,县属卫州。 贞观元年,卫州自卫县徙治所于汲县 新乡 隋割汲、获嘉二县地,于古新乐城置新乡县。武德初,属义州。州废, 来属殷州。州废,属卫州 卫 汉朝歌县。纣所都朝歌城,在今县西。隋大业二年,改为卫县,仍置汲郡 于县治。贞观初,移于汲县。初属义州。州废,属卫州。十七年,省清淇县⼊卫县。 长安三年,又置清淇县。神龙元年,又省⼊卫县 共城 汉共县,隋因之。武德元年,置共州,领共城、凡城二县。四年,废共 州,省凡城⼊共城县。初属殷州。贞观初,来属 黎 ![]() ![]() ![]() ![]() ![]() ![]() ![]() 相州 汉魏郡也。后魏道武改为相州,隋为魏郡。武德元年,置相州总官府, 领安 ![]() ![]() ![]() 安 ![]() ![]() ![]() ![]() ![]() 鄴 汉县,属魏郡。后魏于此置相州,东魏改为司州。周平齐,复为相州。周 大象二年,隋文辅政,相州刺史尉迟迥举兵不顺,杨坚令韦孝宽讨迥,平之,乃焚 烧鄴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 ![]() 汤 ![]() ![]() ![]() ![]() ![]() ![]() 林虑 汉隆虑县。武德三年,置岩州,领林虑一县。五年,岩州废,县属相州。 尧城 隋县 洹⽔ 汉长乐县地,属魏郡。周建德六年,分临漳东北界置洹⽔县。 临漳 后周建德六年,分鄴县置。成安 汉斥丘县,属魏郡。后废,北齐复置, 改为成安。 內⻩ 汉县名。旧属黎州,贞观十七年,改属相州。 临河 隋分黎 ![]() 魏州雄 汉魏郡元城县之地。后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于今州西北三十里 古赵城置贵乡县。后周建德七年,以赵城卑 ![]() ![]() ![]() ![]() ![]() ![]() ![]() ![]() ![]() 贵乡 后魏分馆陶西界,置贵乡县于赵城。周建德七年,自赵城东南移三十里, 以孔思集寺为县廨。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武德八年,移县⼊罗城內。开元二十 八年,刺史卢晖移于罗城西百步。大历四年,又移于河南岸置 元城 隋县,治古殷城。贞观十七年,并⼊贵乡。圣历二年,又分贵乡、莘县 置,治王莽城。开元十三年,移治州郭下。古殷城,在朝城东北十二里 魏 汉旧县,在今县南。天宝三年,移于今所 馆陶 汉县,隋因之。武德五年,置⽑州,割魏州之馆陶、冠氏、堂邑,贝州 之临清、清⽔。又分置沙丘县。贞观元年,废⽑州,省沙丘、清⽔二县,以堂邑属 博州,临清属贝州,馆陶、冠氏属魏州 冠氏 舂秋邑名。隋分馆陶县东界置。武德四年,属⽑州。州废来属 莘 汉 ![]() ![]() ![]() 临⻩ 汉观县地,隋为临⻩县。武德四年,属莘州。州废来属 朝城 隋武 ![]() ![]() 昌乐 晋置,属 ![]() 澶州 汉顿丘县,属东郡。今县北古 ![]() 顿丘 汉县,属东郡,后移治所于 ![]() ![]() 清丰 大历七年,割顿丘、昌乐二县界四乡置。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 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观城 隋县。唐初,属澶州。州废,亦省观城。大历七年,割昌乐、临⻩二县 四乡,置县于旧观城店 临⻩ 隋旧县。武德四年,属莘州。州废,属魏州。大历七年,置澶州,割之 来属。 博州上 隋武 ![]() 聊城 汉县。治郭下。武德四年,分置茌平县。贞观元年,省⼊聊城 博平 汉县。隋因之。武德四年,分置灵县。五年省,并⼊博平。贞观十七年, 省博平⼊聊城。天授二年,析聊城复置 武⽔ 汉 ![]() 清平 汉贝丘县。隋改为清平,属博州 堂邑 汉县。后魏废。隋分清 ![]() ⾼唐 隋县。长寿二年,改为崇武。神龙元年,复为⾼唐。 贝州 隋为清河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置贝州,领清河、武城、漳南、历 亭、清 ![]() 清 ![]() 清河 汉县,后汉恆帝改为甘陵,后省。隋复分置清河县,在郭下 武城 汉曰东武城。旧治古夏城。调露元年,移于今治 宗城 隋旧。武德四年,置宗州,领宗城、府城、南宮、斌強四县。九年,废 宗州及府城、斌強二县,以经城、宗城属贝州,南宮属冀州 临清 汉清泉县,后魏改为临清。武德四年,属⽑州。州废,属贝州 经城 汉县。武德四年,属宗州。州废来属 漳南 汉东 ![]() ![]() 历亭 汉东 ![]() 夏津 旧鄃县。天宝元年,改为夏津。 洺州望 隋武安郡。武德元年,改为洺州,领永年、洺⽔、平恩、清漳四县。 二年,陷窦建德。四年,建德平,立山东道大行台,又立曲周、 ![]() 永年 州所治。本汉曲梁县,属广平郡。改广平为永年 平恩 汉县。隋自斥漳城移于平恩故城置 临洺 汉易 ![]() ![]() ![]() 肥乡 汉邯沟县地。曹魏立肥乡县,属广平郡。会昌三年,省清漳县⼊ 曲周 隋废县。武德四年,复置。会昌三年,省洺⽔县⼊。 磁州 隋魏郡之淦 ![]() ![]() ![]() ![]() ![]() ![]() 滏 ![]() ![]() 邯郸 汉县,属广平郡。隋属磁州。州废,属洺州。永泰初,复置磁州,来属。 武安 汉县。隋复置,隶磁州。 昭义 永泰元年,廉察使薛嵩特置于滏口之右故临⽔县城。 邢州上 隋襄国郡。武德元年,改为邢州总管府,管邢、温、和、封、蓬、东 龙六州。邢州领龙岗、尧山、內丘三县。四年,平窦建德,罢总管府。割內丘属赵 州,仍省和、温、封三州,以其所领南和、沙河、平县三县来属。又立任县。五年, 割赵州之內丘、柏仁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钜鹿郡。乾元元年,复为邢州。旧领县 九,户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万九百六十。天宝,户七万一百八十九,口三 十八万二千七百九十八。在京师东北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至东都八百五十七里。 龙冈 汉襄国县,隋改为龙冈,州所治也 沙河 隋分龙冈县置。武德元年,置温州。四年,州废,属邢州 南和 汉县,后周置南和郡,隋废州为县。武德元年,置和州。四年州废,县 属邢州 钜鹿 隋于汉南涘故城置钜鹿县。武德元年,置起州并⽩起县。四年,废起州, 钜鹿属赵州。仍省⽩起,并⼊钜鹿。贞观元年,属邢州。旧治东府亭城。嗣圣元年, 移于今所。 平乡 汉钜鹿郡,故郡城在今县北十一里。古钜鹿城,即今治也。隋改平乡县。 任 汉南 地。晋置任县,后废。武德四年,复置。旧治苑乡城。 尧山 汉柏仁县,至隋不改。武德元年,置东龙州,领柏仁县。四年,平窦建 德,县属赵州。贞观初,属邢州。天宝元年,改为尧山。 內丘 汉中丘县。隋改为內丘县,属赵州。贞观初,还属邢州。 赵州 汉平棘县,故城在今县南。后魏于昭庆县置殷州,齐改为赵州。隋废, 寻复置赵郡于平棘县。武德元年,张志昂以郡归国,改为赵州,领平棘、⾼邑、赞 皇、元氏、廮陶、栾城、陆大、柏乡、房子、禋城、鼓城十二县,其年,以禋城属 廉州,以鼓城属深州。四年,改陆大为象城。天宝元年,改为赵郡。乾元元年,复 为赵州。旧领县九,户二万一千四百二十七,口八万五千九百九十二。天宝,户六 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万五千二百三十八。去京师东北一千八百四十三里, 至东都一千三十三里。 平棘 汉平棘县,属常山郡。隋自象城移赵州治所于县置。 宁晋 汉杨氏县,属钜鹿郡。今治即杨氏城也。后改为廮陶,元魏改为瘿遥, 隋复为陶。天宝元年,改为宁晋。 昭庆 汉广阿县,属钜鹿郡。后魏置殷州,北齐改为赵州。隋改广阿为陆大。 武德四年,改为象城。天宝元年,改为昭庆,以有建初、启运二陵故也。 柏乡 汉县,属钜鹿郡,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七里。后废。隋于今治彭⽔之 ![]() ⾼邑 汉鄗县,属常山郡。世祖更名⾼邑,晋代不改。 临城 汉房子县,属常山郡。天宝元年,改为临城。 赞皇 古无其名,隋置,取赞皇山为名。 元氏 汉常山郡所治,故城在今县西。 镇州 秦东垣县。汉⾼改名真定,置恆山郡,又为真定国。历代为常山郡。治 元氏,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北望安乐垒美之,遂移郡治于安乐城,今州城是也。周、 隋改为恆州,后废。义旗初,复置恆州,领真定、石邑、行唐、九门、滋 ![]() ![]() 真定 隋属⾼ ![]() 禋城 汉县。唐初,置钜鹿郡,领禋城、桓肆、新丰、宜安四县。武德元年, 改为廉州。其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复置廉州,领禋城、鼓城、毋极四县。 省桓肆、、新丰、宜安,并⼊禋城。贞观元年,废廉州,以鹿城属深州,鼓城、毋 极属定州,禋城属恆州。 石邑 汉县,属常山郡。 九门 汉县,属常山郡。至隋不改。国初置九门郡,领九门、新市、信义三县。 武德元年,改为观州。五年,州废,省信义、新市二县。以九门隶恆州。 灵寿 汉县,属常山郡。义宁元年,置燕州。武德四年,州废,县属井州。七 年州废,属恆州。 行唐 汉南行唐县,属常山郡。武德四年,置王城县,属常山郡。武德五年, 省滋 ![]() 井陉 汉县,属常山郡。义宁元年,置井陉郡,并苇泽县。武德元年,改为井 州。四年,又以废岳州之房山、蒲吾二县,恆州之鹿泉来属。五年,又以恆州之灵 寿来属。贞观元年,废蒲吾、苇泽二县⼊井陉。十七年,废井州,以井陉等三县属 恆州。 获鹿 汉石邑县地。隋置鹿泉县,属井州。贞观十七年,来属。至德元年,改 为获鹿。 平山 汉蒲吾县,属常山郡。隋改为房山县。义宁元年,置房山郡。武德元年, 置岳州,领房山一县。四年,废岳州,房山属恆州。至德元年,改为平山县,仍以 恆州为平山郡。 鼓城 汉临平、下曲 ![]() ![]() ![]() 栾城 汉关县,属常山郡。后魏于关县古城置栾城县,属赵州。大历三年,割 属恆州。 冀州上 隋信都郡。武德四年,改为冀州,领信都、衡⽔、武邑、枣強、南宮、 堂 ![]() ![]() 信都 汉信都国城,今州所治也。后汉改为乐成国,又改安平国。魏、晋后为 冀州所治 南宮 汉县,属信都国,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宗州。贞观元年,属冀州 堂 ![]() 枣強 汉县,属清河郡。隋旧也 武邑 汉县,属信都国。隋旧。武德四年,分置昌亭县。贞观初省 衡⽔ 古无此名,隋开皇十七年,河北大使郞蔚之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下 博南界、置衡⽔县,特筑此城 ⾩城 汉县,属渤海郡。隋属冀州。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今城隋筑 蓚 汉县,属渤海郡。隋旧隶观州。州废,属德州。故城在今县南十里。贞观 元年,分置观津县,寻省。永泰后,属冀州。 深州 武德四年,平窦建德,于河间郡之饶 ![]() ![]() ![]() ![]() ![]() ![]() 陆泽、先天二年,分饶 ![]() 饶 ![]() 束鹿 汉定安侯国,今县西七里故城是也。周、齐为定安县,隋改为鹿城。唐 至德元年,改为束鹿 下博 汉县,属信都国。隋旧。武德四年,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十 七年,属冀州。先天二年,还深州 安平 汉县,属涿郡。武德初,置深州,以县属。十七年,州废,属定州。先 天二年,来属 武強 汉武隧县,属河间国。晋改为武強。武德四年,属冀州。贞观元年,属 深州 博野 汉蠡吾县,属涿郡。后汉分置博陵县,后魏改为博野。武德五年,置蠡 州,领博野、清苑,割定州之义丰三县。八年,州废,三县各还本属。九年,复立 蠡州,领博野、清苑二县。贞观元年,废蠡州,博野、清苑属瀛州。永泰中,属深 州 乐寿 汉乐成县,属河间国。城在今县东南十六里。后魏移县东北,近古乐寿 亭,因改为乐寿。隋属河间郡。永泰中,割属深州。 沧州上 汉渤海郡,隋因之。武德元年,改为沧州,领清池、饶安、无棣三县, 治清池。其年,移治饶安。四年,平窦建德,分饶安置鬲津县。五年,以清池属东 盐州。六年,以观州胡苏县来属,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滴河、厌次、 ![]() ![]() ![]() 清池 汉浮 ![]() 盐山 汉⾼城,古县在南。隋改为盐山。武德四年,置东盐州,领县一。五年, 又割景州之清池来属,仍置浮⽔县。贞观元年,省东盐州及浮⽔县,以清池属沧州 南⽪ 汉县,属渤海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景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 长芦 汉参户县,属渤海郡。后周改为长芦。武德四年,割沧州之清池、南⽪ 二县,瀛州之鲁城、平舒、长芦三县,于此置景州。其年,陷刘黑闼。五年,贼平, 置景州总管府,管沧、瀛、东盐、景四州。又分清池县属东盐州。贞观元年,废景 州,以平舒属瀛州,南⽪、鲁城、长芦三县属沧州。旧治永济河西,开元十六年, 移于今治。 乐陵 汉旧县,属平原郡。隋不改。武德四年,属棣州。六年,省棣州,以县 属沧州。 饶安 汉千童县,属渤海郡。后汉改为饶安,隋因之。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 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治胡苏。贞观十二年,移县治故浮⽔城。 无棣 汉 ![]() ![]() 临津 汉东光县地。隋于故胡苏亭置胡苏县。武德四年,属观州。贞观十七年, 属沧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津。 乾符 隋鲁城县。武德四年,属景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乾符年,改为乾 符。 景州 汉鬲县地,属平原郡。隋置弓⾼县,属渤海郡。武德四年,于县置观州, 领弓⾼、蓚、⾩城、东光、安陵、胡苏、观津七县。六年,以胡苏属沧州。贞观元 年,省观津县,复以胡苏来属。十七年,废观州,以东光、胡苏属沧州,蓚县、安 陵属德州,⾩城属冀州。贞观二年,又于弓⾼县置景州,又以弓⾼、东光、胡苏来 属。长庆元年,废景州,四县亦还本属。二年,复于弓⾼置景州。大和四年废,县 属沧州。景福元年,复于弓⾼置景州,管东光、安陵三县。天祐五年,移州治于东 光县。领县六,户一万一千三,口五万七千五百三十二。在京师东北二千九百里, 至东都一千三百里。 弓⾼ 汉鬲县,属平原郡。隋置弓⾼县,后于县治置观州、景州。兴替不常, 事在《州说》中 东光 汉县,属渤海郡。历代不改 安陵 隋宣府镇。武德四年,置安陵县,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观州,改属 德州。永徽二年,移治⽩社桥。景福元年,改属景州。 德州 汉平原郡。隋置德州,又为平原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后,置德州, 领安德、般、平原、长河、将陵、平昌六县。其年,置总管府,管博、德、棣、观 四州。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割沧州之滴河、厌次来属。十七年,废般县,以滴河、 厌次二县属棣州。又以废观州之蓚县、安陵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平原郡。乾元元 年,复为德州。旧领县八,户一万一百三十五,口五万二千一百四十一。天宝领县 七,户八万三千三百一十一,口六十五万九千八百五十五。至京师一千九百八十二 里,去东都一千一百三十八里。 安德 汉县,属平原郡。今州治,至隋不改 平原 汉旧平源郡所治,故城在今县西南二十五里。今县治城,北齐所筑 长河 汉广川县,属信都国,后废。隋于旧广川县东八十里置新县,今治是也。 寻改为长河县,为⽔所坏。元和四年十月,移就⽩桥,于⽔济河西岸置县,东去故 城十三里。十年,又置河东小胡城 将陵 汉安德县。隋分安德于将陵故城置此县 平昌 汉县,属平原郡。故城在今县东三十里。大和二年,割属齐州,又还德 州。 定州上 后汉中山国。后魏置安州,寻改为定州。隋改博陵郡,又复为⾼ ![]() ![]() ![]() ![]() 安喜 汉卢奴县,属中山国。慕容垂改为不连,北齐改为安喜,隋改为鲜虞县。 武德四年,复为安喜,州所治也 义丰 汉安国县,属中山国。隋自皇阝城移于郑德堡置,今县治。后仍改为义 丰。万岁通天二年,契丹攻之不下,则天改为立节县。神龙中,复旧名 北平 汉县,属中山国。万岁通天二年,契丹攻之不下,乃改为徇忠县。神龙 元年,复旧名 望都 武德四年,分安喜、北平二县置。初治安险故城,贞观八年,移于今治。 安险 汉县,属中山国。 曲 ![]() ![]() ![]() ![]() 陉邑 汉苦陉县,属中山国。章帝改为汉昌,曹魏改为魏昌,隋改为隋昌。武 德四年,改为唐昌。天宝元年,改为陉邑。 唐 汉县,属中山国。旧治古公城,圣历元年,移于今所。新乐 古鲜虞子国。 汉新市县,属中山郡。隋改为新乐。 祁州中 景福二年,定州节度使王处存奏请于本部无极县置祁州。州新置,未 计户口帐籍。在京师东北二千二百一十里,至东都一千三百二十里。 无极 汉县,属中山国。“无”本作“毋”字。,武德四年,属廉州。贞观元 年,属定州。万岁通天二年,改“毋”字为“无” 深泽 汉县,属中山国。至隋不改。属定州。隋徙治滹沱北,本县治也,隋末 陷城。武德四年,复立县。景福二年,割属祁州。 易州中 隋上⾕郡。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易州,领易、涞⽔、永乐、 遂城、乃五县。五年,割乃县置北义州。州废,以乃来属。开元二十三年,分置五 回、楼亭、板城三县。天宝元年,改为上⾕郡,复隋旧名。乾元元年,复为易州。 旧领县五,户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口六万三千四百五十七。天宝领县八,户四万四 千二百三十,口二十五万八千七百七十九。今领县六。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三十四 里,至东都一千四百六十三里。 易 汉故安县,属涿郡。隋为易县 容城 汉县,属涿郡。改为乃县。武德五年,置北义州,领乃,又割幽州之固 安、归义属之。贞观元年,废北义州,三县各还本属,圣历二年,契丹⼊寇,固守 得全,因改名全忠县。天宝元年,改为容城 遂城 汉北新城县,属中山国。后魏改为新昌,隋末为遂城 涞⽔ 汉乃县,属涿郡。隋属上⾕郡 満城 汉北平县地,后魏置永乐县,隋不改。天宝元年,改为満城。五回开元 二十三年,剌史卢晖奏分易县置城于五回山下,因名之。二十四年,迁于五公城。 晖又奏置楼亭、板城二县。天宝后废。 瀛州上 隋河间郡。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瀛州,领河间、乐寿、景城、 文安、束城、丰利六县,五年,又置武垣、任丘二县。贞观元年,省丰利⼊文安, 省武垣⼊河间,割蒲州之⾼ ![]() ![]() 河间 汉州乡县地,属涿郡。隋为河间县 ⾼ ![]() ![]() ![]() 平舒 汉东平舒县,属渤海郡。后去“东”字,隋不改。武德四年,属景州, 贞观元年,属瀛州 束城 汉束州县,属渤海郡。隋曰束城,属河间郡 景城 汉县,属渤海郡。武德四年,属瀛州。贞观元年,属沧州。大中后,割 属瀛州。 莫州上 本瀛州之鄚县。景云二年,于县置鄚州,割瀛州之鄚、任丘、文安、 清苑,幽州之归义等五县属之。其年,归义复还幽州。开元十三年,以“鄚”字类 “郑”字,改为莫。天宝元年,改为文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莫州。管县六:莫、 文安、任丘、清苑、长丰、唐兴。天宝领县六,户五万三千四百九十三,口三十三 万九千九百七十二。去京师二千三百一十里,至东都一千四百三十里。 莫 汉县,属涿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蒲州。贞观元年,改属瀛州。景 云二年,割属莫州 清苑 汉乐乡县,属信都国。隋为清苑。武德四年,属蒲州,贞观元年,改属 瀛州。景云二年,属莫州 文安 汉县,属渤海郡,至隋不改,故城在今县东北。旧属瀛州,景云二年来 属 任丘 隋县,后废,武德五年,分莫县复置 长丰 开元十九年,分文安、任丘二县置 唐兴 如意元年,分河间县置武昌县,属瀛州。长安四年,改属易州。其年, 还隶瀛州。神龙元年,改为唐兴县。景云二年,改属莫州。 幽州大都督府 隋为涿郡。武德元年,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 燕、北燕、营、辽等八州。幽州领蓟、良乡、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等 八县。二年,又分潞县置玄州,领一县,隶总管。四年,窦建德平,固安县属北义 州。六年,改总管为大总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又改涿县为范 ![]() ![]() ![]() ![]() ![]() ![]() ![]() ![]() 蓟 州所治。古之燕国都。汉为蓟县,属广 ![]() 幽都 管郭下西界,与蓟分理。建中二年,取罗城內废燕州廨署,置幽都县, 在府北一里。 广平 天宝元年,分蓟县置。三载复废。至德后,复分置 潞 后汉县,属渔 ![]() ![]() ![]() 武清 后汉雍奴县,属渔 ![]() 永清 如意元年,分安次县置武隆县。景云元年,改为武清 安次 汉县,属渤海郡,至隋不改。隋属幽州 良乡 汉县,属涿郡,至隋不改 昌平 后汉县,属广 ![]() 涿州 本幽州之范 ![]() ![]() ![]() 范 ![]() ![]() ![]() ![]() ![]() 新昌 汉县名,后废。大历四年,复析固安县置 归义 治易县地,属涿郡。北齐省⼊鄚县。武德五年,于县置北义州。贞观元 年,与州同省。八年,复置,改属幽州。分置涿州,又来属 固安 汉县,属涿郡。武德四年,属北义州,移治章信城。贞观元年,省义州, 以县属幽州,乃移于今治。今治城,汉方城县地,属广 ![]() 新城 大历四年,析置。 蓟州 开元十八年,分幽州之三县置蓟州。天宝元年,改为渔 ![]() 渔 ![]() ![]() ![]() 三河 开元四年,分潞县置,属幽州。十八年,改隶蓟州 ⽟田 汉无终县,属右北平郡。乾封二年,于废无终县置,名无终,属幽州。 万岁通天二年,改为⽟田县。神龙元年,割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 又割属营州。十一年,又属蓟州。 檀州 后汉亻虒奚县,属渔 ![]() 密云 隋县。州所治 燕乐 隋县。后魏于县置广 ![]() 妫州 隋涿郡之怀戎县。武德七年,讨平⾼开道,置北燕州,复北齐旧名。贞 观八年,改名妫州,取妫⽔为名。长安二年,移治旧清夷军城。天宝元年,改名妫 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妫州。旧领县一,户四百七十六,口二千四百九十。天宝, 户二千二百六十三,口一万一千五百八十四。在京师东北二千八百四十二里,至东 都一千九百一十里。 怀戎 后汉潘县,属上⾕郡。北齐改为怀戎。妫⽔经其中,州所治也 妫川 天宝后析怀戎县置,今所。 平州 隋为北平郡。武德二年,改为平州,领临渝、肥如二县。其年,自临渝 移治肥如,改为卢龙县,更置抚宁县。七年,省临渝、抚宁二县。天宝元年,改为 北平郡。乾元元年,复为平州。旧领县一,户六百三,口二千五百四十二。天宝领 县三,户三千一百一十三,口二万五千八十六。在京师东北二千六百五十里,至东 都一千九百里。 卢龙 后汉肥如县,属辽西郡,至隋不改。武德二年,改为卢龙县,复开皇旧 名 石城 汉县,属右北平。贞观十五年,于故临渝县城置临渝。万岁通天二年, 改为石城,取旧名 马城 开元二十八年,分卢龙县置。 顺州下 贞观六年置,寄治营州南五柳城。天宝元年,改为顺义郡。乾元元年, 复为顺州。旧领县一,户八十一,口二百一十九。天宝,户一千六十四,口五千一 百五十七。 宾义 郡所理,在幽州城內。 归顺州 开元四年置,为契丹松漠府弹汗州部落。天宝元年,改为归化郡。乾 元元年,复为归顺州。天宝领县一,户一千三十七,口四千四百六十九。在京师二 千六百里,至东都一千七百一十里。 怀柔 州所理也。 营州上都督府 隋柳城郡。武德元年,改为营州总管府,领辽、燕二州,领柳 城一县。七年,改为都督府,管营、辽二州,贞观二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师、 崇二州。六年,又督顺州。十年,又督慎州。今督七州。万岁通天二年,为契丹李 万荣所陷。神龙元年,移府于幽州界置,仍领渔 ![]() ![]() 柳城 汉县,属辽西郡。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千里,近者二千 里。西北与奚接界,北与契丹接界。 燕州 隋辽西郡,寄治于营州。武德元年,改为燕州总管府,领辽西、泸河、 怀远三县。其年,废泸河县。六年,自营州南迁,寄治于幽州城內。贞观元年,废 都督府,仍省怀远县。开元二十五年,移治所于幽州北桃⾕山。天宝元年,改为归 德郡。乾元元年,复为燕州。旧领县一,无实土户。所领户出粟皆靺鞨别种,户五 百。天宝,户二千四十五,口一万一千六百三。两京道里,与幽州同。 辽西 州所治县也。 威州 武德二年,置辽州总管,自燕支城徙寄治营州城內。七年,废总管府。 贞观元年,改为威州,隶幽州大都督。所领户,契丹內稽部落。旧领县一,户七百 二十九,口四千二百二十二。天宝,户六百一十一,口一千八百六十九。两京道里, 与涿州同。 威化 后契丹陷营州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州治也。 慎州 武德初置,隶营州,领涑沫靺鞨乌素固部落。万岁通天二年,移于淄、 青州安置。神龙初,复旧,隶幽州。天宝领县一,户二百五十,口九百八十四。 逢龙 契丹陷营州后南迁,寄治良乡县之故都乡城,为逢龙县,州所治也。 玄州 隋开皇初置,处契丹李去闾部落。万岁通天二年,移于徐、宋州安置。 神龙元年,复旧。今隶幽州。天宝领县一,户六百一十八,口一千三百三十三。 静蕃 州治所,范 ![]() 崇州 武德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崇州、鲜州,处奚可汗部落,隶营州都督。 旧领县一,户一百四十,口五百五十四。天宝,户二百,口七百一十六。 昌黎 贞观二年,置北黎州,寄治营州东北废杨师镇。八年,改为崇州,置昌 黎县。契丹陷营州,徙治于潞县之古潞城,为县。 夷宾州 乾封中,于营州界內置,处靺鞨愁思岭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 二年,迁于徐州。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领县一,户一百三十,口六百四十八。 来苏 自徐州还寄于良乡县之古广 ![]() 师州 贞观三年置,领契丹室韦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青州 安置。神龙初,改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一百三十八,口五百六十八。天宝, 户三百一十四,口三千二百一十五。 ![]() ![]() 鲜州 武德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奚部落置,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 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改隶幽州。天宝领县一,户一百七,口三百六十七。 宾从 初置营州界,自青州还寄治潞县之古潞城。 带州 贞观十九年,于营州界內置,处契丹乙失⾰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 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放还,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五百六十九, 口一千九百九十。 孤竹 旧治营州界。州陷契丹后,寄治于昌平县之清⽔店,为州治。 黎州 载初二年,析慎州置,处浮渝靺鞨乌素固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 元年,迁于宋州管治。神龙初还,改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五百六十九,口 一千九百九十一。 新黎 自宋州迁寄治于良乡县之故都乡城。 沃州 载初中,析昌州置,处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州陷契丹,乃迁于幽州, 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一百五十九,口六百一十九。 滨海 沃州本寄治营州城內,州陷契丹,乃迁于蓟县东南回城,为治所。 昌州 贞观二年置,领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二年,迁于青州 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旧领县一,户一百三十二,口四百八十七。天宝,户二 百八十一,口一千八十八。 龙山 贞观二年,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静蕃戍。七年,移治于三合镇。营州陷契 丹,乃迁于安次县古常道城,为州治。 归义州 总章中置,处海外新罗,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一百九十五,口 六百二十四。 归义 在良乡县之古广 ![]() 瑞州 贞观十年,置于营州界,隶营州都督,处突厥乌突汗达⼲部落。咸亨中, 改为瑞州。万岁通天二年,迁于宋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 六十,口三百六十五。天宝,户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 来远 旧县在营州界。州陷契丹,移治于良乡县之故广 ![]() ⻩龙 州所治,寄治范 ![]() 青山州 景云元年,析玄州置,隶幽州都督。领县一,户六百二十二,口三千 二百一十五。 青山 寄治于范 ![]() 凛州 天宝初置于范 ![]() 安东都护府 总章元年九月,司空李勣平⾼丽。⾼丽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 户六十九万七千。其年十二月,分⾼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 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 安东府。上元三年二月,移安东府于辽东郡故城置。仪凤二年,又移置于新城。圣 历元年六月,改为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复为安东都护府。开元二年,移安东都 护于平州置。天宝二年,移于辽西故郡城置。至德后废,初置领羁縻州十四,户一 千五百八十二。去京师四千六百二十五里,至东都三千八百二十里。 新城州都督府、辽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南苏州、木底 州、盖牟州、代那州、仓岩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凡此十 四州,并无城池。是⾼丽降户散此诸军镇,以其酋渠为都督、刺史羁縻之。天宝, 领户五千七百一十八,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六。 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內,以州名羁縻之,无所 役属。安禄山之 ![]() 山南道 山南西道 梁州兴元府 隋汉川郡。武德元年,置梁州总管府,管梁、洋、集、兴四州。 梁州领南郑、褒中、城固、西四县。二年,改城固为唐固,割西县置褒州。三年, 置⽩云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督梁、洋、集、兴、褒五州。梁州领南郑、褒中、 ⽩云四县。八年,废褒州,以西、金牛二县来属。九年,省⽩云县⼊城固。贞观三 年,复改唐固为城固。五年,改褒中为褒城。六年,废都督府。八年又置,依旧督 梁、洋、集、壁四州。十七年又罢。显庆元年,复置都督府,督梁、洋、集、壁四 州。开元十三年,改梁州为褒州,依旧都督府。二十年,又为梁州。天宝元年,改 为汉中郡,仍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梁州。兴元元年六月,昇为兴元府。员官 资序,一切同京兆、河南二府。旧领县五,户六千六百二十五,口二万七千五百七 十六。武德领县六,户三万七千四百七十,口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七。至京师一千 二百二十三里,至东京二千七百八里。 南郑 州所理。汉县,属汉中郡。隋不改。褒城 汉褒中县,属汉中郡。义宁 二年,改为褒中。贞观三年,复为褒城 城固 隋旧。武德二年,改为唐固。贞观二年,复为城固 西 隋旧。天宝二年,置褒州,割金牛来属,领西、金牛二县。八年,废褒州, 以县属梁州 金牛 汉葭萌县地。武德二年,分绵⾕县置,属褒州。八年,州废,属梁州 三泉 武德四年,分绵⾕县置南安州,领三泉、嘉平二县。八年,废南安州及 嘉平县,以三泉属利州。天宝元年,改属梁州,移治沙溪之东。 凤州下 隋河池郡。武德元年,改为凤州。天宝元年,复为河池郡。乾元元年, 复为凤州。旧领县四,户一千九百五十七,口九千七百九十四。天宝,户五千九百 一十八,口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七。在京师西南六百里,至东都一千四百五十里。 梁泉 汉故道县地。后魏置梁泉县。晋仇池所处地。后魏废帝于县置凤州 两当 汉故道县地。晋改两当,取⽔名 河池 后汉县,属武都郡。以川为名 ⻩花 武德四年,分梁泉县置,以川为名。 兴州下 隋顺政郡。武德元年,改为兴州。天宝元年,改为顺政郡。乾元元年, 复为兴州。旧领县三,户一千二百二十五,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宝,户二千二百 二十四,口一万一千四十六。至京师九百四十八里,至东都一千七百八十一里。 顺政 汉沮县,属武都郡。后魏改为略 ![]() ![]() 长举 汉沮县地,隋为长举县。本治盘头城,贞观三年移于今所 鸣⽔ 汉沮县地,隋为鸣⽔县。旧治落蕃⽔南,永隆元年,移治⽔北。 利州下 隋义城郡。武德元年,改为利州,领绵⾕、葭萌、益昌、义清、岐坪、 嘉川、景⾕七县。二年,置总管府,管利、龙、隆、始、蓬、静六州。三年,割绵 ⾕之东界置南安州。四年,割景⾕县置沙州。七年,又割岐坪、义清二县置南平州。 其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督利、龙、隆、始、沙、南安、南平、静八州。利州领 绵⾕、葭萌、益昌、嘉川四县。八年,废南安州,割三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沙 州。二年,废南平州,复以景⾕、岐坪、义清等县来属。其年,以嘉川属静州。六 年,罢都督府。以州当剑口,户不満万,移为中州,又降为下州。天宝元年,改为 益昌郡,仍割三泉属梁州。乾元元年,复为利州。旧领县七,户九千六百二十八, 口三万一千九十三。天宝领县六,户二万三千九百一十,口四万四千六百。在京师 西南一千四百八十八里,至东都二千一百九十七里。 绵⾕ 汉葭萌县地,蜀为汉寿县。晋改晋寿县,又分晋寿置兴安县。隋改兴安 为绵⾕。南齐于寿县置西益州,后梁改为利州 胤山 隋义清县。天宝元年八月,改为胤山 嘉川 隋属静州。贞观十七年,割属利州 葭萌 汉县。蜀为汉寿,晋改晋寿,江左改晋安。隋改为葭萌,取汉旧名 益昌 后魏分晋寿县置京兆县,后周改为益昌 景⾕ 汉⽩⽔县地。宋置平兴县,隋改为景⾕。武德四年,置沙州,割龙州之 方维来属。沙州领景⾕、方维二县。,贞观元年,废沙州,以景⾕属利州,仍省方 维县并⼊。 通州上 隋通川郡。武德元年,改为通州,领通川、宣汉、三冈、石鼓、东乡 五县。以宣汉属南并州。二年,置新宁、思来二县。三年,以东乡属南石州。又为 通川总管府,管通、开、蓬、渠、万、南并、南石、南邻八州。通州领通川、三冈、 石鼓、新宁、思来五县。八年,以废南石州之东乡县来属。贞观元年,以废南并州 之宣汉来属,又省思来⼊通川。其年,废万州,以永穆来属。贞观五年,废都督府 为下州。长安二年,升为中州。开元二十三年,升为上州。天宝元年,改为通川郡。 乾元元年,复为通州。旧领县七,户七千八百九十八,口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三。天 宝,户四万七百四十三,口十一万八百四。在京师西南二千三百里,去东都二千八 百七十五里。 通川 汉宕渠县地,分置宣汉县,属巴郡。后魏改为石城县。梁于县置万州, 元魏改为通州。隋为通川县 永穆 宕渠地,梁置永康县,隋改为永穆。武德元年,属巴州。二年,置万州, 蜀割巴州之归仁,置诺⽔、广纳、太平、恆丰四县,并属万州。七年,省诺⽔县。 贞观元年,废万州,以归仁属巴州,广纳属壁州,永穆属通州。废太平、恆丰二县 ⼊永穆 三冈 隋旧县 石鼓 后魏置 东乡 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又分置下蒲、昌乐二县属之。八年,废南石州, 省昌乐⼊石鼓、下蒲⼊东乡 宣汉 隋旧。武德元年,置南并州,又置东关县隶之。贞观元年,废南并州, 省东关⼊宣汉。自和昌城移治新安,属通州 新宁 武德二年,分通川县置,治新宁故城。贞观八年,移治賨城。巴渠永泰 元年六月,分石鼓县四乡置巴渠。 洋州下 隋汉川郡之西乡县。武德元年,割梁州三县置洋州。四年,又置洋源 县。天宝元年,改为洋川郡。乾元元年,复为洋州。旧领县四,户二千二百二十六, 口一万八千六十。天宝领县五,户二万三千八百四十九,口八万八千三百二十七。 在京师南八百里,至东都二千里。 西乡 本汉成固县地,蜀立西乡县。后魏于此置洋州,以⽔为名 ⻩金 汉安 ![]() 兴道 隋兴势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 洋源 武德七年,分西乡县置 真符 开元十八年,分兴道置华 ![]() 合州中 隋涪陵郡。武德元年,改为合州,领石镜、汉初、⾚⽔三县。三年, 又置新明县。天宝元年,改为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合州。旧领县四,户一万四 千九百三十四,口五万二百一十。天宝领县六,户六万六千八百一十四,口十万七 千二百二十。在京师南二千四百五十里,至东都三千三百里。 石镜 汉垫江县,属巴郡。宋改名宕渠,宋置东宕渠郡及石镜县,又改郡为合 州,涪、汉二⽔合流处为名 新明 武德二年,分石镜置 汉初 后魏清居县,隋改汉初 ⾚⽔ 隋分石镜置 巴川 开元二十三,割石镜、铜梁二县置 铜梁 长安三年置。初治奴仑山南,开元三年,移治于武金坑。 集州下 隋汉川郡之难江县。武德元年,置集州,仍割巴州之符 ![]() ![]() ![]() ![]() 难江 汉宕渠县地,后周改为难江。梁立东巴州,恭帝改为集州。以⽔为名 符 ![]() 地平 武德元年,分清化县置狄平县。二年,改狄平为地平。其年,置静州, 领地平、嘉川、大牟、清化四县。贞观十七年,废静州,嘉川属利州,大牟、清化 属巴州,地平属集州。 巴州中 隋清化郡。武德元年,改为巴州,领化城、清化、曾口、盘道、永穆、 归仁、始宁、奇章、安固、伏虞、恩 ![]() ![]() ![]() 化城 后汉汉昌县。梁改为梁大县,后周改为化城县。后魏置大⾕郡。隋置巴 州于县理 盘道 后魏置 清化 隋属巴州。武德元年,于清化县界木门故地置静州。领清化、大牟二县。 其年,又置地平县。六年,移静州于地平县。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隶静州。贞观十 七年,废静州,以清化县属巴州 曾口 梁置。隋县治戴公山。神龙元年,移治曾溪 归仁 梁置平州,隋改为归仁县。武德二年,属万州。贞观元年,属巴州 始宁 梁置,以山为名 奇章 梁置,县东八里有奇章山 恩 ![]() ![]() ![]() 大牟 武德元年,分清化县置,县东三里有大牟山 七盘 久视元年分置。 蓬州下 武德元年,割巴州之安固、伏虞,隆州之仪陇、大寅,渠州之宕渠、 咸安等六县,置蓬州,因周旧名。三年,以仪陇属万州。寻复来属。天宝元年,改 为咸安郡。至德二年,改为蓬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蓬州。旧领县六,户九千二百 六十八,口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六。天宝,县七,户一万五千五百七十六,口五万三 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师二千二百一十里;至东都二千九百九十五里。 良山 汉宕渠地,梁置伏虞郡安固县。后周改伏虞为蓬州,安固为良山。开元 初,蓬州移治大寅县,至后不改 大寅 梁置。旧治斗子山,后移治斗坛口,今为蓬州所治 仪陇 梁置。武德二年,属万州。州废,还蓬州。旧领金城山,开元二十三年, 移治平溪。 伏虞 梁宣汉县。隋改为伏虞,属蓬州 宕渠 梁置,取汉县名。旧治长乐山,长安三年,移治罗获⽔ 咸安 梁置绥安县,隋改为咸安。至德二年,改为蓬山 大竹 久视元年,分宕渠县置。至德二年,割属濆山郡。 壁州下 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宁县,改置壁州并诺⽔县。又割集州之符 ![]() ![]() 诺⽔ 后汉宣汉县,梁分宣汉置始宁县。元魏分始宁置诺⽔县。武德八年,分 巴州始宁之东境,置壁州及诺⽔县。今州所治。广纳 武德三年,割始宁、归仁二 县地置,以广纳溪为名 ⽩石 后魏置,以⽩石⽔为名。武德初,属巴州,又改属集州。八年,还壁州。 巴东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置太平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改为巴东县。 商州 隋上洛郡。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其年,于上津县置上州。贞观十年, 州废,上津来属。天宝元年,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旧领县五,户四 千九百一,口二万一千五十。天宝,县六,户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万二千八十。 至京师二百八十一里,至东都八百八十六里。 上洛 汉县,属弘农郡。言在洛⽔之上,故为县名。隋于县置上洛郡。 丰 ![]() ![]() ![]() 洛南 汉上洛县地。晋分置拒 ![]() ![]() ![]() 商洛 汉商县,属弘农郡。隋文加“洛”字 上津 汉长利县地,属汉中郡。梁置南洛州,后魏改为上州,隋废州为上津县。 义宁二年,置上津郡。武德元年,改为上州,领上津、丰利、⻩土、长利四县。贞 观初,长省利县。十年,废上州,以⻩土属金州,丰利属均州,上津属商州。 安业 万岁通天元年,分丰 ![]() 金州 隋西城郡 武德元年,改为金州,领洵 ![]() ![]() ![]() 西城 州所理。汉西城县,属汉中郡。后魏置安康郡,寻改为东梁州。又以其 地出金,改为金州。皆以西城为治所。隋末废。义宁二年,复置 洵 ![]() ![]() ![]() 淯 ![]() ![]() 石泉 隋县。圣历元年,改为武安。神龙初,复为石泉。永贞元年,省⼊汉 ![]() 汉 ![]() ![]() ![]() 平利 后周于平利川置吉 ![]() 开州 隋巴东郡之盛山县。义宁二年,分置万州,仍割巴东郡之新浦,通川郡 之万世、西流三县来属。武德元年,改为开州,领四县。贞观初,省西流⼊盛山。 天宝元年,改为盛山郡。乾元元年,复为开州。旧领县三,户二千一百二十二,口 一万五千五百四。天宝,户五千六百六十,口三万四百二十一。在京师南一千四百 六十里,至东都二千六百七十里。 盛山 汉朐县,属巴郡。蜀分置汉丰县,周改汉丰为永宁。隋改永宁为盛山。 以山为名 新浦 宋分汉丰县置 万岁 后周之万县,隋加“世”字。贞观二十三年,改万世为万岁县。 渠州下 隋宕渠郡。武德元年,改为渠州,领流江、賨城、宕渠、咸安、潾⽔、 垫江六县。其年,改賨城为始安。又分置賨城、义兴、丰乐三县。以宕渠、咸安三 县属蓬州。又分濆⽔、垫江、濆山、盐泉四县置濆州。三年,割濆州之濆⽔来属。 八年,省义兴、丰乐、賨城三县。其年,废潾州,以潾山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濆 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渠州。旧领县四,户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万一千五百五十 二。天宝,户九千九百五十七,口二万六千五百二十四。在京师西南二千一百七十 里,至东都三千一百九十里。 流江 汉宕渠县地,属巴郡。梁置渠州,周改为北宕渠郡,又改为流江郡。仍 于郡內置流江县。武德元年,改为渠州。又并賨城、义兴二县⼊流江 濆⽔ 梁置。义宁元年,属濆州。武德三年,属渠州 渠江 梁置始安县,隋不改。天宝元年八月,改为渠江县 濆山 梁置。濆山,在县西四十里,重叠濆比为名。隋末,县废。武德元年, 分置濆山县,又置濆州。八年,州废,县隶渠州。 渝州 隋之巴郡。武德元年,置渝州,因开皇旧名,领江津、涪陵二县。其年, 以涪陵属涪州。三年,置万舂县。改万舂为万寿县。贞观十三年,以废霸州之南平 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旧领县四,户一万二千七百 一十,口五万七百一十三。天宝,户六千九百九十五,口二万七千六百八十五。在 京师西南二千七百四十八里,至东都三千四百三十里。 巴 汉江州县,属巴郡。古巴子国地。梁置楚州。隋改为渝州,以⽔为名 江津 汉江州县分置 万寿 武德三年,分江津县置万舂县。五年,改为万寿 南平 贞观四年,分巴县置。于县南界置南平州,领南平、清⾕、周泉、昆川、 和山、⽩溪、瀛山七县。八年,改南平州为霸州。十三年,州废,省清⾕等县,以 南平县属渝州。 山南东道 邓州 隋南 ![]() ![]() ![]() ![]() ![]() ![]() 穰 汉县,属南 ![]() ![]() ![]() 南 ![]() ![]() ![]() ![]() 新野 汉县,属南 ![]() 向城 汉西鄂县地,属邓州。后魏于古向城置县,乃改立 临湍 后魏割冠军县北境置新城县。武德二年,移治虎遥城,属郦州。八年, 废郦州,县属邓州。贞观三年,移治故临湍聚。天宝元年,改为临湍县 內乡 汉淅县地,属弘农郡。后周改为中乡,隋改为內乡。武德元年,置淅州, 又分內乡置默⽔县,后复改为內乡 菊潭 汉沮 ![]() 唐州上 隋淮安郡。武德四年,改为显州,仍置总管,领显、北澧、纯三州。 显州领比 ![]() ![]() ![]() ![]() 比 ![]() ![]() ![]() 慈丘 隋分比 ![]() 桐柏 汉平氏县地,属南 ![]() 平氏 汉县,属南 ![]() 湖 ![]() ![]() ![]() ![]() 方城 前汉堵 ![]() ![]() ![]() ![]() 泌 ![]() ![]() ![]() 均州下 隋淅 ![]() ![]() ![]() ![]() ![]() ![]() 武当 州所治。汉县,南 ![]() 郧乡 汉锡县地,属汉中郡。晋改为郧乡。武德元年,置南丰州,领郧乡、安 福、堵 ![]() ![]() 丰利汉长利县地。后魏置丰利郡,分锡县置丰利县。武德初,属上州。州废, 属均州。 房州下 隋房陵郡。武德元年,改为迁州,领光迁、永清,又置受 ![]() ![]() 房陵 汉县,属汉中郡。后魏为新城郡,又改为光迁国。武德初,改为迁州。 置光迁县。又改为房州,兼改光迁为房陵县 永清 后魏分房陵县置大洪县,周改为永清 竹山 分上庸县置。武德元年,置房州。贞观十年,州移治房陵县 上庸 汉县,属汉中郡。 隋州下 隋为汉东郡。武德三年,改为隋州,领隋县、光化、安贵、平林、顺 义五县。五年,省安贵县。八年,省平林、顺义二县。贞观十年,割唐州枣 ![]() 隋 汉县,属南 ![]() 光化 隋县 枣 ![]() ![]() ![]() ![]() ![]() ![]() ![]() 唐城 开元二十六年,分枣 ![]() 郢州 后魏置温州。武德四年,置郢州于长寿县,置京山、蓝⽔二县属焉。贞 观元年,省蓝⽔⼊长寿。又废郢州,以长寿属鄀州,章山属荆州。十七年,废温州, 依旧置郢州,治京山。天宝元年,改为富⽔郡。乾元元年,复为郢州。旧温州领县 三,户一千五百八十,口七千一百七十三。天宝改郢州,户一万二千四十六,口五 万七千三百七十五。在京师东南一千四百四十里,至东都一千一百四十九里。 京山 隋县,属安陆郡。武德四年,置温州,因后魏。领京山、富⽔二县。贞 观八年,废鄀州,以长寿来属。十七年,复于县置郢州。长寿 汉竟陵县地,属江 夏郡。武德四年,于县置郢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长寿属鄀州。八年,又属温 州。十七年,又属郢州。富⽔ 隋旧。武德初,属温州。州废,属郢州。 复州 隋沔 ![]() ![]() 沔 ![]() ![]() 竟陵 汉县,后废。晋复置,至隋不改 监利 汉华容县地,属南郡。晋置监利县。 襄州紧上 隋襄 ![]() ![]() ![]() ![]() ![]() ![]() ![]() 襄 ![]() ![]() ![]() 邓城 汉邓县,属南 ![]() ⾕城 汉筑 ![]() ![]() 义清 汉中户县地,属南郡。元魏改为义清县。旧治柘林,永徽元年,移治清 良 南漳 汉临沮县,属南郡。晋立上⻩县。后魏改为重 ![]() ![]() ![]() ![]() ![]() ![]() ![]() ![]() ![]() 宜城 汉已阝县。属南郡。宋立华山郡于大堤村。即今县。后魏改为宜城郡。 分华山、新野置 ![]() 乐乡 汉鄀县,属南郡。晋于合城郡置乐乡县。武德四年,置鄀州,领乐乡、 长寿、率道、上洪四县。贞观元年,省上洪县。八年,废鄀州,以长寿属温州,以 乐乡、率道属襄州。 荆州江陵府 隋为南郡。武德初,萧铣所据。四年,平铣,改为荆州,领江陵、 枝江、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安公七县。五年,荆州置大总管,管荆、辰、朗、 澧、东松、沈、基、复、巴、睦、崇、硖、平等十三州,统潭、桂、 ![]() ![]() ![]() ![]() 江陵 汉县,南郡治所也。故楚都之郢城,今县北十里纪南城是也。后治于郢, 在县东南。今治所,晋桓温所筑城也 长宁 上元元年,分江陵县置,治郭下。二年,又废枝江并⼊ 当 ![]() ![]() ![]() 长林 晋分编县置长林县,以其有栎林长阪故也。武德四年,于县东北百二十 里置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废基州,以章山属郢州。州废,属荆州。八年,省⼊长 林 石首 汉华容县,属南郡。武德四年,分华容县置,取县北石首山为名。旧治 石首山,显庆元年,移治 ![]() 松滋 汉⾼城县地,属南郡。松滋,亦汉县名。属庐江郡。晋时松滋县人避 ![]() 安公 吴孱县地。汉末左将军刘备,自襄 ![]() 硖州下 隋夷陵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硖州,领夷陵、夷道、远安三县。 贞观八年,废东松州,以宜都、长 ![]() 夷陵 汉县,属南郡。有夷山在西北,因为名。蜀置宜都郡。梁改为宜州,后 魏改为拓州,又改为硖州。隋县治石皋城。武德四年,移治夷陵府。贞观九年,移 治陆抗故垒 宜都 汉夷道县,属南郡。陈改为宜都,隋改为宜昌,属荆州。武德二年,置 江州,领宜昌一县,寻改为宜都。六年,改江州为东松州。八年,废睦州。以长 ![]() 长 ![]() ![]() ![]() 远安 汉临沮县地,属南郡。晋改⾼安县。后周改为远安,属硖州 巴山 隋分佷山县置巴山县。武德二年,置江州,领巴山、盐⽔二县。四年, 废江州及盐⽔县,以巴山属睦州。八年,属东松州。贞观八年,属硖州。 归州 隋巴东郡之秭归县。武德二年,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分置归州。 三年,分秭归置兴山县,治⽩帝城。天宝元年,改为巴东郡。乾元元年,复为归州。 旧领县三,户三千五百三十一,口二万一十一。天宝,户四千六百四十五,口二万 三千四百二十七。在京师南二千二百六十八里,至东都一千八百四十三里。 秭归 汉县,属南郡。魏改为临江郡。吴、晋为建平郡。隋属巴东郡。武德二 年,置归州。 巴东 汉巫县地,属南郡。周置乐乡县,隋改为巴东县 兴山 武德三年,分秭归县置。旧治⾼ ![]() 夔州下 隋巴东郡。武德元年,改为信州。领人复、巫山、云安、南浦、梁山、 大昌、武宁七县。二年,以武宁、南浦、梁山属浦州。又改信州为夔州,仍置总管, 管夔、硖、施、业、浦、涪、渝、⾕、南、智、务、黔、克、思、巫、平十九州。 八年,以浦州之南浦、梁山来属。九年,又以南浦、梁山属浦州。贞观十四年,为 都督府,督归、夔、忠、万、涪、渝、南七州。后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云安 郡。至德元年,于云安置七州防御使。乾元元年,复为夔州。二年,刺史唐论请升 为都督府。寻罢之。旧领县四,户七千八百三十,口三万九千五百五十。天宝,户 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九,口六万五十。在京师南二千四百四十三里,至东都二千一百 七十五里。 奉节 汉鱼复县,属巴郡,今县北三里⾚甲城是也。梁置信州,周为永安郡, 隋为巴东郡,仍改为人复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奉节 云安 汉朐县,属巴郡。故城曰万户城。县西三十里,有盐官 巫山 汉巫县,属南郡。隋加“山”字,以巫山硖为名。旧治巫子城 大昌 晋分巫、秭归县置建昌县,又改为大昌。隋不改。 万州 隋巴东郡之南浦县。武德二年,割信州之南浦置南浦州,领南浦、梁山、 武宁三县。八年,废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属夔州,武宁属临州。其年,复立浦州, 依旧领三县。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改为南浦郡。乾元元年,复为万州, 旧领县三,户五千三百九十六,口三万八千八百六十七。天宝,户五千一百七十九, 口二万五千七百四十六。在京师西南二千六百二十四里,至东都二千四百六十五里。 南浦 后魏分朐县置鱼泉县,周改为万川,隋改为南浦。武德二年,置浦州。 贞观八年,改为万州,以此县为治所 武宁 汉临江县地,周分置源 ![]() 梁山 后周分朐县置,治后魏万川郡故城。 忠州 隋巴东郡之临江县。义宁二年,置临州,又分置丰都县。武德二年,分 浦州之武宁置南宾县,又分临江置清⽔县,并属临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宁来属。 其年,又隶浦州。九年,以废濆州之垫江来属。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天宝元 年,改为南宾郡。乾元元年,复为忠州。旧领县五,户八千三百一十九,口四万九 千四百七十八。天宝,户六千七百二十二,口四万三千二十六。在京师南二千二百 二十二里,至东都二千七百四十七里。 临江 汉县,属巴郡。后魏置万川郡。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治于此县 丰都 汉枳县地,属巴郡。后汉置平都县。义宁二年,分临江置丰都县 南宾 武德二年,分武宁县置 垫江 汉县,属巴郡,后废。后魏分临江复置。周改为魏安,隋复为垫江。武 德初,属潾州。州废,属临川 桂溪 武德二年,分临江置清⽔县。天宝元年,改为桂溪。 |
上一章 旧唐书 下一章 ( → ) |
旧唐书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旧唐书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旧唐书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刘昫等是旧唐书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