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辞厚赂以结之,引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 。”
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噤等救之,会汉⽔暴起,羽以舟兵虏噤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 徙河北,以避其锋。司马懿谏曰:“噤等为⽔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家国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俱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而內疏,羽今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遣使结权。权遂遣吕蒙西袭安公、南郡,拔之,羽果弃樊而去。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对于毗连战区的邻国,应当以卑恭言词和厚重财物结 它,争取其成为自己盟援国。倘若作战中我进攻敌人的正面,盟国牵制敌人的后面,这样,就一定能把敌人打败。诚如兵法所说:“在多国 界的‘衢地’作战,应当结 盟国作为后援。”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关羽把魏将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樊城,曹 派遣左将军于噤等人率军前往救援,正赶上汉⽔暴涨,关羽指挥⽔师 战,俘获了于噤等步骑兵三万人,然后把他们押送到江陵。当时,汉献帝立都于许昌,曹 认为许昌距敌太近,想把首都迁往⻩河以北,以躲避关羽的兵锋威胁。但大将司马懿却劝阻说:“于噤等人实为洪⽔所淹没,并非作战不力所造成的失败,这对家国大局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果因此而轻率迁都,不仅是向敌人示弱,还会引起淮河、汉⽔流域的民众慌惧不安。孙权与刘备虽然结为盟友,实际上是外表亲近而內里疏忌。关羽如今得意,孙权必不⾼兴。据此,可以派人谕示孙权,使令他从背后牵制关羽,这样,樊城之围就自然解除了。”曹 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派遣使者去东吴结好孙权。孙权于是派吕蒙率军西进袭占了安公和南郡,关羽果然放弃对樊城的围困而退走了。
解析
本篇以《 战》为题,旨在阐述怎样开展外 活动以配合军事斗争的问题。它认为,在战争中,要通过卑词厚礼结 邻国,争取其成为自己的盟友。这样,在我对敌实施正面进攻之时,它可从侧后牵制敌人,就能取得胜利。篇中所引“衢地则合 ”一语,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衢地,指多国接壤之地区。合 ,结 也。整个句意是,在多国接壤的地区作战,要开展外 活动,结 盟友以为已援。世间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以內因为 据、以外因为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样一个基本规律进行的。作为事物的特殊运动形态的战争也不例外。一个家国要夺取战争的胜利,固然主要依靠家国內部的物质力量和全民的团结奋战,但是,来自际国间的外部援助(包括人力物力的支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本篇能够认识到外援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 ,并且提出以外 手段配合军事斗争,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东汉末曹 联合孙权以解樊城被困之危,就是运用外 手段达到军事目的的成功一例。当时,曹 面对关羽围困樊城的不利态势,曾一度产生迁都河北的想法。后来,由于司马懿等人的及时建议,而采取了“联孙破刘”的正确方针。他 据司马懿所分析指出的:“刘备、孙权,外亲內疏”的实际情况,派人去吴,以“许割江南以封权”(见《三国志-魏书-蒋济传》)为 饵,破坏了孙、刘联盟。此后,孙权正是在曹 的 使下,适时出兵袭占了关羽后方荆州,迫使关羽弃樊而去,樊城被困之危乃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