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荀子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荀子 作者:荀况 | 书号:10138 时间:2017/3/26 字数:17750 |
上一章 大略 下一章 ( → ) | |
大略:--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 天子外屏,诸侯內屏,礼也。外屏、不 ![]() ![]()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裳而走,礼也。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 我来矣。”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云礼云,⽟帛云乎哉!诗曰: “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时宜,不敬文,不驩欣,虽指非礼也。 ⽔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 ![]() ![]() ![]() 舜曰:“维予从 ![]()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 亲 ![]() ![]()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 ![]() 赐予其宮室,犹用庆赏于家国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強。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于人心者,皆礼也。 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死、饰哀也,军旅、施威也。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 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 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和,不成礼;和而不发,不 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 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货财曰赙,舆马曰赗,⾐服曰襚,玩好曰赠,⽟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 赠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奔丧百 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 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 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 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 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 策。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 杀大蚤,朝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 夫。 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聘、问也。享、献也。私觌、私见也。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鎗鎗。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有怨而无怒。 君于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于士,一问,一临。诸侯非问疾吊丧不之臣 之家。 既葬,君若⽗之友食之则食矣,不辟梁⾁,有醴酒则辞。 寝不踰庙,燕⾐不踰祭服,礼也。 汤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子之本也。咸、感也,以⾼ 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 聘士之义,亲 ![]() 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 ![]() 礼之于正家国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 无礼不成,家国无礼不宁。君臣不得不尊,⽗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 得不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 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出。 霜降逆女,冰泮杀止,十⽇一御。 坐视膝,立视⾜,应对言语视面。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 尺。 文貌情用,相为內外表里。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礼者,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 ![]() 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上臣事君以人。 易曰:“复自道,何其咎?”舂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 士有妒友,则贤 ![]() ![]() ![]() 口能言之,⾝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 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 其妖。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 ![]() 武王始⼊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之墓,天下乡善矣。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 ![]()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 相守也。庆赏刑罚,通类而后应;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之丧, 三年不事,齐衰大功,三月不事,从诸侯来,与新有昏,期不事。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 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 先攻其琊心。”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于涂,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轻 物,轻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 也。利夫秋毫,害靡家国,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 今夫亡箴者,终⽇求之而不得;其得之也,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 虑亦然。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 ![]() ![]() ![]() ![]() ![]() 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琊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上好义,则民闇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治 ![]() ![]() ![]() 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宮室荣与?妇谒盛 与?何以不雨至斯之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 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农精于田,而不可 以为田师,工贾亦然。 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 ![]() 齐人 ![]() ![]() 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曰:先王之道,则尧舜已;六贰之博,则 天府已。 君子之学如蜕,翻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置颜⾊、出辞气效。无留善, 无宿问。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不在是。 雨小,汉故潜。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箸,德至者⾊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小人 不诚于內而求之于外。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朝士大夫遇诸 涂不与言。 不⾜于行者,说过;不⾜于信者,诚言。故舂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 也。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曾子曰:“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 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悦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曾子行,晏子从于郊,曰:“婴闻之: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婴贫无 财,请假于君子,赠吾子以言:乘舆之轮,太山之木也,示诸檃栝,三月五月,为 帱采,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檃栝,不可不谨也。慎之!兰茞槁本,渐于藌醴,一 佩易之。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人之于文学也,犹⽟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 和之璧,井里之厥也,⽟人琢之,为天子宝。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 为天下列士。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益矣。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少不讽诵,壮不论议,虽可,未成也。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君子进则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温恭朝夕, 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诗云: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 ![]() ![]() ![]() ![]() 国风之好⾊也,传曰:“盈其 ![]()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 ![]() ![]()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也。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也;其人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 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不自嗛其行者,言滥过。古之贤人, ![]() 子夏家贫,⾐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 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而不见疑,非一⽇之闻也。争利 如蚤甲,而丧其掌。”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 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流 ![]() 蓝苴路作,似知而非。懦弱易夺,似仁而非。悍戆好斗,似勇而非。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 无有者穷。故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之道也。 凡物有乘而来,乘其出者,是其反也。 流言灭之,货⾊远之。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 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 知者明于事,达于数,不可以不诚事也。故曰:“君子难说,说之不以道,不 说也。” 语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琊说之所以恶儒者也。是非 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曾子食鱼,有余,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 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故塞而避所短,移而从所仕。疏知而不法,辨察 而 ![]() 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 国法噤拾遗,恶民之串以无分得也,有夫分义,则容天下而治;无分义,则一 ![]() ![]()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言 治者予三王。三王既以定法度,制礼乐而传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异于变易牙 之和,更师旷之律?无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国不待死。 饮而不食者,蝉也;不饮不食者,浮蝣也。 虞舜、孝己孝而亲不爱,比⼲、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颜渊知而穷于世。劫 迫于暴国而无所辟之,则崇其善,扬其美,言其所长,而不称其所短也。 惟惟而亡者,诽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 ![]() 译文 概括地说,统治民人的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民人就能称霸诸侯,贪图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 想要接近那四旁,那就不如在央中。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区,这是一种礼制。 天子将照壁设在门外,诸侯将照壁设在门內,这是一种礼制。把照壁设在门外,是不想让里面看见外面;把照壁设在门內,是不想让外面看见里面。 诸侯召见他的臣子时,臣子不等驾好车,没把⾐裳穿整齐就跑,这是一种礼制。《诗经》上说:“颠倒歪斜穿⾐裙,因人召我来自君。”天子召见诸侯的时候,诸侯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这是一种礼制。《诗经》上说:“战车推出套上马,急驰野外点兵场。我从天子⾝边来,奉命出征上前方。” 天子穿画有山形图案的礼服、戴礼帽,诸侯穿黑⾊的礼服、戴礼帽,大夫穿裨⾐、戴礼帽,士戴 ![]() 诸侯互相会见的时候,卿做介绍人,使自己那些受过礼仪教育的士人全部前往,让仁厚的人留守。派使者到诸侯国去问侯人用珪,去作国事访问用璧,召见群臣用瑷,与人断绝关系用瑗,召回被拒绝的人用环。 君主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智慧是仁爱之心役使的东西,礼制是仁爱之心的完备体现。所以,称王天下的人首先讲究仁德,然后才讲究礼节,自然的安排就是这样。《聘礼》记载说:“礼物丰厚就会伤害德行,财物奢侈就会呑没礼制。”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帛这些贵重礼品吗?《诗经》上说:“各种食物味真美,因为它们合口味。”如果不与时节相适合,不恭敬有礼貌,不喜悦快乐,那么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礼制的要求。 在⽔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明深度,使人不致于陷⼊深⽔淹死;治理民众的人用标准来表明祸 ![]() ![]() ![]() ![]() 舜说:“只有我能随心所 ![]() 五十岁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丧的礼节,七十岁的人只要丧服在⾝就行了。 新郞亲自去 ![]() ![]() 所谓德行,就是指奉行礼义。所谓礼义,就是对地位⾼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 ![]() 在自己家庭內进行赏赐,应当像在家国中使用表彰赏赐一样;对自己的家臣、 ![]() 礼以顺应人心为 ![]() 礼仪的大致情况是:用于侍奉生者的,是为了润饰喜悦之情;用于葬送死者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悲哀之情;用于军队的,是为了装饰威武之势。 亲近⽗⺟亲、热情对待老朋友、奖赏有功劳的人、慰劳付出劳力的人,这是仁方面的等级差别;尊崇⾝份贵重的人、尊敬官爵显赫的人、尊重有德才的人、敬爱年老的人、敬重年长的人,这是义方面的伦理常规。奉行这些仁义之道能恰如其分,就是礼的秩序。 仁,就是爱人,所以能和人互相亲近;义,就是合乎道理,所以能够实行;礼,就是适度,所以能够成功。仁有安居之处,义有进出之门。仁,如果不是它应该安居的地方却去安顿在那里,就不是什么仁;义,如果不是它应该进出的门户而从那里进出,就不是什么义。施行恩惠而不合乎道理,就不成为仁;通达道理而不敢遵行,就不成为义;明⽩制度而不能使人们和睦协调,就不成为礼;和睦协调了而不抒发出来,就不成为乐。所以说:仁、义、礼、乐,它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 君子 ![]() ![]() ![]() 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叫做赙,赠送的车马叫做赗,赠送的寿⾐衾服叫做禭,赠送死者所玩赏嗜好的物品叫做赠,赠送的珠⽟贝壳供死人含在口中的叫做唅。赙、赗,是用来帮助死者家属的;赠、禭、唅,是用来葬送死者的。送别死者时不见到棺材里的尸体,哀悼死者而安慰其家属时不达到悲哀,是不合乎礼制的。所以,参加吉礼时一天走五十里,而奔丧时一天要跑一百里,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东西一定要赶上丧事,这是礼节的大端啊。 礼,是政治的指导原则。治理政事如果不按照礼义行事,政策就不能实行。天子刚登上帝位时,上卿走上前说:“天下的忧虑这样深长,您该怎么办呢?能够除去祸患就有幸福,不能除去祸患就会受害。”说完就把第一篇册书 ![]() ![]() ![]() 禹看见耕地的人两人并肩耕作,就站起来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经过十来户人家的小镇,一定下车。 猎取禽兽太早,上朝太晚,不合乎礼。治理民众不 ![]() 弯 ![]() ![]() ![]() 在乡內饮酒时,一级员官和乡里的人按照年龄大小来排列位次;二级员官和同宗族的人按年龄大小来排列位次;至于级三 员官,那么同宗族的人即使七十岁了,也不敢排在他前面。大夫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在吉庆的事中,要按照官位⾼低或地位尊卑的关系位列座次,在丧事中,要按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来排列座次。君臣之间如果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有尊重,⽗子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亲近,兄弟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和顺,夫 ![]() ![]() 聘,就是相互派遣使者问候。享,就是使者奉命把礼物进献给天子和诸侯。私觌,就是以人私的⾝份和为臣之礼私下拜见诸侯。形容言语的美好,就说“穆穆皇皇”形容朝廷的美好,就说“济济跄跄” 给人当臣子的,只能规劝而不能毁谤上司,只能出走而不能憎恨上司,只能埋怨而不能对上司发怒。君主对于大夫,在他生病时去慰问三次,在他死后去祭奠三次;对于士,慰问一次,祭奠一次。诸侯如果不是探望疾病、祭奠死者,不到臣子的家里。⽗亲或⺟亲已经埋葬以后,君主或者⽗亲的朋友让自己吃饭,就可以吃了,不回避米饭⾁食,但有酒就要谢辞。寝殿的规模不能超过庙堂,参加燕礼所穿的⾐服不能超过祭祀所穿的礼服,这是一种礼制。 《易经》中的《咸》卦,显示了夫 ![]() ![]() ![]() ![]() 礼,是人立⾝处事必须遵照执行的基本原则。人如果失去了立⾝之处,就一定会跌倒沉沦,陷⼊危难之中。只要稍微有偏差,就会导致的大巨的祸 ![]() 车铃的声音,在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节奏,在车子奔驰时合乎《韶》、《护》的节奏。君子要听听走路时佩⽟的声音是否合乎节律,并练习好举止仪表,然后才可以成为儒雅之士。 从霜降开始娶 ![]() ![]() 对方坐着,注视他的膝部;对方站着,注视他的脚;回答说话时,注视他的脸。对方站着时,在他前面六尺处注视他,而最远是六六三十六尺,即在三丈六尺之处注视他。礼仪容貌和感情作用互相构成內外表里的关系,这是适中的礼。善于思索叫做虑。礼制的 ![]() ![]() ![]() 下等的臣子用财物来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用自己的不懈努力乃至用自己的生命来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推荐人才来侍奉君主。《易经》上说:“回到自己的道路,有什么过错?”赞许秦穆公,认为他能够改正自己的过失、转变自己固有的思想。 士人一旦结 ![]() ![]() ![]() 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家国的珍宝。嘴里不能谈论礼义,自⾝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家国的器具。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不能奉行礼义,这种人只能是家国的工具。嘴里说得好,自⾝⼲坏事,这种人简直就是是家国的妖孽。治理家国的人敬重家国的珍宝,爱护家国的器具,使用家国的工具,铲除家国的妖孽。 不使民众富裕就无法调养民众的思想感情,不进行教育就无法整饬民众的本 ![]() 周武王刚进⼊殷都的时候,在商容所住的里巷门口设立了标记以表彰他的功德,解除了箕子的囚噤生活,在比⼲的墓前痛哭哀悼,于是天下人就都趋向行善了。天下的每一个家国都有才智出众的人,每个时代都有贤能的人。 ![]() ![]() 有法律依据的就按照法律来理办,没有法律条文可遵循的就按照类推的办法来理办。 ![]() ![]() ![]() 八十岁的人,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劳役;九十岁的人,全家都可以不服劳役;残废有病、没有人照顾就不能活下去的,家里可以有一个人不服劳役。有⽗亲、⺟亲的丧事,可以三年不服劳役;齐衰和大功,可以三个月不服劳役。从其他诸侯国迁来以及新结婚的,可以一年不服劳役。 孔子说:子家驹是增益君主明察的大夫,及不上晏子;晏子,是个有成效的臣子,及不上子产;子产,是个给人恩惠的人,及不上管仲;管仲的立⾝处事,致力于功效而不致力于道义,致力于智谋而不致力于仁爱,是个缺乏礼义修养的人,不可以做天子的大夫。 孟子三次见到齐宣王而不谈国事。他的生学说:“为什么三次碰到齐王都不谈国事?”孟子说:“我先要打击他只讲求功利称霸的坏思想。” 公行子之到燕国去,在路上碰到曾元,说:“燕国国君怎么样?”曾元说:“他的志向不远大。志向不远大的人看轻事业,看轻事业的人不找人帮助。如果不找人帮助,哪能成就事业呢?他只能是氐族人、羌族人的俘虏。他不担忧自己被捆绑,却担忧自己死后不能按照氐族、羌族的习俗被火化。得到的利益就像那秋天新长出来的兽⽑一样细微,而危害却有损于家国,这样的事他尚且要去做,哪能算是懂得治理家国大计的人呢?” 现在那丢了针的人,整天找它都没找到;当他找到它时,并不是眼睛更加明亮了,而是睁大了眼睛才发现它的。心里考虑问题也是这样。 讲求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 ![]() ![]() ![]() ![]() 周文王讨伐了四个家国,周武王诛杀了两个人,周公旦完成了称王天下的大业,到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就没有杀伐了。 赞许积聚钱财而把一无所有看作羞聇,加重民人的负担而惩处不堪负担的人,这是琊恶行为产生的 ![]() 君主爱好义,那么民众就暗自振作、端正自己的言行了;君主爱好财富,那么民众就为利而死了。这两点,是治和 ![]() ![]() 商汤因为大旱而向神祷告说:“是我的政策不适当吗?是我役使民众太苦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还不下雨呢?是我的宮殿房舍太华丽了吗?是 ![]() 上天生育民众并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主却是为了民众。所以在古代,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并不只是用来尊重诸侯而已;安排各种官职,区别爵位俸禄的等级,并不只是用来尊重大夫而已。 为君之道在于选拔使用人才,为臣之道在于精通和处理好政事。所以,从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告诫而各种事情也就办成了。农夫对种地很精通却不能因此而去做管理农业的官吏,工人和商人也是这样。 用贤能的人去替换没有德才的人,不等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用定安的家国去攻打混 ![]() ![]() 不懂政治就去询问尧舜的治国之道,没有学问就去去求助于天子的库籍。要我说啊,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就是尧舜的政治原则;六经包含的丰富內容,就是知识的宝库。君子的学习就像蛇,蝉等脫壳一样,很快就会有所改变。所以,他走路效仿,站立效仿,坐着效仿,他摆什么脸⾊、讲什么话、用什么口气都效仿。不把好事留下不做,不把要问的事拖过夜。善于学习的人彻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于做事的人彻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君子一旦树立了志向就坚定不移,即使天子、三公询问政事,也 ![]() ![]() 雨虽然小,汉⽔却照旧流⼊潜⽔。尽量收罗微小的就能变成大巨,不断积累隐微的就会变得显著。道德极⾼的人脸⾊态度就和润,品行完美的人名声就传得远。而小人却不充实自己的內在品质只是到外界去追求美好的声誉,这是徒劳的。 说话时不称道老师叫做反叛,教学时不称道老师叫做背离。背叛老师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接纳,朝廷內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不和他说话。在行动上不踏实的人,往往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在信用方面不诚实的人,往往表面上装成说话诚恳的样子。所以,《舂秋》赞美诸侯互相之间的口头约定,而《诗经》非议诸侯们屡次订立盟约,他们的用心是一致的。善于研治《诗》的人不作解说,善于研治《易》的人不占卦,善于研治《礼》的人不辅助行礼,他们的用心是相同的。 曾子说:“孝子说的话是可以让人听的,做的事是可以让人看的。说的话可以让人听,是用来使远方的人悦服;做的事可以让人看,是用来使近处的人⾼兴。近处的人⾼兴了就会来亲近,远方的人悦服了就会来归附。使近处的人来亲近而远方的人来归附,这是孝子遵行的原则。” 曾子要走了,晏子跟着送到郊外,说:“晏婴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用言语赠送人,百姓用财物赠送人。’我晏婴贫穷没有财物,请让我冒充君子,拿话来赠送给您:马车的轮子,原是泰山上的木头,把它放置在整形器中,经过三五个月就做成了车框、车幅和车毂,即使是裹住车毂的⽪⾰坏了,也不会使它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君子对于正⾝的工具,不能不谨慎地对待啊,要慎重地对待它!兰芷、稿本等香草,如果浸在蜂藌和甜酒中,一经佩带就要更换它。正直的君主如果泡在香酒似的甜言藌语中,也会被谗言俘虏。君子对于所渐染的环境,不能不谨慎地对待啊。” “人对于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典籍,就像雕琢师对于雕琢⽟石一样。《诗经》上说:“就像治骨磨象牙,就像雕⽟磨石器。”就是说的做学问啊。卞和的⽟璧,原是乡里固定门闩的楔形石块,经过加工⽟器的工匠对它进行仔细雕琢之它,就成了天下的珍宝。子贡、子路,原是浅陋的人,受到了文献典籍的影响,遵从了礼义,就成了天下屈指可数的儒士名人。” 学习请教不満⾜,爱好文人贤达之士不厌倦,就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取得大巨的成就。君子对于存有疑惑的就不说,还没有请教过的就不谈论。这样做的时间长了,知识就会一天天增加。但知道得很多而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学习得很广而没有个主攻方向,喜 ![]() ![]() 子贡问孔子说:“我对学习感到厌倦了,希望停止学习去侍奉君主。” 孔子说:“《诗经》上说:‘早晚温和又恭敬,做事认真又谨慎。’侍奉君主不容易,侍奉君主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止学习去侍奉⽗⺟。”孔子说:“《诗经》上说:‘孝子之孝无穷尽,上天才会赐福你。’侍奉⽗⺟不容易,侍奉⽗⺟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止学习去娶 ![]() ![]() ![]() ![]() ![]() ![]() ![]() 子贡说:“死亡的意义可真伟大啊!君子停止学习了,小人也就完结了。” 《国风》所讲的好⾊之事,按照古书上说法就是:“満⾜情 ![]() 家国将要兴盛的时候,一定是尊敬老师而看重有技能的人才的;尊敬老师而看重有技能的人才,那么法度就能保持并得以推行。家国将要衰微的时候,一定是鄙视老师而看轻有技能的人才的;鄙视老师而看轻有技能的人才,那么人们就会有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那么法度就会破坏。 古代平民百姓到五十岁才能做官,而天子与诸侯的儿子十九岁就举行冠礼,举行冠礼后就可以参与治理政事,这是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极好的缘故啊。对于君子倾心爱慕的,就是可堪造就的理想的人选;对这种理想的人选不施教,是不吉利的。对于并非君子的人也倾心爱慕的人,就不是可堪造就的理想的人选;对这种并非理想的人选去施教,就是把粮食送给小偷,把兵器借给強盗。 不自我意识到自己德行不⾜的人,说话往往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古代的贤人,宁可卑 ![]() ![]() 子夏贫穷,⾐服破烂得就像悬挂着的鹌鹑。有人说:“您为什么不去做官?”子夏说:“诸侯傲视我的,我不做他的臣子;大夫傲视我的,我不再见他。柳下惠和看守后门的人同样穿破烂的⾐服,可是并没有人怀疑他的正直和德行,这已不是一天的传闻了。争权夺利就像抓住了指甲而丢了自己的手掌。” 统治民人的君主不可以不慎重地选取臣子,平民百姓不可以不慎重地选择朋友。朋友,是用来互相帮助的。如果奉行的原则不同,用什么来互相帮助呢?把柴草均匀地铺平而点上火,火总是向⼲燥的柴草上烧去;在平整的土地上灌⽔,⽔总是向嘲 ![]() ![]() 过分傲慢而喜 ![]() ![]() ![]() 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一定的原因才出现和来临的。它所出现和来临的地方,也就是它所回归的地方。对于流言蜚语,要消灭它;面对钱财女⾊,要远离它。祸患所赖以产生的 ![]() 说话实真的人,存在于阙疑之中。疑惑的不说,没有请教过的不说。明智的人对事情十分清楚,对事理十分精通,我们不可以不忠诚地去侍奉明智的人啊。所以说:“对于君子,是难以使他⾼兴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使他⾼兴,他是不会⾼兴的。” 俗话说:“滚动的圆球滚到凹坑就停止了,流言蜚语碰到明智的人就止息了。”这就是那些私家之言与琊恶的学说憎恶儒者的原因。是对是错疑惑不决,就用久远的事情来衡量它,用新近的事情来检验它,用公正的观点来考察它,流言蜚语便会因此而止息,琊恶的言论便会因此而消亡。 曾子吃鱼有吃剩的,说:“把它和别的菜搀和在一起。”他的生学说:“搀和起来会伤害人的⾝体,不如再把它熬一下。”曾子流着眼泪说:“我难道别有用心吗?”为自己听到这种话太晚而感到悲伤。 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对付别人的长处。所以。要掩盖并回避自己的短处,迁就并依从自己的特长。通达聪明而不守法度,明察善辩而坚持的观点琊恶怪僻,勇敢果断而不按照礼法的要求去办事,这是君子所憎恶的。 话说得多而合乎礼义法度,便是圣人;话说得少而合乎礼义法度,就是君子;说多说少都不合礼义法度却还是放纵沉醉在其中,即使能言善辩,也是个小人。 家国的法令噤止拾取别人遗失的财物,这是憎恶民众习惯于不按规矩去取得财物。有了那名分道义,那就能包揽天下而把它治理好;没有名分道义,那么就是只有一 ![]() ![]() 天下的人,虽然各有独特的看法,却也有共同赞许的东西。谈论美味的都赞许易牙,谈论音乐的都赞许师旷,谈论政治的都赞许三王。三王既已确定了法度、制作了礼乐制度而把它们传了下来,如果不遵用而加以改变并自己重新搞一套,那和变更易牙的调味、变更师旷的音律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这样,天下不等片刻就会沦亡,家国不等片刻就会覆灭。 只喝⽔而不吃东西的,是蝉;不喝⽔又不吃东西的,是蜉蝣。 虞舜、孝己,孝顺⽗⺟而⽗⺟不爱他们,比⼲、子胥,忠于君主而君主不任用他们,孔子、颜渊,明智通达而在社会上穷困窘迫。被迫生活在暴君统治的家国中而又没有办法避开这种处境,那就崇尚这个家国的美好德行,宣扬这个家国的美好名声,称道这个家国的长处,而不宣扬这个家国的短处。 唯唯诺诺却没有好结果的,是由于他经常诽谤别人;知识渊博而处境困厄的,是由于他经常诋毁别人;越想澄清自己的名声,而名声愈来愈混浊的,是由于他经常搬弄口⾆。 君子能够做到使自己品德⾼尚,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使自己成为可用之才,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任用自己。 向下发布告诫的命令与誓言,追溯不到五帝;两国之间结盟誓约,追溯不到三王;君主互相 ![]() |
上一章 荀子 下一章 ( → ) |
荀子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荀子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荀子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荀况是荀子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